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泰外宣翻译

2016-04-20张伟君杨桂兰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对外宣传翻译

张伟君?杨桂兰

摘 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民心相通”,需要我们加强对外宣传并在外国受众中建立广泛“认同”。对外宣传离不开翻译,外宣翻译的质量决定了对外宣传的效果。中泰两国有深远的历史语言文化渊源关系和友好的交往基础,这为对泰外宣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认识到汉泰宣介文本的不同,改变外泰外宣翻译中逐字照搬国内宣传语气和行文模式的方法,以争取泰国受众的认同,进而争取更多社会与经济合作。

关键词:对外宣传;汉泰;翻译

一、外宣翻译

文章中所说的外宣是指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渠道等面向国际社会,以与中国相关信息为内容,以非汉语为信息载体,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并争取和影响国际舆论为目的的国际传播活动。对外宣传作为一种跨国、跨地区、跨语言的宣传活动,受众对信息的“认同”程度直接决定了宣传效果。如果我们按照受众对宣传信息的接受程度,把受众划分为顺意受众、中性受众与逆意受众。那么稳定并扩大顺意受众、争取中性受众和转化逆意受众的宣传效果将有利于我们争取积极的国际舆论和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宣传信息能否得到受众的 “认同”无疑成为对外宣传成功与否的关键。外宣工作中语言转换是必要环节和基本模式。只有当宣传主体国的语言转换成目标受众的语言,赋予其中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够有效地送达受众,为受众所接受。这使得以完成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为任务的外宣翻译在外宣工作中举足轻重。可以说对外宣传中“认同”的建立要通过外宣翻译来实现。“认同”建立的程度对外宣翻译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把汉语转换成规范、精当、地道或“原汁原味”的目标国受众语言,并被受众接受认同是对外宣传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所在。

二、对泰外宣翻译

由于目前我国主要外宣对象在西方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等原因,我国学者将“认同”引入外宣翻译的探讨主要针对汉语和英语。对于汉语和泰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早有学者指出从众多的文献古籍中看到古代百越各部分布的地区和泰国大部分地区的先民可能有共同的渊源。首先表现为共同的经济生活,即以栽培稻谷和纺织作为经济的重要方面。其次有共同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纹身习俗和铜鼓文化上。另外,近年来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在古代越人分布地区,普遍出土乐肩石斧,段石锛,还有印纹陶器,这些都是越人的共同文化特征。由于种族历史文化渊源,使得现今的汉泰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早在汉代,“汉之译使”就途径湄南河流域,马来半岛北部前往印度的黄支国。从汉代到三国时代,中国人已经知道湄南河流域有一个古国称为金邻国。南北朝时期,位于马来半岛北端和湄南河流域的古国,如狼牙修、盘盘、投和(堕罗钵底)等,已开始遣使入访中国。从古籍的记述中我们得知我国培养汉泰翻译人员的由来已久。永乐五年(1407),明朝因四夷朝贡、言语文字不通,始设鞑、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以“宣圣德而达夷情”。万历七年,又增暹罗馆。在暹罗馆设立之前,暹罗与明朝的文书往来,主要由回回馆译审。回回馆负责翻译的文字是回回字即波斯文,波斯文实际上是明与暹罗双方都通晓的第三种文字。明设暹罗馆,专门培养暹罗语翻译人员,这对明朝与暹罗的交往以及两国文化交流无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暹罗使臣常驻四夷馆,为明朝进一步了解暹罗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机会;其次,暹罗馆是明与暹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第三,暹罗馆所译的表文是维持两国关系最重要的凭证和手段,其程式化的表述体现了双方往来的政治传统。

我们认为利用这种汉泰历史语言文化的渊源关系和友好交往基础,进一步提高对泰宣传质量以争取泰国受众,进而争取更多社会与经济合作,应该成为“面向泰国”的新思维。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得到国内外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要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需要我们加强对外宣传。在“一带一路”任何一个项目中,任何一条公路上沟通交流,与“一带一路”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乡村、任何一个人建立“认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泰国外长敦·巴穆威奈时指出,中泰铁路合作不仅有利于将“一带一路”倡议同泰国发展战略相衔接,带动两国经济发展,也将为中国同泰国以及中南半岛各国深化经贸合作、密切人文往来创造有利条件。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项目正成为我国投资的重点领域。能促进实现民心相通的外宣翻译也应该得到重视。

三、对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

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受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为促进对外宣传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大到政治文献、新闻文本,小到公示语、信息资料都对外宣翻译提出了任务与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效果并不理想。新华社《中国记者》撰文指出,许多外宣报道“不符合实际和境外受众心理,用内宣的思路、方式和口号去搞外宣”,使国外受众“不仅对我国媒体报道的具体事实将信将疑,而且可能对我国媒体的整体公信力产生质疑乃至反感”。

外国受众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与我国完全不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准则也相差甚远。因此,外宣翻译中要成功建立“认同”,首先要对我们自己和受众的话语方式和接受习惯有充分了解。我国著名翻译研究专家黄友义提出“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这三条原则指导译者在外宣翻译中要在了解我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外国受众的期望,以他们认为中听在理,得体自然的语言和方式传递信息。

自古以来中泰两国之间的交往密切,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民族与文化渊源关系,并且汉语和泰语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现今汉泰语都属汉藏语系,泰语属侗台语族壮傣语支,和汉语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语音方面,汉泰语都有声调系统,音节这一语音结构层级单位在语音系统中都有重要地位。在词汇方面,汉泰语的基本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都广泛运用复合法构词,词语缺少内部形态变化。在语法方面,汉泰语都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汉泰语句子的基本形式都是主—谓—宾(SVO)格式。

语言文化相似性使得汉泰话语方式和接受习惯具有一定相似性,有利于建立“认同”。但由于对汉泰宣介文本的宣传语气和行文方式不了解,在翻译过程中通常过于注重原文,译文词语、内容、形式都和原文对等,翻译时逐字照搬国内宣传语气和行文模式。这种翻译方式不利于在泰国受众中建立“认同”。

笔者认为汉泰宣介文本主要具有三点不同。首先,我国的宣介文本信息量高,浓缩性强,多使用语义模糊的表述。而泰国宣介文本喜欢娓娓道来,应用多种衔接方式,偏爱清晰、具体的表达。其次,我国宣介文本强调语言的均衡美,讲究词句整齐,多采用排比句式。泰国宣介文本中也讲究声韵和谐,但偏爱质朴、自然、平实、易懂的语言。另外我国宣介文本形成了许多习惯表达和搭配,叙述视角和句式比较单一。而泰国宣介文本善于灵活应用各种句式和手段创造活泼、自然、富有亲和力的交际情景邀请读者参与。在认识这三点不同之后,我们应根据宣介文本的特点,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灵活翻译。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红河州人民政府.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陈小慰.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6).

[4]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5]倪大白. 侗台语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0 .

[6]奈达,泰伯.翻译理论与实践[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张文德.从暹罗馆的设立看明朝后期与暹罗的文化交流[M]//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红河州人民政府.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外宣传翻译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
浅议品牌协同传播体系模型构建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关于高校外宣的定位与思考
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发展不同认知评析
浅析国家形象的内隐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