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
2016-04-20王丽珠
王丽珠
我就职十年深爱的龙广2015年度过了她的70岁生日,让我们一同回望了一个有温度的广播70年的发展历程,那么在这个有温度的大容器中,我们每个记者怎能不是一个有温度的记者、有温度的记者型主持人?
一直在主持人的岗位上,这次演讲让我蓦然发现,自己一直是一个记者型主持人。曾经,每天采访聆听一位驾驶员辛酸苦辣的《汽车故事》让我成为一个“温情”的制造者;为帮助出租车司机解决困难的每一个采访选题和越来越壮大的“爱心驿站联盟”让我感受到“温暖”别人后的幸福;而今,代表受众对一个个文化专家的访问,每天都是一次“温润”心灵的旅程。
想用一些多年采访中记忆深刻的故事来与同伴们一同探讨记者的温度。
至今仍然记得2008年制作《汽车故事》时的状态,一年200多期人物访谈,几乎每天一期,找到讲述者回忆中的动情点是我每天的使命。
有一些故事我至今仍然记得:像《今天我退休,我评自己是十佳》、《命运多舛宋大姐》、《乘客变妻子》、《走出高墙》(那是个服过刑的驾驶员讲述的)……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典型,却有千万种不同,也许这样才是百姓的人生,也特别容易引发共情。从那个节目收听率和市场份额长时在同时段18个频率中排名第一的成绩,和它让我拿到的当年“中国新闻奖”,我看到了广播节目"温情"的力量,也知道温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更滋润。
除了对人间可贵“温情”的敬畏,一种总想主动积极去“温暖”别人的心情也是“爱心”龙广教会我们每一个人,并应该由我们一直坚持的。
给别人带去温暖 给我最直接成就感的还是“全城围堵抢车贼”那个故事,因为如厕没锁车,车被抢走,空中电波布网 ,被抢汽车10分钟失而复得。那是2010年初,节目互动平台还是传呼机,在那之后,无论出租车还是私家车,再出现类似闪失都会第一时间求助龙广交通台。
对于每一个对象性节目的主持人来说,为对象受众解决困难,给他实实在在的温暖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年,哈尔滨全市统一更换计价器;那时,有的出租车公司不给办理《临时营运证》;那些,城市间营运遭遇的“异地执法不统一”;那处,哈站“车位隔离桩”频繁刮车;那种种车辆维修欺诈,哪里有呼唤,哪里就应有记者努力后带来的温暖。那时,我就知道了:一个记者,在"温情"之外还要有"温暖"别人的能力。
公益活动是温暖对象受众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他体检、教他上网、办专属于他们的运动会、录制他们演唱的原创大碟,其中“爱心驿站”天生最温暖。除了日常发挥功能,今年冬春交替的“换季赠衣”行动中又成为一个个"赠衣中转站",这个活动拉动相关微信推送阅读量42000余次,温暖故事也很多,可以说记者每一篇的报道都是有温度的。
感动会来自于他人的用心、诚意、信任和无私的帮助。
比如说,某一天,有一位“赠衣中转站”的站长跟我说,刚刚一位女士捐赠来的衣服都还没干透,说让我再晾,是特意洗完拿来的,这份用心和尊重感动了我。
还有,那个爱心驿站的交流群,听着微信里他们说:丽珠老师忙,咱们能整的就咱们整,我默默感动于那些不曾谋面的人的信赖、心疼和无私的支持。
还有那些无偿来支援的“爱心库眼儿”、“爱心车辆”、爱心志愿者,他们对龙广是多么热爱、信赖和感情深厚,这种温度是活动需要的,更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有温度的内容让"换季赠衣"又怎只是暖在了20几个市县人们的身上。这里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基于一个记者对受众的了解而产生的每一个被大众需求的策划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小太阳,同时让许多许多人感受到你的温度。
现在我的文化体验节目是带领受众去感受知识和文化的温润,可能更用心才会产生温度。
我会把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观赏票送给单亲妈妈们,把交响乐的票送给正在学乐器的孩子,把茶社的月卡送给生意人,把几十束鲜花在七夕节送给从未向爱人送过花的男士。《998丽珠快乐体验团》正进行到第22站,开启了许多人各种第一次体验。那天送花体验的次日,一大早我刚打开朋友圈看到的第一张图下面的文字中居然显示有我的名字:“谢谢丽珠让我完成结婚17年来的愿望”,那张图上是一个很认真地手捧着鲜花的女人幸福的笑脸。相信这种叫做"值得"的感受,在座的每一位记者都曾体会过。
龙广有许许多多好记者,他们在风雪中、在事故现场、在田间地头、在光环的背后,他们对自己无情锤炼,却记得将温情、温暖献给别人,并且,他们懂得坚持。总有人说现在媒体门槛变低,全民记者,所以媒体出现离职大潮,但我们热爱自己的新闻事业,我们在为热爱寻找更多出路,我们坚持那份温度,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承担理想,唯有如此才能走向远方,唯有如此才能背起信仰。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