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帝:倒下的巧克力冠军
2016-04-20丁忠卫
丁忠卫
2015年,金帝迎来四连亏,销售额同比下滑9%。金帝曾在国内巧克力市场叱咤20余年,在品牌老化,转型失败之后,最终被转卖。金帝的遭遇,意味着国产巧克力阵营的最后一面大旗倒下。
处在卖厂和转型漩涡中的国产巧克力品牌金帝有了结局。1月3日,国产巧克力第一品牌金帝,被中粮旗下的中国食品以6.11亿元出售给中粮旗下另一家公司华高置业。这笔“左手倒右手”的交易,意味着金帝巧克力这个有着25年历史的品牌即将消失。
据悉,近几年中国巧克力市场年增率都在10%左右,前景十分诱人。可就在国内巧克力市场日渐繁荣的今天,金帝巧克力反而倒下了。这样的反差,金帝是如何造成的?
▲ 费列罗、好时等国外巨头已经逐渐占领我国高端巧克力市场。
25年从冠军到被转卖
1990年,中粮国际及BVI投资兴建深圳金帝食品有限公司。金帝是土生土长的深圳合资品牌,最初的几年一直是全国巧克力销量冠军。
2001年金帝被并入中国食品,成为上市公司旗下的休闲食品板块,戴上了“国”字头的帽子。这之后,金帝主创团队陆续出走,外资巧克力品牌不断进入。即使是这样,金帝巧克力凭借“情人节礼品”的精准定位,以包装差异化和撇脂定价(在产品推出初期,价格定位在较高水平),配合“金帝巧克力,只给最爱的人”的广告宣传,一度成为行业前二名,直逼德芙的领导地位,成为国内巧克力企业中唯一能和跨国巨头抗衡的企业。
2006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的排行榜中,金帝以27.81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224位,这是巧克力一哥发展史中的高光时刻。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金帝其实早已经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自2005年开始,由于外资在华的投入加大,其中,尤以德芙、吉百利、好时、费列罗等为代表的强势外资品牌不断加码,事实上主导了高档巧克力市场,这对定位高档的金帝尤为不利。金帝淡出第一阵营的危险日益增加。
为了强化品牌认知,谋求主营业务多元化,2005年,金帝高调进军传统糖果行业。然而糖果业务未见起色,巧克力市场地位也下滑至德芙、吉百利、好时之后,位列第四。
2006-2008年间,金帝依靠情人节礼品装打市场,业绩也曾有所起色,但由于国企的内部运作问题,依然挡不住下滑颓势。
2011年左右,金帝母公司中国食品开始进行内部改革,原有的酒类、厨房食品、休闲食品、食用油等五个事业部被取消,变为分区制管理,也就是从2011年开始,金帝迎来了“四连亏”。
截至2015年,金帝所在的休闲食品板块是唯一下滑的板块——其上半年贡献营收1.98亿元,销售额同比下滑9%,仅占整个中国食品集团板块1.3%。营收体量小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这使得金帝并不被中国食品重视,也被中粮视为包袱,这也让金帝在中粮内部一直被边缘化,得不到资源、费用上面的倾斜,直至最终被转卖。
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纵览金帝25年发展史,从独霸市场到被市场抛弃,金帝的历程像极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金帝在国内巧克力市场这锅慢慢烧开的水中,错过太多逃生的机会。金帝在这段时间中,做错了什么或者错过了哪些机会?
错过两个时机
1990年,金帝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国内巧克力市场处于萌芽期,巧克力产品自带“高端”光环,此时的金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其很快占据了国内巧克力行业老大的地位,应该算是顺势而为。
在此期间企业本应逐步借鉴国外优质厂商的发展历程,从引进设备到建立优质的原材料基地,再到品牌战略打造,为未来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然而,所有急需筹备的问题,都被市场上“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局面所掩盖掉。金帝着眼于一时的利益,错失了最容易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时机。
2001年,金帝由合资变为国有,这是企业的变革期。由于企业性质的改变,企业高管团队陆续出走;市场逐渐成熟,外资大量进入,金帝市场占有率开始略微下滑,问题已经有所显现。但由于外资巧克力进入国内时间还短,后者的优势还没有彻底发挥出来,金帝还能排在第二的位置,也没直面问题,从而错失了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时机。
饮鸩止渴的促销
金帝的市场运作主要手段是特价促销。为了在每年的10月份开始常规产品的推广,金帝每年均要度过一个处理产品库存的阶段,时间均是在每年的8-9月份。所有金帝产品往往是3~5折销售,9月底以前全部清仓,对经销商实行补贴。
由于存在对经销商的严重压货,金帝每年处理库存产品均要遭受重大损失。表面看是金帝损失了财务收益,但从深层次看,金帝严重损失了品牌价值。
巧克力往往和浪漫、美好、爱、温暖相联系,和爱的人分享金帝,让人联想到给情人的至爱之礼。金帝的品牌核心价值:最好的巧克力提供给最爱的人。但是价格促销使消费者对金帝品牌的联想大打折扣,有谁会把一个经常打折的产品送给“最爱的人”呢?有谁会想把自己的爱“打折”呢?给“最爱的人”总是百分百的。
也许这种理解过于苛求金帝品牌的内涵了,但是金帝品牌长时间所展现给人们的就是:把美味分享给至爱的人。金帝主要用特价的促销手段无疑是对自身品牌的伤害,这种促销活动是对金帝品牌定位的偏离。
品牌战略缺乏规划
金帝不但在销售上主要以价格促销为主,在其他的营销手段上也缺乏系统性。没有一个系统的品牌营销活动,采取的策略主要以推为主,缺少对消费者的拉力,形式主要以买赠加特价,价格营销为主。
在新产品推广方面,没有针对顾客需求的市场细分,没有着眼于品牌大局的推广策略,只会做价格文章。
比如36克榛仁夹心巧克力蛋卷珍爱产品的推广,在超市购买商品(购买非金帝产品亦可)一定金额后加一元换购珍爱一条。后来珍爱停止促销后顾客对珍爱购买活动停止。金帝推广产品主要是运用简单的价格促销要素来推广,这样只会使品牌贬值,长时间后价格也成了消费者对金帝品牌态度的一个主要杠杆。
金帝之所以没有系统的品牌营销,从根上来看是金帝没有品牌战略规划,没有系统的品牌战略管理,整个营销活动是在纯粹的为销量而开展,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兼顾长远利益,是一种打乱仗的短视行为。
团队管理不专业
金帝对市场的管理体系非常粗放,一个省级市场往往只有少数销售人员,对经销商的基本路子就是:压货、降价促销、压货的循环。这样的方式对终端根本无法监控,全部依靠经销商来管理市场。
金帝营销本部实质上无法掌控终端,而终端是一个品牌展示给消费者非常重要的阵地,由于中国食品经销商的素质参差不齐,金帝的终端形象管理不力,无法体现和传递品牌实力。
2011年,中国食品分区制改革后,使得大区经理不再按品类销售,还要跨品类跨品牌操作。这意味着,原本由单独运作团队管理的金帝巧克力,并入中国食品之后,变成一个统一的团队来运作。这个团队既要卖酒,同时又卖油、巧克力等,这让本就不景气的巧克力业务再度边缘化。当金帝本就薄弱的管理,在企业内部再度被削弱时,外部的产品也“卖不动”了,经销商也不再重视,整个金帝体系陷入恶性循环。
国产巧克力品牌的未来
作为国产巧克力“一哥”的金帝被出售,意味着国产巧克力阵营的最后一面大旗倒下。更现实的问题是,随着玛氏、好时、雀巢等外资巨头在国内逐渐完善的布局,在这场争夺战中,国产巧克力品牌面临市场淘汰生死关头。未来国内品牌该如何着力,才能在巨头林立的国内巧克力市场中活下去?
培养“卖水人”
如今国内巧克力市场日渐火热,像一块有待发掘的金矿。而各方势力瞄准都是巧克力,在众人聚焦巧克力争夺的时候,在国内培养出优质的做可可脂的生产商,就像金矿边的卖水人一样,前途一片大好。
现今的情况是,巧克力原材料可可脂在国内的生产厂家却寥寥无几,大部分依赖于纯进口。每年受限于产量等因素,价格波动较大,价格更是一路飙升,行业人士感慨,“进口可可豆价格已涨到3万元/吨,比2007、2008年翻了2倍多。”
与国外厂商就地生产、出口全球、掌控上游原料的一体化产业链模式相比,国内厂商急需建立上游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找到品牌自我
国内品牌战略一般都采用模仿国外品牌,从设计、包装到宣传,近几年因为模仿,国内品牌吃了大亏。
2003-2015年间的诉讼案例里,以费列罗、好时、不凡帝为代表的外资巨头,对国内巧克力厂家连续发起超过13起的侵权诉讼。2003年,费列罗以商标仿冒多次起诉江苏梁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获赔50万元。2009年,玛氏公司以侵权旗下“MALTESERS”商标为由,起诉福建雅客并索赔50万元。2015年,费列罗投诉金丝猴“巧费罗”侵权,后者被开出193万元天价罚单。
赔钱事小,如果因此在用户心中留下“山寨巧克力”的印象,这对品牌的长期发展却是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巨头步步紧逼的态势,国产品牌应该打破品牌模仿的习惯,根据对国内流通体系、主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心理,逐步构建起符合有自我特色的品牌认知。
寻求战略伙伴
国产品牌学会战略合作,将是在未来活下去的重要前提。强大的外资品牌,正在通过并购完成国内高端市场的快速布局。
自2010年开始,卡夫与吉百利“联姻”后集中整合在中国、印度地区业务,而玛氏在更早时候就牵手箭牌。2011年,雀巢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国内最大糖果制造商徐福记60%股份,用以补充在中国的分销网络和物流体系。2013年,美国巧克力巨头好时以35亿元的总价,全资收购上海金丝猴公司。
外资渠道下沉的下一步目标是二三线城市,而这些地方正是国内巧克力品牌耕耘多年的市场。寻求战略合作,共同精耕市场并下沉渠道,将是国产品牌可行的战略。在强大的外资面前,徐福记、金丝猴、金帝都已经倒下,其他品牌的单打独斗更不可能长久。
多元化发展
过长的供应链和品牌等劣势,决定了国产品牌在巧克力这个细分市场的衰退,这也是由市场竞争本身所决定的。在未来,本土品牌可以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模式,进一步下沉到代可可脂巧克力等更加具备优势的市场。如婚庆市场和三四线区域,这些领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缺口。
从金帝的发展到衰落,可一窥国产巧克力品牌在这个市场的短视与急功近利。外资品牌花费近10年时间培养市场,2002年前后才开始盈利。而国内品牌长期只注重低端的代可可脂巧克力市场,通过渠道铺货走量来实现快速盈利。这种传统定位遇到市场转型时,销售规模就会严重萎缩。如今,国内巧克力市场的转型与升温已成趋势,国产巧克力品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