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及发展趋势

2016-04-20杨克相罗阳春方芳蒲春蕾罗峰曾先堂吴迅何川李钟明充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栽培模式旱地规模化

杨克相 罗阳春 方芳 蒲春蕾 罗峰 曾先堂 吴迅 何川 李钟 明充

摘 要:该文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旱地主要作物栽培模式的演变形式,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等现状,解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形式以及取得的部分成绩,展望了南方旱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为南方旱地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旱地;栽培模式;规模化;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30-03

Cultivation Mode of Dry Crops in the South of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Yang Kexiang1 et al.

(1Nanch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have reported mainly cultivation patterns during 19th in the south of China,and described some main technical points for each cultivation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rigorous actuality situation,the imperious deman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the lack of labour force in Chinese country,some parts of practical forms in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ormation were described. Finally,the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 dry land in the south of China was outlook,which provided a new insight for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cultivation production in future.

Key words:Arid land;Cultivation system;Large scale;Mechanization

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甘薯作为主要的旱地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证粮食供给,科研工作者们从遗传改良、栽培模式改进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使粮油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显著改善[1]。如玉米产量从1961年的单产1t/hm2增加到2008年的超过5.5t/hm2[2],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中国作为主要的粮油消费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需要不断提高粮油作物的单产水平、改良品质等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南方生态区作为主要的粮油产区之一,山区面积大,复种指数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科研工作者们立足于当地实际,在已有栽培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出与优良品种配套的优异栽培模式和方法,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栽培模式及特点

1.1 麦(油菜)、玉轮作 麦(油菜)玉轮作是我国旱地一年二熟区的重要的种植模式。小麦和油菜作为南方生态区的主要粮油作物之一,在生产上被大量种植。其中小麦、玉米作为黄淮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种植模式。在四川省玉米种植面积的133.33万hm2。玉米收获后,在玉米茬上口上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占了绝大比例。即大春在田块里种植玉米,小春在同一田块里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无需深耕土地,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克服南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矛盾,提高单位土地的复种指数。报道显示,该模式下的免耕直播技术比育苗翻耕移栽技术更为节约成本,利用该模式每667m2地可降低成本120~150元,产量与翻耕直播相当。在该模式条件下,对不同茬口的品种要求尤为重要,如油菜则需要选取适合本地生长的抗倒伏、植株紧凑、叶片较小、植株较矮的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如南油12号等[3]。但是,长期的免耕会使免耕后的小麦或油菜产量适当降低,使全田经济效益下降。胡立峰等[4]认为,应该在免耕3~5a后对土壤进行深耕,并提出了将套作作为今后提高两熟区耕作模式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向。在这种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下,为追求高产,往往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尤其是大量施用氮肥成为生产上较为普遍的做法。但是,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在增加农业成本的同时,残留的氮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希望一些新的,更为经济、高效,甚至实现土地用养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亟待研究。

1.2 麦(油菜)/玉/苕 四川作为中国生猪生产大省,每年的饲料消耗量较大,常常出现人畜争粮的现象。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单位耕地的产出量,最大限度解决南方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和饲料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南方科研工作者在已有两熟轮作栽培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充分利用当地的光、温、水、肥资源进行多种作物间套作的种植模式研究。并提出了同田间套种植麦(油菜),玉米和红苕的立体栽培模式。该模式采用1.2m和80cm 2种带宽相间隔的田间布局形式,其中宽带种植小麦,小麦密度在10~12万株/667m2;玉米则种植在小麦的空行内,3月底至4月初播种,双行区单株种植,行距50cm。待小麦收获后在麦茬上以及玉米行间种植红苕。自1986年以来,该模式在四川省推广面积较大。报道显示,这种模式下每667m2全年产值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值25万元左右[5]。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趋势越来越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向城市。而“麦(油菜)/玉/苕”模式下的田间管理较为繁琐,尤其是在红苕的收获上,每667m2地产出水红苕近5 000kg,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红苕价格低廉,投入产出比例较低。因此,需要一种更为轻简高效、劳动力投入更少而产出更高的栽培模式替代。

1.3 麦(油菜)/玉/豆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受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包括玉米、水稻等优势作物面积不断增加,以及受进口大豆价格低廉等的冲击,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为缓解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更为省力、且实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麦/玉/豆”栽培模式[6-7]。该模式充分利用南方丘陵区的光、温、水、肥特点,从10月下旬到第2年5月进行小麦种植并预留上玉米种植行;3月下旬到4月初在预留行套种玉米,8月中旬收获;6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在小麦茬上种植大豆;使土地的循环利用,实现一年三熟。该模式的技术要点是:(1)选择生育期合适的品种,合理分配不同作物之间的共生时间,有利于缓解作物之间对光照、温度、水、气、肥料等的需求矛盾,从而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真正的增产和增收。(2)合理规划地块,预留出足够的空间给不同作物,从而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光照资源。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种植规格为2~1m或1.17~0.83m 的行宽规格,其中宽行种植小麦,窄行则作为预留行,来年种植玉米。(3)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对于这种多作物间套作的立体种植模式,由于土地常年给作物提供营养,需要依据不同作物的需肥量及时进行合理施肥;同时,要及时进行田间中耕除除草,合理选择除草剂,避免前茬除草剂残留影响后茬作物的正常生长。报道显示,这种模式具有较好边际效应,该模式较传统的麦、玉轮作模式增加产值1 580.8元/hm2[6]。

1.4 其他间套模式 近年来,以更为省工省力且商业价值更大的中药材代替红苕、大豆等的间套作栽培模式在部分地区被应用于生产实际,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如何川等[8]充分利用川东北地区的2年3熟制,提出了玉米/川明参/玉米的新组合模式,为机械化收获提供了很好的应用思路。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玉米产量高、川明参耐干旱且商业价值大等优势,比传统“麦/玉/苕”节本增效3 437.5元/hm2,比传统“麦/玉/豆”节本增效节本增效1 953元/hm2。进一步提高了单位耕地的产出量。然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农村劳动力已经严重缺乏,加之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相对收益较低,所以农村出现了大面积土地被撂荒的现象。将劳动力密集型栽培模式向机械化农业生产发展已经势在必行,土地集中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农业增收的趋势。

2 发展趋势

传统的栽培模式的改革重心是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实现单位耕地的效益得最大化,为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粮、经、饲作物相互争地的矛盾。在节约成本,减少劳动力成本投入方面收效甚微。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质技术储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匮乏,大片土地撂荒,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集约化、机械化、轻简化道路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农村改革的基本方针政策。科研工作者也已开始选育适合机械化、脱水速度快的新品种以及配套栽培措施。一些集中化的农业有机生态园也在不同地区发展起来:如四川省西充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形式建成了优质农产品基地2.33万hm2,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居西部第一。这种以产业带动发展,以兴趣促进农业繁荣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成片的土地集约化后形成合作社或有机生态园,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同时也是全程机械化的重要前提,真正实现集约成本、减少劳动力投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真正实现节本增效。另外,规模化生产出的产品也更能顺应市场需求。同时,这种集约化生产模式还能为当地创造出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农民工就业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等.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大豆科学,2008,27(1):1-7.

[2]Tester,M. and Langridge,P.,Breeding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crop production in a changing world[J].Science,2010,327:818-822.

[3]姚群丽,袁双孝,川东北丘陵区稻茬杂交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11(10):39.

[4]胡立峰,李琳,陈阜,等.麦/玉两熟区农作模式分析及轮耕模式探讨[J].土壤,2007,39(2):243-246

[5]阎波,麦玉苕豆立体种植法[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2,12:24.

[6]杨文钰,张含彬,牟锦毅,等.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6,5:43-44.

[7]雍太文,杨文钰,任万军,等.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9):3170-3178.

[8]何川,任胜茂,郑祖平,等.川东北丘陵区玉米-川明参/玉米轻简高效新模式[J].耕作与栽培,2015,5:60-61.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栽培模式旱地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浅谈无公害苹果洋葱栽培技术要点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