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路径研究

2016-04-20杨德岭

大观 2016年3期

摘要:河南省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重要的智力支持。然而,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在实际配置中存在诸多问题,有限的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太高。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路径包括:完善高等教育结构,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开辟投融资新渠道,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兼顾社会公平。

关键词:河南高等教育;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一个经济还不太强的省,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多,但政府财政的能力有限,投入到高校的资金与需要和学生家长的期望相差甚远。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13年底,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6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1%。全省共有本科学校50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35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独立学院8所。42所本科院校中,工科院校16所,师范院校12所,综合类院校4所,财经类院校4所,农业院校2所,医药院校2 所,政法院校2 所。全省共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85个。普通本科毕业生18.42万人,普通本科高校校均规模22105人。[1]但是研究发现,目前河南省的整个高校结构中,高校总量不少,但质量不高,投入高校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同时,高校普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本文主要尝试着分析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归纳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可为本省及全国高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

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整体上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当前正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然而,河南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受传统人才培养及办学理念的影响,落后于本省“三化”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本身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壤和改革的激情,未能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新型农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培养相关人才。大学生未能真正走出校园,与市场关联度不高,对社会生活实际未有真切认知。社会上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相关专门人才的尴尬现象同时并存,就是最好的写照,高度等教育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所以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启动了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和建设应用技术类高校的改革。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近些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校学科结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学科专业设置对本省“三化”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不强,未能充分与产业结构调整大格局相适应,对加快本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本省新型产业集聚区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均未产生强有力的推动。而且,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依据及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未充分重视社会服务功能,而对高校专业设置及绩效考评缺乏可行的量化标准;部分专业招生规模过大,师资不足,水平较低等问题日渐突出。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属于本省特色的品牌及专业较少,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仍有待提高。

(二)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

随着河南省高校教师力量的壮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高校教学科研在质量上不断提升,但是,受高校僵化的人事考核、科研管理制度、政府部门拨款和职称评审等因素的影响,众多具有专业才干的教师不愿意参与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活动,书斋中养成的科学研究与实际的市场需求彼此脱节,大多教师不愿从事横向课题研究,高校及所属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优质的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纸面上,未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缓慢

目前,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配置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更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往往仅依据高校需求加以审核,仅将各种资源简单机械地配置于各类高校,没有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衡量,造成了教育资源共享方面障碍过多,实际利用效率低下。作为高校来说,将本来就有限的资源拿出来共享,参与高校间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性并不高。因而导致资源共享的领域狭窄且形式较为单一。虽然一些地方学习国内外经验,成立了区域高校联盟,但未能充分实现平台建设的长效及可持续发展。各类高校及高校内部在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的购置和配置使用上,长期以来形成了“条块分割、部门所有、为我所用”的管理体制,不同高校之间不愿参与共享,未能从本区域同类学科专业共谋发展的角度来综合考量资源利用问题,从而导致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公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这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格局,不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路径

针对上述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我们拟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及建议。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构建多层次及协作型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必须在区分不同资源基础上对资源本身作总体上的归类,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实现资源间的优势互补与互通共享,并使资源能够顺畅流动。为了满足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应该对当前教育体系作科学规划,建立多层次、协作型的,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多种形式(公办、民办、股份制)参与其中的办学格局,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1.对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培养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切实依据《高等教育法》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高校外部行政权力进行优化,转变传统上政府与高校上下隶属关系的格局,改变政府教育行政权力过分集中的状态,改变权力运作单方向的指令性,实现政府与高校间权力双向的互动,构建政府与高校之间共同协作的新型治理关系。另外,改革高校内部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角色,使职能部门由主管机构向服务机构转化,职能部门在配置资源当中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教学、科研服务的理念,不断向不同院系、单位下放资源配置及利用的权限,使基层组织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励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推动高校快速高效发展。

2.高校根据各自的发展定位,遵循质量和规模并重的原则,强化办学特色,深入优化高校层次结构,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普通高校应规范自我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将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上来。高职类院校则应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大高职教育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职教育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去,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实现产业和教育良性互动。不同高校都应将强化办学特色作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多元化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体系。

有学者以2013 年河南省 42 所本科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 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聚类分析法建立了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综合指标排名测度模型,将河南省本科高校大致分为四类。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可采取相应的资源配置优化措施。具体来说,第一集团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大力培育国家重点学科,打造科研、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第二集团高校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加强图书文献建设;第三集团高校要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优化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向应用型本科学校发展。第四集团高校要进一步扩大本科办学规模,增加本科专业设置,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培养实用型人才。[2]

(二)实施开放办学,开辟多元化的资金资源融通渠道,增大办学资源总存量。

资金是高校发展至为重要的财力资源,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保证。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政府拨款有限并且有递减倾向的情况下,河南省要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便要改变以往完全依赖政府拨款的习惯,按照市场运作方式,促成教育资金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1.确保政府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高等教育也具有公益性及产业属性,所以,政府应通过多种财政渠道向高校增加投入,既可以增加财政性投入,扩大政府资金对高校支持力度,也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目前高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还可以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无偿拨付或提供低价用地、减免税负等形式,拓展高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空间。2.高校可创造条件进入资本市场。在政府相应监管下,使具备相应条件的高校通过自筹、社会融资等形式进入市场,通过在资本市场获得增值来提高高校资金收益,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3.激活社会资本,提高社会投入参与度。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力量是高等教育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教育投入潜在的巨大资金源,政府可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扶持设立多样化的高校基金会,通过基金平台面向社会筹措教育资金,拓展社会投融资渠道,激活社会资本,使高等教育资金的市场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能量。

(三)提升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

人力资源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是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而教师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主体。提升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首先,要加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通过访问学者、国内外培训,博士、硕士研究生攻读进修等途径,切实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水平,打造一批教学科研名师和骨干教师。其次,高校应为教师开设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学历补偿教育,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再次,建立高校人才流动机制,削减教师队伍“近亲繁殖”,促进师资队伍的合理流动。最后,充分汲取社会上有专业才干的人才资源,通过兼职、挂职等形式吸引其加入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合作方式参与其他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共享作用。

(四)创建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1.加强区域内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政府应引领高校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机构。可以由省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及指导意见,促成区域内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合作组织,推进区域内高校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不断向社会开放高校公共教育资源和设备如图书馆、科技馆等,形成整体品牌效应,提升区域内各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扩大它们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产出及转化能力。

2.建立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3]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共享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研发及人才优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格局。政府应加强对平台建设的政策引导、扶持和投入力度,吸引和鼓励高校参与平台建设,分享共建成果。鼓励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提高省内教师、课程等资源的共享程度。加强教育资源与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区合作,以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为重要载体,引领高校与省内骨干企业、重大技术项目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鼓励高校与省内重要研发机构密切合作,争取在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生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平台建设和运行监管,优化资源购置审批与管理,避免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教育资金浪费。各高校要创新思路,不断拓展联合办学和资源共享的领域,提高共享质量。至于高校,应积极探索共享合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丰富资源共享内涵,增强平台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要充分发挥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加强特色教育资源建设,加强现有教育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挖掘潜能,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办学效益。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教学仪器、科研设备、实习基地、实验场所、图书资料、体育器材及设施等应逐步建立共享机制,教育资源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应相互提供便利,实行有偿或共享服务,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将协作明确化、固定化。发挥市场功能,吸引和鼓励相关社会力量参与共享平台建设。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共建、捐赠、冠名或设立基金等多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平台搭建后,努力使共享平台成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允许社会力量共享建设成果。

(五)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既要追求经济、效率最大化,也要兼顾社会公平

对于下拨给各高校的教育资源,政府及高校管理者都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倡高校之间及高校内部各单位之间合理的资源竞争与激励。政府对拨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应通过高校办学水平、质量、管理等加以衡量,鼓励那些教育质量优秀的高校或高校学科专业快速发展,以先进带后进,形成示范效应。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政府在资金按绩效进行拨付时还应根据空间配置差异性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努力缩小资源空间配置上出现的区域性差异。

简言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要兼顾公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资金的合理使用上。高等教育资金要用在刀刃上,要有重点,抓根本。一是完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收费标准制定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二是建立高校收费制约机制,制定严格的会计准则,加强审计监督工作,有效防止挪用、挤占、滥用教育资金和学术资源等恶劣事件发生。三是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在政府资助之外,构筑政府、社会双重保障机制,确保奖学金发放的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平均主义。

三、结语

面对现状和高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河南省各大高校在努力寻找校外资源共享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主要依赖的还是自己的资源优势,提高高校内资源共享的程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对各大高校的发展意义极为重大。利用高校自身信息化网络的成果,逐步实现校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各类资源的搜索、查询、访问、复制、交流、共享,最大程度地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实现高校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http://www.haedu.gov.cn/2014/04/03/1396505613265.html

[2] 范贺花,周永卫.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与优化——以河南省为例[J].管理工程师,2014(10):32-35

[3] 张瑞红,王爱民.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5-6+14

作者简介:杨德岭(1963-),男,河南漯河人,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