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喜葬”仪式浅析

2016-04-20日火什吉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仪式

摘要:凉山彝族对自然死亡的老年人一直以来盛行厚葬隆葬之风,凉山彝族民间称之为“喜葬”。彝族丧葬仪式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仪式之中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同时又是比较典型的彝族宗教(祖灵信仰)仪式。在彝族的丧葬仪式中,“喜葬”仪式是最具有特色的。笔者将选取凉山彝族“喜葬”仪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喜葬”仪式过程的描述,分析凉山彝族的生死观,仪式过程的文化阐述、仪式的社会功能等。

关键词:凉山彝族;喜葬;仪式

一、喜葬的概念

所谓喜葬就是针对彝族上了一定年纪的人过世时所采取的一种丧葬仪式。“喜”指人们对死亡这个事件的一种情感态度,彝族谚语“先人过世,后人欢庆。”充分诠释了喜葬的情感主题。“葬”指葬礼。采用喜葬仪式的需要以下几个必要的条件;首先:死者为“吉死”,就是说死者是自然死亡的,不能为自杀、他杀、及其他一切非正常死亡。一个人因车祸或自然灾害而死亡的属于“凶死”,不能采取喜葬仪式。其二:上了一定的年龄,这个年龄没有严格的界限,多泛指老年阶段或者快进入老年阶段的。其三:死者必须有后代,因为后代是对死者进行喜葬仪式的经济基础。

二、仪式过程

彝族丧葬仪式分为备丧、议丧、聚人、出丧四个过程。

1、备丧:在老年病人断气之前,牵一只公绵羊于病塌前,待病人断气时由专门守护病人的男子将其勒死,以示随同死者灵魂升天。然后给死者净身,换上寿服,在口中放入少许碎银。随后用两根平行粗长松树,在其底部用麻线或白布绑上瓦板,男性九根、女性七根,再在木板反面顶部、尾部各绑上一片瓦板,做成担架。在锅庄右侧立四根木丫,将担架置于其上,按男左女右将死者侧卧于担架上,并在担架头顶四周牵引麻绳,挂上死者家的新装或布料。待将绵羊肝、腰烧熟,连同肩胛、羊皮全身、一个烧荞耙和小半袋燕麦粉一并放在一个木盘里,放置于死者旁后,死者的家眷和在场的人员坐于死者四周,开始哭丧。

2、议葬:议葬是对整个丧葬仪式事宜的安排,由几个经验丰富的本家支成员“德古”或“苏日”伙同死者家属商量,定出火葬日期,告诉聚人、葬礼规模等事宜。葬期,有的还请毕摩选吉日,同时考虑远方亲人的路程等。火葬之日需与死者属相合。葬期和所需要通知的死者親属确定后,派遣本家支的年轻人员前往女儿和亲友家报丧,告知其过世日期,以及火葬日期,以让他们准备好。

3、聚人;彝语为“撮惹”意思是聚集所有人员,是整个丧葬仪式最隆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大早死者的家支成员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年轻的家支成员不管男女都穿上彝族服装,男的还需佩戴战刀等,组成一个迎接贵宾的队伍。本家支的长辈们则守在灵旁接待前来的奔丧者,一部分年轻人和本家支的媳妇则安排伙食。

亲人,女儿方听接到过世的消息后,开始做奔丧准备。同村的人也会跟随亲家家支前来奔丧。女儿家属于亲家方,彝语称“呜撒”,由于去奔丧的规模关系到本家支的声誉,以及过世者的“情绪”。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以最大的规模前来奔丧,同样以年轻男女为主,穿上彝族服装、佩戴首饰和战刀组成一个以“呜撒”奔丧队伍。等到队伍临近死者家,便名枪或放鞭炮致哀,以年轻的奔丧队伍在前面开路,死者的亲属紧随其后开始好声啼哭,丧家听到枪声后也立即鸣枪或者放鞭炮应和。迎接贵宾的队伍开始手舞刀剑,口念着有关迎宾的词语前去迎接。奔丧者被迎到灵前,分坐两旁哭丧、相互安慰、饮酒。等到下午所有前来奔丧的人来齐以后开始一系列的娱乐活动。

娱乐活动分按死者出嫁的女儿人数再加死者家支分为几个代表,一般来说一个家支为一个单位进行一系列的娱乐比赛。娱乐比赛分为赛马比赛、舞蹈比赛、赛“克智”、选美比赛、哭丧比赛等。这些活动搞得越隆重越好,一方面能显示各家支的势力,一方面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祈求死者庇佑后代繁荣昌盛,同时也能向旁人展现死者后代的辉煌。

出丧:葬期当日凌晨将灵柩移致屋外开阔地,由家眷亲友向遗体告别,他们跟随毕摩或擅于辞立的长者念诵《指路经》,为老人的灵魂指明通往祖先居住的道路,交道死者要变成护佑家眷的福禄。指路完毕,毕摩又为死者的直系亲属安辈分的高低,长幼秩序一一招魂。在指路和招魂的同时,家人带上毕摩在本家支坟地内选好火葬场,之后派遣年轻人砍烧尸柴。待挽魂完毕,约请烧尸的人用干柴和竹子从死者家中点火行前,四名抬尸者抬着尸体跟随其后,亲友家眷尾随并边走边哭丧,到达焚坝后烧尸者开始火化。其余人都到一片空旷地进行分食,分食完毕后除亲人、家支(都是男性,女性不能参与)外其余人员均陆续返家。守着的人直到尸体火化完毕才离开,整个丧葬仪式完毕。

三、仪式的文化阐释

1、彝族的生死观

我们从彝族人对待老年人过世这个情感方面入手,很明显彝族人对死亡这个事件看得很透。他们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无法逃避这个事实,彝族人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自然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甚至是值得庆幸的事。在彝族人称呼中对老者的过世成为“走了”。死亡对彝族来说只是那些中青年和儿童的死亡,甚至在彝族地区有这么一个“送活魂”的宗教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上了年纪的人“走了”。

在上文的仪式过程中发现彝族人丧葬仪式最隆重的就是一系列的娱乐性活动,在笔者所了解的各个民族中很少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也反映出了彝族对待正常死亡的情感态度,在彝族谚语中有这么一句话:“长辈走的走、晚辈玩的玩”,也就是说对于老年人过世,晚辈们应该以开心的心态来对待,这也是一种对死者的尊敬与爱戴。笔者分析过彝族人哭丧歌,在对待死者的哭丧歌中除了对死者表达思念之情外,其余都是对死者的歌颂和劝善之类。这也说明死者往后的“路”比死亡更重要。

2、祖灵信仰的宗教观念

彝族一直以来盛行隆葬厚葬之风,观其原因,彝族人相信人死魂不灭。人死后其灵魂会一直存在,并对后代好坏、贫富、健康等有很大的联系,所以隆葬厚葬是为了取悦祖灵,忘祖灵在另一个世界中能个庇佑后人人丁兴旺、家庭幸福。不仅在丧葬仪式上,往后也会在各种宗教性活动中都进行对祖灵的取悦。如送祖灵仪式、过年等。祖灵的喜怒哀乐关系到后人的幸福与否。

3、家支的整合功能

筆者认为彝族的传承几千年的家支观念是一种生存策略,家支观念的形成是因彝族宗教信仰中的祖灵信仰和彝族生存条件、社会环境的需要。任何一种制度性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并能在社会生活中能发挥其功能,不仅需要从行为事件中得到强化巩固,并且还需要从思想上、价值观上得到强化巩固。祖灵信仰是整个家支观念的核心内容,祖灵信仰观念的强度决定家支体制在社会中发挥功能的强弱。所以丧葬仪式对家支有着至关重要的整合功能。

涂尔干认为包含信与行两个方面的宗教仪式是信教者对神圣对象及神圣力量基本态度的表达,这种宗教行为是经常重复进行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发教众的一种有关共同信仰的宗教的集体记忆,这些宗教仪式的反复实践,自然会通过有关宗教知识的汇聚而反映在教徒的观念上成为一种行动的记存,从达到强化仪式的功能,无论是在个人层面上,还是在群体或社会层面上它们可以成为情感的渠道并表达情感,引导和强化行为模式。彝族的丧葬仪式理念能使其家支成员重新认识家支的重用和家支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强化同一血缘的家支成员的凝聚力,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成员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一个整体。

从死者闭目之时起,家支这个概念就一直贯穿整个仪式过程,一方面是发挥家支的强大功能,一方面对后辈进行灌输家支的概念。主家的“迎宾队”或者是客家的“奔丧队”,首要目的就是向世人展示本家支势力,队伍也取名为“xx家支”,不同之间的队伍还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包括舞蹈比赛、“克智”比赛、选美等比赛皆是以家支为单位进行,参与比赛者也是代表自己的家支。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整个丧葬仪式对每个参与者进行家支观念的潜影默化的作用,从而不仅达到强化家支观念,并且能在无形之中传承家支文化。

四、结语

日益发展的社会形成了文化同一的趋势,造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与淡化。这对民族、国家都是一个大损失。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当今很重要任务。彝族的丧葬仪式不仅在本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也在全国各民族丧葬文化中独树一帜,关注彝族的丧葬仪式能够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同时也能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一定的促进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四川省昭觉县地方志编委会,昭觉县志,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

[4]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日火什吉,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13级宗教学,研究方向:宗教与文化。

猜你喜欢

仪式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观看升国旗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仪式感
生活要有仪式感
婚姻中的仪式感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