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
2017-01-16胡明珠张凡
胡明珠++张凡
摘要: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有巨大的对外宣传价值。由于文化缺省成了外宣翻译过程的主要难题之一,本文旨在探究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范本中所使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以期能够提高今后的译文质量,推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
关键词: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原则与技巧
一、引言
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文化的对外宣传愈发引人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外宣传符合我国提倡的“走出去”文化战略,对提高我国软实力,推动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贵州地区作为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及少数民族共居省份,历史悠久,文化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意蕴深厚。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容与民族特色进行恰到好处的外宣翻译是一项颇具难度的工作,也是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将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文本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相应的汉英翻译策略,以便更好的宣传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其保护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原则
1.认同原则
翻译认同原则由美国修辞学家伯克提出,并能有效指导翻译实践。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实践应当遵从认同原则,以目的语为基础,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减少由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此原则能较好指导翻译实践,实现中英两种语言风格的转换。如在对苗族蜡染技艺的翻译中,就遵循这一原则,选择与目的语中的词汇进行翻译,译成“batik”,有利于受众理解。
2.忠实性原则
中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语言本身词藻华丽,关于非遗介绍的中文语言讲究,有些词语会涉及古代文学。因此英文中较难找出相对应的词语,但译者在进行非遗的翻译实践时仍要忠实原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木鼓舞是指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舞蹈,因以击打木鼓为舞蹈伴奏而得名,多在盛大的祭祖活动时表演,对其的翻译遵循了忠实性原则,既将木鼓舞字对字地翻译为“Wooden Drum Dance”又考虑受众的理解程度,增加对其的释义“A dance of the Miao people popular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of beating the wooden drums,performed in the grand ceremony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ancestors.”(戴文年,2002:121)
3.音译适度原则
非遗英译的难点之一就是专有名词较多,音译作为一种常用译法,经常用于人名、地名或语义空缺词的翻译。但此译法不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如在翻译中较多使用汉语拼音会增加受众的阅读障碍,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更难达到读者认同的目的。在翻译实践中,应灵活变通,可将音译与其他译法有效结合,增加文本的可译性。如“水族剪纸”是水族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的翻译为“paper cut of shui people”而非“jian zhi”,进行了适度音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方法
译入语读者在没有文化背景的情况下难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有大量地区及民族特色,因而造成了翻译过程中的困难。译者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既要符合忠实性原则,确保原文信息及特色的保留,又要遵循认同原则尊重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理解程度。为补偿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译者必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目的出发,采用相应有效的翻译方法。为了有效地翻译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翻译技巧。
1.音译加解释
音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用另一种语言中与他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表示出来的方法,当源语词语在译入语中存在语义空白,翻译无法直接从词汇/语法/语义转换入手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音译法。(熊兵,2014:85)。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内涵,音译法常常出现在非遗名目的翻译中,是处理文化差异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音译法能较好的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但同时也造成受众理解上的问题。故而在非遗名称的翻译中,往往附注解释。如在《贵州民族风情图鉴》中,对苗族跳花节的翻译就采用音译,译成Tiaohua,但考虑其造成的阅读障碍,所以根据音译适度原则,又附有大量注解加以解释,翻译结果为“Tiaohua,a traditional festival and an social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Miaos people in the middle-west of Guizhou province.”(戴文年,2002:161)又如“水书”,作为古老的巫术文字,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之中。同样根据翻译的三大原则,对“水书”的翻译则是“Shuishu,the characters of the shui peoples ancient language.”(戴文年,2002:149)
2.半音译加解释
半音译是一种特殊的音译方法,往往用于专有名词加类别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当中使用频率较多。但是由于也会造成理解困难,所以也往往注有解释。如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用来纪念一对为民除害和抗暴殉情的青年男女。如果仅仅使用半音译法译成就翻译成为“Chabai song festival”如果不加以解释,就会造成外国游者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文化背景的缺失,故而按照翻译的音译适度和认同原则,译者应对习俗中隐含的文化内容加以解释,译为“Chabai song festival:A grand traditional festival observed every twenty-first day of the sixth lunar month at Chabai,5 km away from the centre of the city of Xinyi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love of Chalang and Baimei”(戴文年,2002:25)更为妥当.再如彝族火把节的翻译是“Torch Festival,An unique and very important festival of the Yi ethnic group on the sixth day or the twenty-fourth day of the sixth lunar month.”(戴文年,2002:85) 通过半音译的翻译即可使读者受众模糊了解非遗的名目,后面的注解可使读者更加明白其中含有的文化内涵。目前中国大部分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或者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大都采用这种方式。
3.直译与意译
非遗的翻译通常还采用直译与意译或二者相互结合的方式。直译不仅能够原文信息,还能保留源语文化的自然风味和文化意象。意译则更加注重对原文意思的翻译,形式往往有所不同。如安顺的地戏,地戏因不搭平台,在平地或场坝上演出而得名,流行于安顺一带,如果将其直接音译为“Dixi”,读者受众必然会不知所云,故而翻译为“Ground Opera”(戴文年,2002:43)更为恰当,切合了认同原则与忠实原则的要求。仡佬族三月三是仡佬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三,在仡佬族心中地位不亚于春节,所以对其的翻译有“sanyuesan of the Gelao people”和“Gelaos new year”(戴文年,2002:69),后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补充了其中的文化缺失。再如侗族大歌是一种侗族民间的一种多声部合唱,故而译为“Grand Dong Chorus”,采用了直译与意译想结合,使得外国友人对这种翻译结果产生认同,并对这种歌唱艺术有所理解。
4.增译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视情况有意识的增译或省译。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笔者认为在翻译非遗过程中,考虑大部分受众的理解程度,应当适当的进行增译。如对姊妹节这一文化现象的翻译sisters festival,采用直译的方法,虽然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但不能完全被目的语读者理解。了解习俗背景后可知,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黔东南一带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吃姊妹饭作为重要活动内容,被当地人誉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所以笔者认为翻译为“the sister rice festival”(吴一文,2014:2),增加对活动内容的翻译,较之于直译,更易使人理解。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是庞大复杂的,有一定难度。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秉承传播非遗文化的宗旨,把握认同、忠实和音译适度三项原则。并根据原文实际要求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争取呈现高质量译文,为贵州省文化建设和传播服务,为我国外宣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麦池,李琼,郑安文,胡佳丽,张君.基于外宣受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28(2):61-64
[2]程亚丽.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在旅游宣传资料汉英翻译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1):110-112
[3]戴文年.贵州民族风俗图鉴[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4]宋文娟.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初探[J]河西学院学报 2010,26(3):108-112
[5]吴一文.中国节庆文化丛书:苗族姊妹节[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6]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 2014(3):82-88
[7]孙逸群.山西传统手工技艺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D]山西:山西大学,2014
[8]张南峰.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价[J]中国翻译 2004,25(1):18-23
[9]郑卓 董力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的原则与策略[J]北方文学 2013,(4):114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5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065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