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支点成长新课堂
2016-04-21顾凤林
顾凤林
摘要:为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改变学校的薄弱面貌、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建设了“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为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学校提供了组织保障,进行了场馆建设,组织了教材编写,并以“日用即道”探究工作坊、历史文化探寻工作坊、水文化探究工作坊、戏剧演艺工作坊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基地活动。
关键词:课程基地;“三水文化”;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55-04
一、课程基地建设的现实动因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其理念是主体参与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其形式为现有课堂教学的延伸、升华和补充,其使命是有效提升师生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体验能力、创新表达能力,其依托是基地。从某个维度上说,课程是个跑道,关键是跑的过程;基地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凝固建筑,还是动态运行中的流动旋律。其实,课程基地开始建设的那一刻,就应该是实施课程的起点。
在薄弱初中建设课程基地,是江苏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转型升级的教育创新。2012年8月,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申报“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作为江苏省薄弱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一)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1.地方文化传承的吁求
泰州汉称海陵,州建南唐,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长江上游泥沙的下泄、淤涨,淮水汛期漫溢带来的浮土、有机质的沉淀、冲积,大海的潮汐相拥、推托,使泰州大地逐渐增高,浮出于三水之间。2100多年来,泰州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独特的亲水绕城的自然环境、民本精神的历史氛围,积淀出浓厚而独特的三水“祥和”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浸染,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基因,凸显泰州元素,建设“三水文化”,推进地方文化向学校课程文化的渗透,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学科文化融合的呼唤
从当下的课程设置及实施现状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重叠交叉较多,综合实践课程多呈现出跨学科倾向,对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一专多能”的“全科”要求。因此,引入全科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合学校课程现状,丰富并整合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地方文化课程,建设自主性、互动性学习平台,新构充满活力的卓越教育实践体系,开发“地理泰州·三水文化”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改变学校的薄弱状态
1.学校文化薄弱,需要变革教育方式
我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生源流失严重。把脉我校教育,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以经验型管理为主,管理者疲于应付日常性工作或上级部门的要求;管理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造,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意识不强。2013年9月,学校搬进新校区后,“硬件”硬了,“软件”特别是学校文化相对较软。而学校文化短时间内是“造”不出来的。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彰显学校文化,最终改变教育状态,建设“地理泰州·三水文化”校本课程基地是一个合适的抓手。
2.教学模式僵化,需要变革教与学
我校的教学方式大体呈三种形态:一种是推崇赫尔巴特,倡导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建构;一种是肯定杜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反对教师引导。这两种形态,教与学二元对立思维明显,教与学的矛盾和冲突比较突出。还有一种是崇拜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思想,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与学的方式。而建设“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能更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自主、真合作与真探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社会素养。而这些核心素养又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平时的学科教学中去,有益于学科文化课程的学习。
3.学科彼此割裂,需要变革提升学生素养的方式
我校目前的学科课程设置,与其他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一样,考试学科、考核学科、考查学科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强调本学科的特性及其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尽管提倡,但在实践中依然不多。而“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与实施,必然要使历史、地理、语文、音乐、书法、美术、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像课程基地盐税馆中的制盐,必然与理化有关,基地的空间环境布置必然要与书法、美术、音乐联系,基地讲解必然要涉及语文素养。我们将课程基地命名为“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而不是“泰州地理·三水文化”就包含了这一主张:通过变革基地教学活动方式来促进学科教学活动方式,将单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合。
(三)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
“地理泰州·三水文化”校本课程基地建设,要体现我们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哲学:是我们学校的课程基地,必然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成为学校文化整体建构的一部分。然而,课程基地投资较大,当它具有课程意义之后,应该充分利用资源,成为学校的标志性课程,并尽可能地向周边地区辐射。
二、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师生成长
1.通过师生在课程基地工作坊的做中学、学中做,让师生感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通过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基地课程内容,让师生亲身体验感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有趣的、生动活泼的,使学习、获取的知识更有趣、牢靠,从而切实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培养主动精神。
2.通过课程基地工作坊成员的宣传、实地考察、走访、讲座,以及开展的各项比赛、征文活动,学习传承泰州历史文化,落实泰州市委提出的建设医药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的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述、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实践能力,正向储蓄爱家爱国情愫。
3.通过“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的实践,变“满堂灌”式教学为探究性学习,变“一言堂”式课堂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生态课堂,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师教的模式的转变。
(二)学校改薄
以“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让师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课程基地的四个工作坊的活动中去。如:发动全体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研读泰州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资料,撰写随笔、随感等等。通过带领学生游览泰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现代科技展览、感受湿地文化、走访淮剧团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文字,相互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优良品质。通过课程基地建设,促教师专业成长,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促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全校师生沉浸在我要科研、我要学习的文化氛围中,促进学校形成特色文化,提升办学品质,进而改变薄弱状态,实现超越与创新。
(三)区域辐射
在建设“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时,学校邀请泰州的民间艺人、文史专家等社会力量参与,助推课程基地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课程基地也将发挥其辐射作用,促进高新区甚至泰州地区其他学校的课程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基地”的功能。
三、课程基地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组织保障
1.领导重视。为推进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泰州医药高新区科教局成立了以何杰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课程基地建设工作机构。
2.专家支持。在科教局何杰局长的直接关怀下,经过多方联系,聘请了泰州市文联、报社、大专院校有关专家、教授加盟,邀请研究泰州历史地理形成的专家,成立了由朱行义等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立项后,何杰局长带领学校领导联系上海的研究单位,查看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拿出初步设计方案后,组织召开基地建设专家研讨会。
3.资金到位。多方落实经费,保障课程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设计方案,课程基地需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省拨30万元和医药高新区60万元已经到账,科教局和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目前投入已超过200万元,后期资金也已基本落实到位。
4.管理规范。学校十分重视基地活动的软件资料管理,组织机构、工作坊核心成员、工作制度上墙,每次的专题会议有记录,活动及时报道;各工作坊授课有教案,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照片、有总结,并及时归档。为了规范资料格式,学校统一印制了课程基地专用信笺纸,所有的活动一律记载或打印在专用信笺纸上。
(二)场馆建设
“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的场馆分为六个区:“三水人文馆”“会船馆”“盐税馆”“名人馆”“戏曲馆”和“试院馆”。衔接6馆的参观主线铺装仿古火烧板,并且在主线两侧安排了民间艺人的街边操作台,再现了整个泰州历史三水的文化变迁。并设“日用即道”探究工作坊、历史文化探寻工作坊、水文化探究工作坊、戏剧演艺工作坊等四个工作坊,推进基地的软件建设。
(三)教材编写
学校先请专家们推荐若干有关“三水文化”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学校每周安排1节课,由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学生利用假期,通过实践探究,结合学习内容,修改充实自己的文章。老师同时参与其中,承担一定的任务,撰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经专家修订,编印了泰州地方特色教材《地理泰州·三水人文》(上、下册),上册介绍泰州的由来及泰州的地标,下册介绍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
(四)课程实施
尽管场馆还在建设阶段,但是我们的课程基地活动早已启动,成立的四个工作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日用即道”探究工作坊
工作坊组织全体语文组教师,面向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以七、八年级学生为主体,以对王艮思想感兴趣的同学为核心,请泰州学派研究领衔人蔡桂如教授指导、组织教师、学生对王艮这位泰州学派的创始人进行探究。通过研究,教师共撰写各类文章21篇,学生收集、撰写各类文章58篇。在学生中开展了王艮的《乐学歌》硬笔书法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在建的基地,开展了“我为展馆添风采”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勾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展馆。组织学生参观了胡瑗的安定书院。
今后,“日用即道”探究工作坊将继续在师生中对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进行普及性教育,引导教师对王艮的“简易快乐”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探究胡瑗与泰州学派的关系。
2.历史文化探寻工作坊
工作坊组织部分历史老师,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组成了五个探寻课题组(泰州历史文化、泰州历史名胜、泰州历史文化名人、泰州饮食文化、泰州红色文化),学生采用上网搜索、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整理了相关材料。导师带领学生参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纪念馆、望海楼、范仲淹纪念馆、黄桥决战纪念馆、高二适故居等历史文化场所,使学生对“泰州历史文化”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课题组内,还开展了“我所了解的泰州历史文化”竞赛活动。
今后,历史文化探寻工作坊将以课程基地为平台,带领学生参观基地名人馆,让所有学生了解、学习、宣传泰州的历史文化,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说泰州、讲故事、参观探访历史名胜、名人故居、走进红色文化区、品泰州美食、制作泰州美食等,加深学生对“三水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3.水文化探究工作坊
工作坊组织部分化学、地理老师,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组成七个探寻小组。探寻小组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参观、实地考察了望海楼、三水湾、溱湖湿地、桃园、主城区的桥、泰州古文化遗址等,充分利用泰州本土的教育资源,使师生对“泰州水文化”有了较为明确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让工作坊成员向同学介绍泰州的水文化,达到教育学生热爱泰州、热爱祖国的目的。
今后,水文化探究工作坊将继续搜集和整理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为充实校本课程和展馆内容做准备;以工作坊为平台,让所有学生了解、学习、宣传泰州的“三水文化”,让学生在学习校本教材以及参观展馆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水文化的历史源头和现代发展,让学生在基地的会船体验馆里亲身体验动态投影的龙舟竞渡的激情,培养奋发争先的泰州精神,在不断进取中保持争先的状态,延续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4.戏剧演艺工作坊
工作坊组织学生从京剧、淮剧的起源以及在泰州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探究。现阶段,主要对淮剧做了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对淮剧的起源、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等方面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邀请了淮剧团的老师走进课堂教唱淮剧经典唱段、表演淮剧、指导化妆等,学生在边听边学边做中对淮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后,我们戏剧演艺工作坊将重点开展两项活动:
一是走进京剧。邀请泰州京剧老师为学生进行戏剧指导,组建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明珠京剧团”,落实教育部关于“京剧进课堂”的精神,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初一年级音乐课程。课程基地中的戏曲馆设置了戏曲舞台,展示泰州戏曲历史,再现泰州戏曲文化的繁荣景象。我们将充分发挥戏曲馆的功能,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探索感悟,在表演中承继泰州千年的戏曲文化。在这里,每一个人可以静听戏曲大师的高雅之作,可以自己动手画出生旦净末丑的形象,可以登台献艺,传承悠久的戏曲文化。
二是走近号子。泰州兴化的茅山号子曾唱进中南海,入选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将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书本、走访等方式,对兴化号子的起源、代表号子等进行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形成书面和影像资料。
四、课程基地建设的未来规划
课程基地建成后,学校将在如何用好、管好基地上下功夫,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1.建立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课程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场所设在基地,安排专人负责,每学期制订展馆开展活动的计划,排出时间表,扎扎实实开展学生体验活动,带动我校总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放大基地效应。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设施先进的基地,更要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基地,建成一个对外开放宣传学校的窗口,吸引其他学校的师生到基地参观学习体验。
3.开展教研活动。基地建成后,学校将把劳技、音乐、地理、历史等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工作室、办公室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在基地开展,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就教师。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