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抚育设计分析
2016-04-21王永彬李雪萍
王永彬 李雪萍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而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对森林的经营和保护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能源的需求。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的抚育设计。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森林经营 抚育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71
做好森林经营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森林的质量,并带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有效转变林业的发展模式,更好地实现林业的经济发展目标。森林抚育又是森林经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也更加侧重强调森林抚育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森林抚育工作的有效投入,将森林的质量放在首要、核心的位置,切实有效地实现对森林抚育的目的。但是,目前在森林抚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人员对森林抚育工作不重视、抚育方法不当、抚育不合理、不科学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森林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探究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抚育设计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森林抚育应该秉承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1 指导思想
森林抚育应该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森林生态平衡健康发展、持续增加森林资源的总产量作为指导思想,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抚育经营方式,促使森林林业结构更加合理,也使得森林的林木数量、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并使得优选目标树种的数量逐渐增加,林业结构系统也更加合理,进一步促使森林的多样性生物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1.2 基本原则
森林抚育应该秉承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1)促进林木健康生长的原则,首先应该根据森林的林木分布情况,通过对其进行抚育,更好地对林木的树种组成、分布密度得以有效调整,进而有效提升森林的质量,进一步促进林木的健康、稳定生长。(2)因地制宜、注重最终成果的原则,必须要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优先抚育那些生长良好、位置便利的优质林木,并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用这些优质林木更好地带动其他林木的健康生长。科学有效的森林抚育不但可以有效提升林木的质量,也可以增加抚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收入。
2 森林抚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2.1 结合相关的政策,正确编制作业设计
根据国家所颁布的一些设计规定以及所属省市地区所提出的设计要求、技术规范等,秉承将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天然林自然生长、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原则,将提升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生态功能作为主要核心,切实有效地对国家二级三级公益林中的人工林及天然林做好抚育工作。森林抚育目标是在不影响森林培育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地区森林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些合理的抚育方式,如透光伐、定株抚育、生长伐、景观疏伐、人工修枝等,总之这些抚育方式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用,不然不会达到抚育的目的,反而还会对森林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森林的林木生长状况一般都比较复杂,如果采用一种抚育方式进行抚育,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抚育效果,所以必须要将多种抚育方式进行有效结合,综合利用,并科学有效地设计抚育的强度,这样才能实现保护稀有物种、保持天然更新的抚育目的,也能抚育出更加健康、稳定的森林。总之,应该结合地区森林的实际生长情况,依照先简单后困难、集中连片的原则,积极调查现场,并合理确定抚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手段,正确编制作业设计。
2.2 积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有效施工
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抚育工作的有效施工:(1)必须要加强组织的有效管理。相关抚育管理的条例中明确规定,在森林抚育工作任务下发到相关部门后,必须要成立抚育管理工作小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合理找出森林抚育工作的试点,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准确的抚育实施计划,还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时还应该明确划分工作中的各项主要责任。此外,还需要严格按照之前的作业设计要求来进行抚育施工。
(2)需要不断改进并完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将具体的工作责任划分到个人,还必须要在签订的施工作业合同中,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责任、抚育工作内容,如抚育范围、面积,以及抚育中所需要用到的一些技术手段、抚育方式、抚育完成时间等,切实有效地将这些目标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中去。
(3)抚育工作前进行公示,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抚育工作的监督中来。在抚育前做好必须要的宣传工作,这样可以确保抚育工作的公开透明化,也能促使抚育工作人员更加积极、认真地工作。而抚育工作班组还应该在施工附近的重要交通道路设立一些指示标志,作业公示牌等,以及抚育施工中的基本内容等,如需要抚育的林木种类、采用的抚育方式、抚育强度、具体施工地点、时间等,并积极欢迎广大人民群众来积极监督。
(4)强化施工的有效管理,确保可以正常、有序的施工。选择一些资质较好、且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团队来进行施工,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从而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完成后,可能会遗留一些施工作业剩下的物体,这时需要对这些物体进行严格分类,并及时运输,防止这些材料的堆放对森林的林木造成一定的污染和影响。首先,应该严格执行承包责任制,地区的林业局应该跟森林林场签订森林抚育责任书、施工作业合同。其次,森林抚育作业中,应该严格禁止使用明火。此外,还必须要严格按照审批的作业设计进行施工作业。再次,不管是地区林业局还是林场,都必须要加强抚育作业的质量管理。重视事前指导、事中控制、事后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如果发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必须要及时整改,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最后,抚育施工作业采用的是合同管理制度,在合同中也明确规定抚育工作的一些基本要求和作业要点,因此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作业施工。并且抚育施工作业合同签订后,不得违法分包、转包。
(5)在对抚育施工作业验收完成之后,森林抚育领导小组也需要按照相关的验收要求、标准对其进行有效验收,等施工具有验收条件之后,才能进行财务结算。
(6)严格按照相关的财务规定使用这些财务资金,首先,必须要严格规范财务核算的方法和标准,按照相关规定使用资金;其次,严格规范资金拨付的流程,分阶段、分批次进行资金的下发;最后,应该积极监督资金的流动,避免资金被挪用或是用到不正规的地方。
(7)规范抚育工作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所有跟抚育作业设计相关的文件都需要采用纸质材料以及电子文档两种方式进行整理、归档,当抚育作业项目验收合格之后,要将这些与抚育作业相关的资料进行永久性的保存。
3 森林抚育施工中的一些问题
在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抚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资金不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人工费用也正在增加,而相应的森林抚育的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而国家的资金拨付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都比较有限,这样无法很好地满足人工费用增加的需求。同时各地方政府给森林抚育工作配备的设备也比较紧缺,这就使得抚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也会造成抚育实施不当的问题。(2)森林抚育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修剪得不够认真,只是大范围地去修剪杂草,而不注重杂草的除修效率,这样不但会对森林的其他林木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导致抚育质量的低下。(3)抚育作业设计编制得不合理、不完善,他们前期并没有认真调查林木的实际情况,这也导致抚育作业的设计工作成为了一种形式,并没有设计的意义,这样也会大大提升施工作业的难度。(4)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对抚育工作存有错误的认识。近些年,我国的森林抚育工作只重视作业对施工、施工质量等,忽略必要的宣传,也使得人民群众对森林抚育认识不足。(5)施工作业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施工作业设计规定来进行施工,这样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抚育效果。(6)施工前并未对施工人员做好必要的培训工作,导致他们不能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施工。(7)施工完成后,并没有严格按照验收规定来进行验收,同时责任制度划分得并不明确,导致制度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4 森林抚育工作所获取的成果
森林抚育工作所获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提升了森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森林抚育工作的开展,对森林的一些坏的林木进行了清理和修剪,这样就有效改善了林木的生长环境以及林木内部的卫生情况,也有效提升了这些林木的抵抗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了森林的生态效益。(2)促使森林的林木更加健康、稳定地生长。森林抚育工作顺利开展,割除了一些影响林木健康生长的杂草,给林木的生长营造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也能有效提升林木的质量,进而促使森林的林木更加健康、稳定地生长。(3)提升了林场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森林抚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这些也能有效解决一些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林场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
总之,虽然我国的森林抚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作业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要采用一些有效策略,如加强组织的有效管理、严格秉承森林抚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加大抚育工作的宣传力度等等,积极发挥森林抚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切实有效地将那些具体的施工规定落实到施工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森林抚育工作的实施成果,进而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喜琴,曹保其.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抚育设计的探讨[J].大科技,2015(19):269-269,270.
[2] 杨太俊,方明英,刘清香等.会泽县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抚育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38(2):42-43,95.
[3] 汪永刚,马小荣,汪睿等.张家川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抚育成效及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14(7):22-24.
[4] 李桂民.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应采取的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0):29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