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2O生死场

2016-04-20杨洪

商界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技师生鲜商业模式

杨洪

在经过了一番整合洗礼之后,O2O领域开始渐趋理性,也让更多业态有了新的商业想象。理性的回归正在引导实践,使其重新回到真正的商业价值范畴之内。

今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可能引发经营业绩的下滑,已经成为了业界的普遍担忧。一方面,近40年的改革红利正在被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效应对冲,进而出现衰退。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加速融合,催生了诸多新的生产方式或供应方式,从而刺激了新的需求。而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不断尝试并验证。

与传统低效产能仅凭需求刺激不同,由“互联网+”或是O2O倡导的线上线下融合所催生的新兴业态,似乎也正符合当下决策层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而这种新的生态或许能为将来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内生动力。

2014年,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逻辑,O2O也搭乘着互联网的顺风车,一路高歌猛进。互联网巨头强力布局O2O,而创业者和资本的大量涌入,更是让整个O2O领域瞬间火爆了起来,传统企业也纷纷以变革的方式进场。

随着2015年大量O2O项目在资本困境中难以为继而命运迥异,O2O似乎开始回归理性,并引导实践重新回到真正的商业价值范畴之内。

害死O2O的四个思维

事实上,O2O最简单的逻辑就是线上与线下的双线融合,但不管是互联网巨头、创业者、资本还是传统厂商,都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线上,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线下能力缺乏足够的关注。

所谓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盈利思维、快速思维等诸多在虚拟世界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了现实的重击。而O2O之所以从最初的疯狂跟风,到现在的三缄其口,与这十年间互联网思维的大行其道不无关系。

用户思维:用户不等于顾客

人类的需求有很多,但有一些需求,上帝也满足不了。

任何生意都要照顾到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包括直接和间接参与者,也包括使用者(顾客)和提供者(商家)。仔细划分一下,当下O2O商业模式的设计无非遵循三个思维逻辑:原本线下完成的,转移到线上解决,如支付、点单等;原本到店的,现在改为到家,如洗车、足疗等;原本固定的手艺人,变成了灵动的服务者,如美甲、厨师等。诸如洗车、足疗、美甲、厨师等上门服务固然是消费者的需求,但这些需求的满足也意味着极高的成本。

以足疗O2O为例,一个技师一天在店里可以做5~6单,上门的话最多做2~3单。上门对消费者而言看上去是方便了,但对技师、商家和平台呢?对于这种飘忽不定的需求,它们该如何变现?

按照互联网思维,过往的成功案例多是边际成本递减趋零的大流量变现方式。比如QQ,它平摊到每个用户头上的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基本免费。但对于O2O,这个模式根本行不通。多服务一个足疗用户就得多一个技师,而技师的工作时间又很有限,低价或者补贴只能是一时的营销手段,根本不可持续。最后就会变成成本驱动——多服务一个用户,就需要同等增加一块运营成本。如果用户不愿支付,那盈利就无从谈起。所以,满足需求的另一方面,还必须要考虑满足的成本和变现的需求。

产品思维:好产品不等于好商品

经济学上讲,产品偏重使用价值,商品偏重交易价值。

小米的爆红,让雷军关于“极致产品”的描述被奉为圭臬。不可否认,小米的出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制造的形象。但老话说的“一分钱一分货”也不无道理,这不仅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更是商家对于商品成本和价格的平衡。

虽然很多O2O从业者做出的产品都称得上是“极致”,精致的包装、帝王般的服务,再加低廉的价格,这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流量的骤涨。但这背后所产生的成本,却是一再靠补贴来填补。一旦取消补贴,极低的客户留存率必然导致订单断崖式下滑。

产品只是一种情怀,而商品才是一门生意。没有交易价值,就不能成为一门生意。

盈利思维:羊毛出在猪身上,可能没人埋单

通常,互联网流量思维的盈利考量就是,有流量必然会有变现的渠道。在纯线上的时代可能是这样,但放在O2O语境下,想依靠流量变现,可能会遭遇死结。

O2O的流量具有极强的本地属性,随之而来的就是获取流量的成本、用户留存率和转化率等问题。比如,一个做推拿的O2O项目,你可能会希望依托用户黏性,靠做家庭的健康顾问来赚钱。表面看上去很合乎逻辑,但问题是,用户会像你想的那样吗?

首先,需要家庭健康顾问的用户肯定要从推拿的用户群体中进行二次提纯。第二,没有推拿需求的用户未必就没有健康顾问的需求,而这部分用户又要重新获取。第三,推拿技师和健康顾问很有可能是两个执行单元,这意味着你又要增加一项运营成本。这可能会让你陷入成本驱动的陷阱。第四,如果用户真有健康顾问的需求,为什么必须找你,而不是去寻找更专业的机构?

由于涉及到链条的延伸和平台构建的运营难度,“羊毛出在猪身上狗埋单”的这个逻辑,在O2O领域适应性会很差。

平台思维:不是每一个入口都可以搭平台

诸如“希望以外卖到家为入口,构建一个本地即时消费的流量平台”的范式,在O2O的商业模式设计上,是一种常用的语境,也留足了未来的想象空间。但现在看来,这可能是错的。

平台搭建的首要问题在于点、线、面等各种介质要素的连接、交叉和叠加。传统的纯互联网平台可能没有过于复杂的过程,但涉及到线下,其平台搭建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以生鲜O2O为例,传统供应链条的冗长导致了销售价格的混乱。那O2O切入的改造点必然是砍掉中间环节,实现产品直采直供和用户直购。此时要搭建生鲜O2O平台必然涉及品控、采购、冷链、运输、仓储、分发、销售、损耗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靠一个网络平台和一套垂直体系根本无法完成。

平台思维在O2O领域难以为继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搭建和运营成本过高,而利润又恰恰过薄。这也是为什么业界普遍倡导重度垂直的原因,抓住某一运营环节做深、做透,才是正道。

O2O向死而生

用户需求是所有商业模式生发的基点,但必须要考虑满足这种需求的成本。O2O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降成本、提效率,这种不仅体现在需求端,也在供给端。假如一款O2O产品提升了需求端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供应端的成本,那么这种商业模式瓦解的风险会非常高。

O2O作为一种商业逻辑的思考范式,并非是把到店变为上门那么简单。假如你是生鲜类的O2O项目,你必然要遵循生鲜行业的基本规律,那就是供应链优化与分解的基本规律。假如你是餐饮类的O2O项目,你必然要考量原材料采购、损耗以及经营成本转移等方面的规律。假如你是一个汽车后市场的O2O项目,你必然要考虑配件销售或者服务等方面的获利规律。

O2O项目首先是关联行业的规律属性,然后才是利用互联网改造升级的问题。弱化互联网的行业属性有助于建立更为接地气的商业模式。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烧钱很有可能还是O2O领域商业进击最有效的方式。但其短期效应带来的不可持续性,依旧会让一个个没有造血能力的项目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所以,既然“狗埋单”这种纯互联网思维无法适用于O2O,不如在一开始就倒逼自己建立一套可以实时变现的盈利模式。

目前,O2O还处在一个成长的必然阶段。如果把O2O的局视为一场“世界杯盛宴”,那么,2015年只是一场世界杯外围赛,2016年才会真正进入小组赛和淘汰赛阶段。O2O的大时代,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技师生鲜商业模式
亚洲生鲜配送展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
亚洲生鲜荟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2014:生鲜电商的多样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