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表现、原因及策略
2016-04-21汤广全
摘 要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即是其一。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主要在于:偏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欠缺博雅教育的涵养。该困境的原因在于片面理解教育方针,突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其破解的关键需在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 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28-05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可分为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和社会核心能力。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诸要素中居于首位。所谓方法核心能力,是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导向作用的科学思路与逻辑判断。其与方法关键职业能力的内涵较为一致,即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1]。笔者曾于2010年在J省10所高职院校、2014年在H省5所高职院校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即是其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表现
(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偏重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显性目标,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认识到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首要地位。
1.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细而微”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多将重点放在专业核心能力上。2014年调研的5所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必修课就存在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普通高职院校,按部就班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走大众化道路,没有形成学校的个性风格;二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追逐市场潮流,突出市场需要的“短平快”,课程设置上“精雕细琢”,条分缕析,过于“对口”,缺失潜移默化的基础知识、通识教育的夯实与渗透。专业设置雷同,不利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建设,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样,专业口径过窄,“细而微”,虽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利于专业化上岗、就业,但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道德情感的养成,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2.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位
偏重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影响其他核心能力尤其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偏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小而精”“细而微”上下足功夫,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对学生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上缺乏充分的认识,基本处于一种盲区,以致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方法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元素缺失。同时,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选修课资源固定化、模式化,课程门类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及其个性化的培养。
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但几乎所有高职院校所理解的核心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并未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思维方法教学在高职生三类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价值。教师普遍缺少方法的意识与自觉,仅知道“怎么教”,但对于“为什么这样教”“用什么方法教”“有无更好的方法”等缺乏反思。这是因为教师的方法意识较薄弱,理论知识较贫乏,概括能力不高,缺少意识且缺乏能力将经验做法阶段的隐性方法概括出来,转化成显性方法[2]。
(二)博雅教育涵养的欠缺
博雅教育即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通识课与选修课而开展的。事实上,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反映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
1.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人文教育课程资源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焦性思维的双重发展,有利于方法核心能力潜移默化的滋养。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虽极其广阔,但其核心课程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知识[3],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陶养,又是方法核心能力的修为。以2011年调研的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存在的问题为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压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虽有思想方法、人文关怀的因子,但偏重思想政治教育。虽渗透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内容,但因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缺失人文知识的熏陶,不足以充分培养高职学生思想自由的灵性,也难以培养其牢固的思想方法意识。
第二,“工具”技能彰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虽散发出诸如智慧启迪与心灵触动的思想火花,但主要是基于“工具”应用层面的技能考量,缺失人文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广阔视野,不能充分培养人文教育中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素养。
2.选修课程资源有限
高职院校选修课学分本来就不多,一般是4学分,2门选修课。除专业选修课外,多数高职院院校还开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资源往往是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恋爱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类等课程,而真正能够开阔学生思维视野的课程有限,个别高职院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选修课。访谈表明,一些高职公选课仅限于英语、体育类课程,少数甚至仅以讲座代替选修课[4]。
高职院校举办学术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之类的报告,尤其是企业成功人士的现场说法及经验总结类座谈对未来的从业人员意义重大。这原本应作为高职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或必需的学术、技能培养活动,而不能简单沦为选修课。同时,若把一次听座谈、报告的心得、思想汇报算作零点几学分,就系统性而言,有零散、破碎、拼凑之嫌,不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科学整体的知识观,不利于系统的思维判断及思想方法的积淀、形成、完善。
选修课学分分配不合理,根源还在于选修课资源非常有限。以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为例。专业选修课中的限选课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客源国概况、公共关系学,专业任选课中的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仍然主要停留在应用、工具类知识技能训练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富有想象力与价值观陶养的精神内涵。
相形之下,国外一些高职通识课程设置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某高职电气工学科,其通识课程资源极其广泛,必修课程主要有:国语、历史、现代社会、数学、微积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概率、统计学、保健·体育、英语、音乐或美术(任选1科);选修课程主要有:地学或生物或统计学任选1科、法学或心理学或文学Ⅰ或社会学任选1科、经济学或哲学或历史学或文学Ⅱ或交流特讲或德语Ⅰ任选1科、英语A或英语B或英语C任选1科、德语Ⅱ或法语或中国语或韩语或英语特讲任选1科[5]。
二、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
(一)教育方针的偏离
1.就业目标的“单向度”
教育方针这个大方向具体落实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或辅之以实训实习或顶岗实习,或以“订单式”为特征,经由各种资格证书的考级考试考核,让学生获得进入各类市场的准入证书,达到就业目标。培养目标、学习目标明确与就业目标突出,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绕开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即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停留在就业目标上,就未免矮化了教育理想,也会单向度背离我国的教育方针,即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定位不相一致。
2.综合素养培育不足
就业目标达成所需的核心能力培养只是教育方针的维度之一。比照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来说,就业目标的达成只是接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达成的目标,只是二者不如就业目标那么具体、有效、实用,但仍然是高职院校无法绕开的教育目标。三者是有机统一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并未等同于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内容的“一揽子”解决,更不能等同于“一次性”解决。因为离开了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工作场景的变化及科技、工艺、工种、岗位的更新换代,如没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配合尤其是方法核心能力的“驾驭”与“导向”,离开了学校教育,缺失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后劲必将逐渐枯萎、衰竭。
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就业目标与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意味着高职院校综合素养培育的不足,预示着高职院校培育目标背离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方法意识,即培养学生方法观及方法观的升华——方法论意识。方法论超出了经验范围,摆脱了具体工具思维的束缚和羁绊,完全进入了理性思维的领域。方法论的最高境界不是忙于运用高明的、精湛的方法和手段,沿袭固定流程,去实现已规划好的蓝图,而是要把方法所包含的静态规则转化为人的精神坚守与现实践履[6]。
(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导向
1.为职业而教育
专精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为职业而教育,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做中学”,为传统教育带来一股新鲜的力量。但它忽视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忽视学校与社会的区别、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7]。为职业而教育的结果就是突出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注重实习、实训,注重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及获得,而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放松对高职生进行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渗透,突出一技之长的培养与训练,即片面强调学生能力方面的工具性素质,忽略其基础理论、思维方式、创新素质、道德品质人文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得要领[8]。最终,高职院校学生习得的只是特定工种的具体岗位技能,而不能在思维判断与思想方法上获得教育与陶冶。
2.为生计而教育
为职业而教育的实质就是为生计而教育。在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的当下,为生计而教育本无可厚非。
有学者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较为重视,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重视[9]。前者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显然,无论是“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思想方法与思维技巧的应对,而方法与技巧正是上述诸多能力背后的根底。
如果高职教育仅限于生计教育,而无其他软性目标的追求,诸如,方法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等等,背离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当然不是单向度的发展,不是仅限于“一技之长”的发展,不是仅仅停留于“生计”教育,而是把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调寓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在培养前者的同时,突出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时代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突破
(一)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
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并予以理论论证的。突出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工具的技能[10]。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主张综合技术教育应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认为普通教育是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普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越高,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综合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又能促进普通教育的发展[11]。
1.学习基本技能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首要原则是学习基本技能。所谓基本技能,是指根本的或主要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里的基本技能涵盖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习基本技能,意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技术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术,即制造物品或提供具体服务,也即能“做事” [12]。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实用操作阶段。其二,方法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高级阶段。它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为知识的技术,含特定形态的知识,有其特有的结构和性质;二是指作为意志的技术,含目标、意图、愿望及选择等要素[13]。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深化阶段,近于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技术维度与方法维度各有侧重,二者缺一不可,但后者更能提供理论认识与方法指导。
2.把握基本原理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另一原则是把握基本原理。所谓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14]。把握基本原理的具体做法就是,在高职院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除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培养高职生多方面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知识,以养成高职生一般应具有的厚积薄发、贯通古今、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意识。实质上,基本原理就是贯通、联系、思考、交流、价值的知识。比如,要培养高职生技艺、技能的历史及相关社会意识,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须了解技艺与社会心理世界的关系,他们要能够用广博的知识参与对话,能够探讨技术正在把我们引向何方,又怎样把我们引向要去的地方[15]。
在这个技术垄断的时代,学校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连贯的意识,培养学生特定的宗旨、意义和相互关联的意识[16]。无论是“观点”“连贯的意识”“相互关联的意识”,还是“献身精神”“特定的宗旨”“意义”都是关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都是基本原理,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与根本的思维方法及价值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亟待加强教师综合素养
第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自由教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
第二,博雅教育。职业并不意味着狭义的赚钱,职业教育应拓宽其内涵与外延,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某一职业发展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其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等。这些内容将赋予学生全新的视角,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
第三,课题探究。与其他所有专业一样,职业教育也应包括一些带有探究性质的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深入探索,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17]。
2.及时跟进教师教育
除了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造外,还需要学校的校本培训、课程进修、境内外访学等各种再教育途径。这就是教师的职后教育,相对于教师职前教育、教师入门指导而言的[18]。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在。可从两方面对高职教师进行再教育:一是前沿把脉。学习与职业领域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理论修养。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基本教育理论,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掌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19]。
教师再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其综合素养,拓展其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培植其方法意识,提升其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是时代潮流。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及时跟进有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帮助他们从思维过程的角度去评估他们的长处和需要发展的领域”[20],以更好地满足学习化社会合格师资的要求,有利于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其面临的困境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对于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升的价值所在,“交流、辩证和开放的方法是教育的指导原则”[21]。只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有效破解当下偏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瓶颈,践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规范规定,真正落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社会呼告与时代吁求。
参 考 文 献
[1][12][1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6.40.44.
[2]张健.论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演进的逻辑路径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2(7):43-46.
[3]赵汀阳.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J].哲学研究,2011(1):90-93.
[4]计洁灵,汤广全.高职人文教育误区的案例分析:课程设置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6):66-68.
[5]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启示——日本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4):22-26.
[6]靳玉乐,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从方法的惑到方法论的澄清[J].教育科学,2013(1):19-23.
[7] [10] [1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643.663.668.
[8]唐辉,吴真.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12-16.
[9]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37-4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75.
[15] [16][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9、111-112.
[17][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丁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9.
[18]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3-145.
[19]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0-101.
[20][英]芬坦·奥里甘,等.现代特殊教育实用手册[M].郑威廉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337.
[21]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64-69.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mong which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method abilities is one of the predicaments. The dilemma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ore competence of method mainly includes being part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and the insufficient connotation of literal educ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dilemma are laying one-side understanding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vie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the key i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re method abilities; ability cultivation
Author Tang Guangqu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