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地区乡村艺术成果推介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6-04-20宫新越
摘要:鲁西地区于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这一注重传统文化的区域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带来了多样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融入当地,成为鲁西地区传统艺术。至如今有些乡村艺术已成为了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对这些乡村艺术成果的推介却相对滞后,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而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鲁西地区;乡村艺术成果;旅游资源开发
鲁西地区于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这一注重文化传统的区域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融入当地,成为鲁西地区传统艺术文化。如今,有些乡村艺术已经成为了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对这些乡村艺术成果的推介却仍显滞后,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和经济则严重脱节,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这一问题亟需解决。
一
鲁西地区于辽宋金元时期,成为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争战杀伐的主战场之一,再加之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和洗涤,以及其多发的自然灾害,到了明朝初年,鲁西地区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千里原野渺无人烟,农业受到严重的破坏,传统手工业则处于停滞状态。明朝廷在政权稍稍稳定之后,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和改善百姓生活。当时,针对大量无主荒地,政府便采取移民屯田办法,把移民屯田作为战后人口增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困难的一项重要举措。明政府采取的移民屯田措施,不仅为鲁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恢复带来可能,而且也为鲁西地区带来了新的手工技艺,如平阳府的木版年画即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整个明初移民鲁西人口达18万之多。①在这些移民当中,以山西平阳府为最。平阳府自古就有刻印木版年画的传统,他们平时耕作,农闲时节则刻印木版年画以补贴家用。此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成为当地的殷实人家。
明清之时,由于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和漕运的繁盛,使得鲁西地区的东昌、临清、张秋等地逐渐成为沿运河带上较为繁荣的城镇,人口大量激增。这一方面不仅为当地百姓的生存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生活上的竞争压力与艰辛。当时迁入鲁西地区的移民,并非皆从事于农业生产劳动,即使是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移民百姓,在农业生产的闲暇之余,如漫长的冬季,勤劳的人们便会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一技之长从事一些手工劳作,换取一定的报酬来贴补日常生活。当时由山西平阳府迁来的移民,便是如此。他们大多会利用自己擅长的木版年画技艺,于农闲之时,无论男女老幼,在家刻印一些木版年画拿到集市上去销售。久而久之,木版年畫印刷在鲁西便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之一,从事此行业的人亦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是移民而来的平阳府百姓,还是当地的百姓,都逐渐学会和掌握了这一技艺。这样,从业人员之间的技艺竞争会越来越大,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在这一情形之下,一些稍具眼光的人便开始开动脑筋,转变经营方向,向与雕刻年画技艺相近的其他行业发展,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于是鲁西地区传统的毛笔业、雕刻葫芦、雕版印刷、泥塑和面塑、中堂画与剪纸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逐渐形成了同木版年画一样的产业。经过经久历年的不断发展,在鲁西地区一些乡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技艺,如东昌府和张秋的木版年画,茌平董庄中堂画,茌平民间剪纸,东昌府葫芦雕刻艺术,冠县郎庄面塑等。至如今,东昌府和张秋木版年画,东昌府葫芦雕刻,冠县郎庄面塑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茌平民间剪纸则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出,鲁西地区乡村艺术有许多已经成为国家级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与喜爱。
二
鲁西地区有如此之多著名的传统乡村艺术成果,应该说这是鲁西人民的骄傲,但是,当我们在鲁西乡村进行调研时发现,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乡村艺术成果,仅仅是其周边少数人能够知晓,而相对稍稍远一些的普通老百姓则对此了解甚少,甚至于是一无所知,也就更不用说其他地区的百姓了。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和焦虑,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如果说真的这样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的传统乡村艺术便不再会有人来传承,甚至于有逐渐消亡的现象发生。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地方政府组织、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鲁西地区众多的优秀传统乡村艺术成果的传承者和创作者大多分散于各地,还有许多分散于偏远的村落,艺术成果受区域环境限制厉害。又由于现在的大多传承人年龄偏高,后继乏人,还有存在着其知识层次不高,缺少发现和创新。如东昌府年画社社长徐秀贞说,现在聊城会刻板的手艺人寥寥无几,且均年事已高,面临着年画传承后继无的困境。这实在是令人堪忧。
其二,鲁西地区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仍处于原始状态生产工序,且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市场前景更不广阔。目前,乡村艺术成果主要还是用来消费,满足广大百姓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其维持下去,但有些成果却举步维艰。如郎庄面塑,据其村面塑技艺传承人郎秀才说:“二、三十年前到集上去卖的时候,有很多孩子围着看,还吵着要买,现在小孩子都不稀罕了。”他还说:“如今我孙子宁可花钱买塑料玩具和电动玩具,也不喜欢拿家里免费的‘面老虎玩。现在青年外出打工每天能赚一百元左右,这种经济效益不高的传统工艺,年轻人不愿意学。”
其三,乡村艺术成果整体推广规划设计不足。有关部门并未对鲁西地区的乡村艺术成果进行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其目前仍然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分散状况,如毛笔业、雕刻葫芦、泥塑和面塑等,皆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即使是同一种艺术成果之间亦无相关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要想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存在着诸多困难。
三
面对这样一种困境,再加之鲁西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与省内一些沿海城市相比,他们由于经济、区位等方面的优势,旅游开发比较早,民间艺术旅游产品也比较成熟,对鲁西的民间艺术旅游发展也存在着威胁。但是鲁西地区的民间艺术旅游资源有较突出的优势,文化内涵丰富,拥有灿烂的鲁西文化,只有挖掘鲁西地区乡村民间艺术,打造特色民间艺术体验类旅游项目,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保护民间艺术,展示鲁西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其一,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其二,专业人员对产品进行形象设计和传播推广;其三,非物资文化遗产自身的创新。
一、乡村艺术成果是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的模式,政府应强化管理职能,加大對新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保障人力物力的供给。为加强民间艺术文化旅游伦理教育,应成立专家及各企业人士参加的保护组织。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老艺人参与保护活动,特别要重视发挥关心文化事业的企业和人士,以及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的力量。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和民间艺术保护协会等。
二、发展旅游,注重与乡村艺术成果的结合。首先要保护和尊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而针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要适度包装、开发,让游客欢迎,并方便携带,同时针对鲁西地区各区不同的文化特色,完善相关景点的旅游设施,形成特色旅游线路,还可以针对鲁西的地域特色,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等。当前的民间艺术旅游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达不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满足不了游客购物需求,这不利于鲁西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开发新产品前,要深入市场调研,了解游客对产品的需求,将产品进行有效组合,并规范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文物,不仅要发现、挖掘、收藏,而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一个良性的动态过程、积极过程、主动过程、提升过程。地方特色是民间艺术旅游产品的灵魂,使民间艺术特性产生诱惑力,根据产品特点对民间艺术产品进行创新性开发,使之在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民间艺术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鲁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艺术成果,这就是其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旅游资源,政府部门在保护艺术成果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创新和开发,将鲁西地区的艺术成果推介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旅游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鲁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并让民间艺术发挥更大的价值。
注解:
①程玉海主编:《聊城通史》(古代卷),《典志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第282页。
参考文献:
[1]嘉庆《东昌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民国《聊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3]康熙《张秋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4]乾隆《临清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5]程玉海主编:《聊城通史》,中华书局2005年。
作者简介:宫新越(1995—),女,汉族,山东曲阜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鲁西地区乡村艺术成果及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编号SF201419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