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看中国的当代艺术
2016-04-20赖莉
当代艺术,似乎是今天的人们的都特别熟悉的一个词,可是什么是当代艺术呢?谁又能真正回答得清楚呢?在我们的头脑中当代艺术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可能有很多著作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论述,那么我想展览能给我们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尽管非常明显的是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与商业紧密联系着,但同时因为它是一次博览会,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及国内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趋势和当代艺术所表现的某些特征。
当代艺术和过去的传统艺术以及现代艺术有所不同,它不再以博物馆和艺术制度为中心,而是延伸到了博物馆之外的社会语境,跟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更离不开市场和传播媒介。可以看出市场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以画廊的模式成为当代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存在方式之一。而作为一位当代的艺术家而言,不再是单纯的闭门造车一样的创作,他必然会面临推销,和市场经济有关联,而且以一种合作的方式推广其价值。如同一个强大的团队,有批评家,策展人,经理人,艺术投资与收藏等等各个方面的运作力量。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超过250间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的顶尖画廊参展,超过2000名亚洲及西方的艺坛新秀以至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因此也会吸引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参观或收藏。甚至这样的艺术品交易,还会对周围的其他产业带来经济效益。当然对于在这样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艺术作为一种消费的时候,艺术品及艺术家的纯粹性和独立性能否保持和平衡。
来看展的人群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也许还有所谓的内行和外行,对于什么是好的艺术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对艺术也有很多不同的眼光。我们说过去有过去的标准,现在有现在的衡量,那么这就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有个时间的标准。当代艺术应该是我们亲眼见证,亲身经历的时段。当代艺术应该是我们同时代的人所创作的艺术。而当代艺术仍然在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不断延伸与流变。其次,除了在时间上的界定外,我们还必须关注艺术的时代与文化的特征。就是当代艺术的语言方式,风格特征,语言特征具有这个时代的美术史的脉络。如今全球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一些艺术家和批评家着力思考的问题是怎样跟国际接轨,怎么进入全球化的语境中。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考察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时我们注意到许多艺术家已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 因而很难简单地用一种单一地域性来加以界定。当代社会由于交流与移民的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在世界各国漫游,如著名当代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徐冰、谷文达等都先后在几个不同的国家长期居住和从事艺术创作。当代艺术是在西方的影响的基础上和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结合起来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出现,可以说具有某些混杂的特性。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都将面临着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上, 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自身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性之中。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创新之作。如今,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尺度不再是单一的了,相反,它呈现出多元的姿态。因为只有价值尺度的多元化,才能真正推动当代艺术向前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是艺术家对中国当下社会与文化的自由表达所创作的艺术。它不以作品的形式,风格表达作为先决条件,无论是使用中国的水墨、油画、综合画材、还是影像、装置等,它侧重于对作品文化诉求的考量,表达对当下中国的思考与感悟,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语言与表述方式与文化观念上既接受西方的影响,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观念与图形。从某种角度上讲,当代艺术就是艺术家如何面对当代现实的问题,更加自由的同时希望立足于人性,人本,人文的文化传统,不可避免的以一种中国身份出现。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关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国的当代艺术第一要强调中国的当代性,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交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冲突与交融的时代性之间。因此如何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重合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问题与特点。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后现代文化)并不完全等同,当代中国同时具有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交织并存的状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社会形态不断变革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中国当下社会与文化的问题。如人性与价值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民族与地域问题、生存与权利问题等。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的当代性与文化特点。
当代艺术也是媒介扩展的时代。从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材料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的拓展日益明显。我们说媒介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产物,是传达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艺术传达的完成要靠艺术媒介来实现,艺术媒介在整个艺术实践活动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中介作用。当代艺术逐渐打破了各个艺术领域的媒介需求,甚至衍生出其他的艺术种类,没有了统一的标准和界限。这就体现了它突破传统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概念,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为了实现其目的,当代艺术会采用任何生活中的媒介。艺术界限的消失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的不清晰,它主要指的是媒介的开放性。任何物品,乃至行为都可以成为艺术。当然,那是需要艺术体制的认可才行。然后是语境的消失。由于国际艺术界的存在,一件作品不仅在本国语境获得意义,也面对国际语境,因而没有固定的语境。中国艺术家和各国的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在巴塞尔的展览,就面临着双重语境。这是全球化带来的新现象。这样也就让我们逐渐看到了文化界限的消失,虽然身份问题依然存在,但就个人来说,艺术家既有本国背景,也受到了世界性文化的影响。
作者简介:赖莉,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油画艺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