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傩面具艺术研究

2016-04-20蒲兆瑞

大观 2016年3期
关键词:面具江西民间

蒲兆瑞

摘要:傩文化贯穿中国数千年历史,一方面连接祭祀、驱疫等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傩本身包含戏曲、舞蹈、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江西傩文化在中国傩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江西傩面具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正代表着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由于江西地区较完整的保存了中国古代傩文化的基本形式与内容,因此通过分析江西傩面具的雕刻、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进一步了解江西傩的特殊审美逻辑,解读江西傩面具的独特艺术价值。

关键词:傩;面具;江西文化

一、江西傩面具在中国傩面具发展中的地位

傩,亦称“大傩”,起源于原始生活、图腾崇拜并且与巫术意识有关,最初意为“迎神赛会,驱逐疫鬼”。傩文化是中国历史中非常古老的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主要由傩庙、傩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一个复杂傩仪体系,除美学外更包含其他领域学科多方面的内容①。

傩文化贯穿中国数千年历史,一方面连接祭祀、驱疫等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傩本身包含戏曲、舞蹈、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其中傩面具在傩文化自身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标志性地位,而江西傩面具作为当代保存较完整的地 方傩文化符号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中国古代傩历史中,民间傩和宫廷傩作为两种相互影响的傩形式共同主导了中国傩文化的发展走向。民间傩作为影响范围最广、形式最基础的傩文化形式一直对中国傩历史的发展有着强大对动力,更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了表演形式与象征意味都更加复杂的宫廷傩。而宫廷傩的出现又引导了民间傩的发展方向与兴衰起伏,中国傩文化的发展历程也随之改变,其中傩面具不仅是绘画、雕刻艺术手法上的具体技艺的成果也作为傩文化中的重要艺术符号经过3000年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现有记载的傩行为起始于商周以前,这一时期的傩仪还保留有大量源自远古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在这个时期的傩仪中人们装扮不仅止于面具,而是趋向于模仿氏族图腾中的动物形象。从周开始出现“方相氏”这个特定形象,其作为最具代表特色的傩仪主导者不断影响了往后数千年的中国傩文化发展。“方相氏”这一在中国傩历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早期出现在《周礼·夏官》中,其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说明方相氏扮演的是熊图腾,即是先民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先民在审美观点中最懵懂时期单纯模仿的印证。

自商周到隋唐时期傩仪的主角从为动物变化为鬼神,战国开始出现的《山海经》等文字记录的了这一时期原本的社会形态崩塌,混乱的社会衍生出众多复杂、离奇、充满幻想的鬼神精怪形象,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傩的内容与潜意识中的审美角度。人们逐渐从单纯追求与敬畏的对象一致的模仿行为延伸出了对敬畏对象的想象,傩文化中大量出现对神灵鬼怪外貌与能力的想象不仅是具象的艺术手法水平的提升,更是人们经过长期对自然、社会环境的观察而总结出的抽象的美学符号。

由于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唐代娱乐化傩礼进一步发展趋向于舞队化、戏曲化②。唐代傩仪是一种在行进中表演的形式,到了一定场所才会表演完整的节目,可称其为“千人戏装大游演”。而宋代宫廷中出现了“埋崇“傩制,因此取消了方相氏、侲子、十二兽神或十二问事、十二执事等传统人物,转而换成金度铜甲装将军、判官等一大批新角色、千名武装官兵换上戏装,年年要上演这种空前庞大的“假面化妆表演游行”。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空前发展,其中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众多传统艺术表现技法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在此期间逐渐壮大。

明代王圻等编的《三才图绘》中的《方相图》,绘有两个方相形象,刻字说明一为“有官者用之”,一为“士用之”,虽有等级区别,但皆士人装束,基本相同。在三才图绘捲之仪制七》中有一《发引图》,描绘了送葬行列。从这三幅图看,这一时期傩仪中主要角色已变为神兽与神将的最后一个阶段。傩中的主角头部造型已由神兽面具到神将面具,再转变为不戴面具的人面。而清代以傩戏大面积出现为主要特点,主要原因为宫廷不驱傩,但大多数时间也不禁止民间傩事活动,这促使傩仪、傩戏脱离了古代傩的形式而在民间与其他民俗技艺大规模融合,而江西傩文化正是连接这一历史发展轨迹,同时保存历代傩文化中经典形象并且最终融合为一体的具体艺术形式。

二、江西傩面具傩文化属性

纵观中国傩史民间傩一直呈现出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而古代民间傩作为傩文化的重要一支,长久以来保持自身特色而持久不衰。江西一带傩面具正是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傩俗活动中,想要深入了解江西傩面具的艺术本质,就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其他时期民间傩的发展轨迹,从而对江西傩面具有较全面的认知。

自周代起,见于《论语·乡党》: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表明春秋时期乃至整个周代民间傩仪不仅流行广泛而且社会各阶层对它都十份敬重,对于乡人傩,首先是在村庄、街坊的各户之间沿门索室,因此有户主阼阶相迎的情节出现。其次乡人傩是百姓的闲时业余活动,在民间不得出现方相氏也是宫廷傩与民间傩的重要区别,在民间驱傩的人称为“傩人”。另外乡人傩包含了更多的原始成份,风格更加粗犷野性,在傩俗目的上乡人傩首先与民生有关,周代乡人傩的特点在之后的三千多年民间傩文化中被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现存江西傩文化虽起主要来源于明清,但形式与目的仍遵从周代傩仪的基本构造。傩面具作为傩俗中众多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傩仪、傩舞、傩戏,江西傩文化始终保持着以面具为一切傩行为核心这一行为原则,傩面具在江西傩文化中不只是表演道具,人们仍然将它看做傩的灵魂,它依然享受着人们的敬畏和宗仰,即使傩舞傩戏也罢,概莫能外。这其中傩面具作为民间傩俗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所包含的审美观点值得深思,首先将绘制过程中最求粗狂野性的审美角度看做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观点:自然为美的具体印证。所谓“自然”不只有芙蓉出水的自然和更深层次上追求不过分修饰的接近原始状态,由于这种状态下随机出现符合人们对“美”的标准的概率并不可控而更显珍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傩与外来的佛教、中国本土的道教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结合,自商周以来,傩一直是纯中国信仰,而外来宗教在南北朝最早打破了这种状态,中国傩文化中也最早融入了外来的佛教因素,这种形式在南方民间傩仪中先于道教出现③。梁朝《荆楚岁时记》有关当时的民见傩仪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同时,道教、佛教与傩的融合使傩都在信仰内容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过程中,使傩在儒、释、道的相互影响下保持了平衡态势,并逐渐成为包容儒、佛、道、妖、巫、俗的泛神信仰。泛神信仰也在以后的民间傩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保持至今,在现存江西傩面具中依然同时保存着佛、道、儒各家代表形象。最晚到开元年间,出现官方的方相氏、敦煌傩中的钟馗等新傩神外,民间还创造了喜剧角色,特别是创造了最早的傩公傩母。《秦中岁时记》中记载:“岁除日进傩,皆做鬼神状,内二老儿,其明做傩公、傩母。”今天江西南丰县依然保存着诙谐幽默的《傩公傩婆》。

隋末有中国傩文化传入日本,即“伎乐”的前身,但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结合当地民俗传统。傩习俗在日本变化成为一种更接近宗教的文化形式,而在中国因为宫廷傩的逐渐消失,傩文化在民间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普及与乡野的娱乐活动。这种不同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方向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不同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史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民间,傩面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现出了各异的审美观点与艺术风格,大部分保持着浑厚、粗犷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民间塑造时也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艺术技法,这些雕刻技艺,清晰简练、刻画精准,雕刻出的不同造型的面具在傩俗表演中的充分体现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使人不仅一目了然角色外貌形象更使人能通过夸张的造型看出性格特点。江西傩面具按角色特点分为三类:正神类如如傩公傩婆、和合二仙等,他们都是正直、善良、温和的神祇,艺术家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可爱④;这些面具虽然代表着人们对于所生活社会中善良、美好品格的赞颂,然而它们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温和、善良的普通老人。凶神类如开山、钟馗等,艺术家以遵照凶猛兽像的概念将其塑造成凶猛、暴戾的形象,这种对于凶神的塑造方式不仅存在于傩面具中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这类角色的整体印象。世俗人物类中傩面具的共同特点是非常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形象,少有妖鬼气息,丑角人物如猪八戒、孙悟空等,通常在傩舞中这类角色的出现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民间众多习俗中普遍存在这欢快、逗趣的气氛,与宫庭傩严肃、强调仪式感的形式截然不同。江西傩面具在塑造技法上有唐雕和宋雕之分,两者比较前者比较粗陋,最求古拙自然,后者比较精细,追求高超技艺。两种雕刻技法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加雕饰自然之美与精工细造的精细之美两种出发角度不同的审美观点。

现存江西最具代表性的是湘东地区的傩面具制作技法,这种技艺由清代自湖南而来,在该地区已经延续发展至第三代,这类雕刻主要源自宋代雕刻的传统技艺也延续着宋代以来的传统审美观念,用这种手法雕刻的面具风格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它们通过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为傩面具创造出强大的生命里、清晰的塑造出了流传中神话里的神鬼形象及历史故事中各类人物的性格特色,令人佩服⑤。虽然傩面具本身在傩俗中包含了文化、宗教、艺术的多重含义,但它以最原始的雕刻、绘画作品出现时则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并且它代表着传统美学对于外界环境的抽象理解,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其自身特有的艺术观念与规则。

三、江西傩面具的艺术地位及意义

面具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存在于几乎每个古老民族与国家。从出现时间和发展轨迹来说,它几乎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接近重合的演变历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有关中国傩面具的研究近些年来也日益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同时中国绘画与雕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同傩结下不解之缘。纵观中国傩文化历史,傩面具始终拥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江西傩文化经过长期的世俗化,已经与众多民俗技艺相互融合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注释】

①徐光文.浅谈神奇的临夏鳌头傩[J].甘肃高师学报,2013(04):63-67

②黄水云.论唐宋诗赋中之傩文化题材书写[J]甘肃理论学刊,2011(03):136-143

③刘菲.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佛教对敦煌壁画的影响钩沉[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04)

④王兴业,田蓉辉.从悦神到娱人——浅析傩面具的功能变迁与民众审美情趣的关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4-126

⑤蒲向明.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65-70

【参考文献】

[1]曲六乙,钱茀.中国傩文化通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3

[2]赣傩面具:传承千年的古老表情[N].北方新报,2009-12-24

[3]金龙.从贵池傩面具造型看其艺术审美意蕴[J].作家,2010(02)

[4]汪鸿.赣傩面具的艺术符号探微[J].装饰,2010(02)

[5]符均.浅论巫傩面具的艺术特色[J].文史杂志,2002(06)

[6]陆平.傩面具文化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03)

[7]庹修明.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评估——张家界建立中国土家族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可行性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8]王兴业.从傩面具的艺术特色看民众的审美情趣[J].美术大关,2007(06)

[9]徐光文.浅谈神奇的临夏鳌头傩[J].甘肃高师学报,2013(04)

[10]黄水云.论唐宋诗赋中之傩文化题材书写[J]甘肃理论学刊.2011(03)

[11]刘菲.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佛教对敦煌壁画的影响钩沉[J].北方文学(下旬刊), 2014(04)

[12]王兴业田蓉辉.从悦神到娱人——浅析傩面具的功能变迁与民众审美情趣的关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3]蒲向明.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猜你喜欢

面具江西民间
漫画二则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南瓜面具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