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2016-04-21薛婷
薛婷
摘 要:柏拉图,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其留给后世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整个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上意义深远。朱光潜编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是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集中体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美是美的理式”本体论、艺术模仿论、艺术教育功用三点出发,将其美学思想做简要剖析。
关键词:柏拉图;美学思想;理式;艺术模仿。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朱光潜编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是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了《斐徳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集。可以说,这本对话集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作者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并将其中的矛盾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柏拉图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就美的本质、艺术模仿论及文艺社会功用等美学问题予以定论。下面,笔者就这本对话集中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做一梳理:
一、美是美的理式
关于美的本质,柏拉图指出“美是美的理式”,即涵盖了多个个别事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理式不是人的单纯的思想,它是先于事物、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大希庇阿斯对辩的方式,就美的本质进行了辩论。希庇阿斯说:“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反驳说:“如果一个漂亮的年轻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话,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不也可以是美的?神还在一个语言里赞扬过它。”这句话意为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并不能回答美的本质。接着,柏拉图推论出,美是比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更持久、更稳定的,它不是感性的、快感的。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辩论的结果并没有明确美的本质,真正回答美的本质问题,而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做了“美就是美的本身,美就是美的理式”的定论。柏拉图认为:理式是一种绝对的美,它蕴含在个别事物中,这种美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它是真正的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享了这种美才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还将美的理式分为六个层次等级:最初是个别形体的美;其次是一般形体的美;再者为心灵美;接下来是行为和制度的美;较高一层的美是高尚美;最后是上升到对美的理念的追求,即最高的理式之美——至善至美。这种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形而上学地将绝对美与具体事物本身的特性、存在美割裂了,将美绝对化了。
二、艺术摹仿论
《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对诗人进行控诉,不准诗人进入理想国。他说诗就本质来说只是一种摹仿,是对理式世界摹本的摹仿,詩与现实世界之间是一种摹仿关系,它和“真理隔三层”。
他举“三张床”为例来说明理式、现实世界和艺术的关系:《理想国》里所说的第一种床,即床的理式是不依赖于物质世界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最真实的;第二种床是“木匠所做的床”,是现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没有普遍性、是不真实的;第三种床是“画家画的床”,它是画家临摹现实中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不真实,只是“摹本的摹本”,与“真理隔三层”。在柏拉图看来,世界分为理式世界、现象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最接近神的、最至真至美的,而其他两个世界感性的,依附于理式世界存在的。在柏拉图看来,理式世界独立存在,并凌驾于感性世界之上,诗艺它只是迷惑人的幻象,与真知相差甚远,最不真实。可以说,柏拉图形而上学了理式世界,贬低了感性世界的存在价值,否认艺术世界的真实性和存在美,绝对理式世界与感性世界、现实世界之间是断裂的关系。
三、文艺的社会功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政治、教育的立场出发,对诗的社会功用进行了一番探讨,并提出诗应该服务于政治这一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建立和统治关键在于统治阶级的教育,由于文艺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艺的内容和形式要做到尽善尽美。在他看来,荷马等诗人的诗将英雄描写成了普通的人,诗人都“逢迎人性中的恶劣部分”、“催残理性”,柏拉图主张将它们驱除出理想国,因为诗的内容的教育效果并不能将人们引向勇敢的、善的目的。可以说,柏拉图对文艺的态度正是由于他意识到文艺对社会、对统治的影响。在其“至善至美”的核心“理念”下,诗人笔下的英雄不该是失去理智、“低劣”的,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化人们“四德”的目的,反而导致社会“节制”和“正义”的破坏,不利于统治和社会安定。
综上所述,作为西方古典主义美学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建于他的“理式论“之上的,将代表绝对理性的理式与现实世界割裂,并使之孤立化、绝对化是其文艺观的理论基点。柏拉图的“美是美的理式”这一关于美的本体论断,虽然其美学思想是客观唯心的,但其中闪耀的理性思想光辉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