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教融合下农商科专业“四段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6-04-20张广花
张广花
摘 要: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农商科专业为切入点,强化服务“三农”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双重目标培养下,围绕4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农业职业教育各方资源共建共享,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探讨培养合格的农商人才,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商科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 165-03
1 背景
产教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农业发展呈现快速在不断转型升级。高等农业教育始终承担着为农业服务的功能,如何更加主动、贴切地融入并服务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农业职业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依托农业区域经济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农商科专业应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高等技术技能的人才。农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植于教育形势嬗变的现实土壤,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想愿景,要求其办学体现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加强与农产品流通行业联系。因此,以服务“三农”的专业素质为特色,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2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的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其基本要求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和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农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熟悉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还要具有“三农”情怀、成为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围绕农业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以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要素进行。通过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实践3a不间断的教与做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技能。
2.1 设计的路径 农商科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需求对接。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突出农业行业特色,创新“校社企共育,四段递进”教学模式,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以“面向农业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把认知实训、校内课程实训、综合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各种实践教学形式,在3a中逐步形成农商科专业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 以涉农流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分解专业实践能力要素结构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组织化,专门化特征,对涉农的流通岗位能力要求体现为通识化和专门化。结合农产品流通行业岗位需求,大致归纳为基础岗位、发展岗位和拓展岗位,实践环节“基础实践—核心课程实践—综合实践与拓展”。通过对3类岗位能力分析,排列出所需实践能力要素与结构,将各个实践能力要素安排到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能力要素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1.2 制定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标准,衔接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学”和“做”。根据农产品流通岗位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要求,由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制定实践能力的训练考核标准,打破课程界限,设置实践课程模块,推行“课程联动、行业参与”的过程化考核模式。增加校内实训室的开放性,促进教师与农业新的经营实体的产学研结合。
2.1.3 围绕综合实践能力拓展,有效衔接实践环节 产教融合的主线是“合”。以校内外基地为平台,借助课程实训和定岗实习等环节,构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校内课程指导教师、实训中心首席指导老师的三方协调机制。以训练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融合,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结合实践教学目标,编制实践教学指导书。将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和毕业实践围绕专业能力拓展的需求,进行有效地衔接。
2.2 构建“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认知实践—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训”4个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认知实践是在军事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采取专业实践小组活动的办法,让学生参与基地管理,使学生对某一个农业实体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感性认识;基本技能训练是以经营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是成立大学生消费合作社,在校内实训基地将生产与模拟经营相结合,校外采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整个经营活动;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训练是在学生全面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顶岗实训,进行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2.3 构建“学、做、创”一体的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农商科专业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培养熟悉具有“三农”情怀、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以塑造“三农”情怀为辅,按照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构建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2.3.1 围绕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 与用人单位合作,按照行业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农产品流通职业岗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农业农时生产过程,将相关职业岗位分解,根据每个岗位所需掌握的技能,形成对应的核心课程,将合作社经营管理岗位群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优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农商科专业双证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学习目标,形成课程标准。
2.3.2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在市场调研基础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实施课程重组与改革。按照工学结合,以精品课程为标准,重点建设《合作社管理实务》、《合作社经济》、《合作社财务》、《合作社实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方法与考核标准等课程标准;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农业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市场调研》、《农村社会学》和《合作社审计》等6门专业主干课程。探寻以“真实生产、模拟经营、学教相辅”为特征的“学、做、创”一体教学。
2.3.3 利用“三课堂”培养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 调研分析能力是农商科专业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利用校内人文讲堂、实训课堂和在寒暑假社会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入户调研。主要形式包括科技助农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农”讲师团和“三农”志愿者团队等,组织学生入户调研,了解民情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关注家乡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等等,并且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服务农业产业,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得助农与助学相结合,服务与育人相结合。
2.4 实施“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活动 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满足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应把实践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训基地和与课外创业活动等环节进行有效的合成和分解,设计“教、学、做、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如下:
2.4.1 教学结合,教师按照生产季节有序编排课程内容 在校外实习基地导师(合作社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训练学生的技能,以岗位立业为主的知识、技能培养;同时孕育“爱农”情怀。使得教与学过程融为一体,锤炼学生职业能力。
2.4.2 学做结合,把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课堂 学生入学后以班级为单位自主组建模拟公司,一个班级按照合作社规定的最少人数自主组建(11人),教师为总的合作经济管理师,学生为经营者,进行入股(每股10~50元不等)。打破课程知识顺序,按照农业生产季节要求编排时间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对农事,农技的大致了解和体验,不仅可以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熏陶“爱农”情怀,还可以通过模拟经营获得知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2.4.3 做创结合,以社团为实体,培养自主创业职业能力 成立大学生消费合作社等创业型社团,以项目为载体、以农商购为平台,以完成合作社代销的产品量为目标,实现由实训和经营性生产融合、创业教育与实训课堂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总结经验与体会,实现学习迁移,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实现从学科知识到情境知识的知识建构。在校内实施“三课堂”贯通的教学做模式,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分享劳动成果。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熏陶“爱农”情怀,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在实践教学整个工程中贯穿“素质启蒙-素质锻炼-素质体验-素质升华”,并且通过搭建平台对“服务三农”情怀素质进行历练。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校企一体化仿真性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农商科专业涵盖面广,专业间内在联系密切,其发展要考虑专业群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校外教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农业区域经济的特点进行。
3.1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 以目前的专业团队为基础,以优化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为主线,“外引内培”相结合等方式,重视与农业企业进行广泛合作,邀请企业高管、请行业专家能手等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与新昌丰岛集团、绍兴市兴农果蔬合作社、杭州雅惠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市萧山区庚泰蔬菜合作社、外婆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市兴农蔬菜产销联合会、江山市大合作生猪养殖合作社等20多家单位的合作,逐步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并且通过下农村、入农户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大学生消费合作社工作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导师带、专家帮、项目促、大赛练提升教师的职教能力。
3.2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结合当地农业区域特色,以产教融合为背景,在校外与绍兴市裕民生态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绍兴精酿公司、绍兴果蔬联合会等共建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把独立的实训室建成依托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群建成集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营销与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教学、实训、培训多功能的校内商贸流通实训基地;构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室—农商购创业实训室。这样既可以减少实训室建设中的重复投资,提高设施利用率,又可以突出重点,提升实训的系统性,从而满足商科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使得“教、学、做”一体化、实训软件仿真化、实训基地集成化。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课程评价是衡量办学质量,考察学生所学内容、保证培养目标达成关键环节。农商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具有隐性和难以量化等特点,所以在考虑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采取课程采取“课程联动、行业参与”的过程评价体系。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
4.1 依据课程的相关性设计考核内容 按照每个学期课程教学进度的要求,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确定联合考核的课程名称,由任课教师结合所任课程,设计考核的实践项目内容,重点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考察。
4.2 依据岗位任务特点设计实训方式 根据学生所在区域的不同,把学生划分若干学习小组,选取家乡示范社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搜集案例;在实训过程的考核中,考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同时实施任务驱动,要求每个小组根据任务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互评等。
4.3 依据结果综合性设计考核主体 农商科专业实践结果比较隐性难以量化 所以考核重点是过程化、考核主体划分为自评、互评和校内外指导老师4个侧面进行。校内任课老师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等进行打分;行业专家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打分(30%),同学自评(20%)和互评(20%)和任课老师的打分(30%),考核态度协作和问题解决建议等。然后从以上4个方面进行加权汇总,作为考核总成绩。根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考核占50%~70%,期末考核占50%~30%,计算课程总评成绩,实训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及格。体现了考核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4.4 学生评价内容与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包括:口试、笔试、操作、答辩等。考核内容对主要有:资料数据记载、整理和统计与分析,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与效果、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指标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态度,进步情况等进行考核。
4.5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依托毕业生毕业生综合实训平台进行网络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一个方面;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注重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强化顶岗实习考核。企业考核(70%),考核指标有工作量合格率,职业素质和出勤率;学校考核(30%)看学生写的周记,实习态度和实训总结,技能合格和出勤率合格,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强化顶岗实习的考核和过程管理。
5 结语
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教学管理等配套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还需要融入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中,以促使实践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刘广林.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 4):3~6.
[2]于莉等.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7):9-11.
[3]王震.关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J].职教论坛,2011,(29):55-57.
[4]刘峻峰.高等农业院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15-18.
[5]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4-26.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