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对利川“七孔子”崖窟墓葬制的影响

2016-04-20张海涵凝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利川环境

张海涵凝

摘要:利川“七孔子”崖窟葬是悬棺葬的一种,是利川建南地区最典型的崖窟葬。笔者认为,利川“七孔子”崖窟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三方面的影响,在葬制上明显体现了建南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

关键词:环境;利川“七孔子”;崖窟墓;葬制

一、利川崖窟葬的基本概况

崖窟葬与悬棺葬中其他形式如悬棺、岩罅有所不同。悬棺葬是指在悬崖峭壁上打上木桩,把棺木放在木桩上悬起来,所以叫悬棺葬;岩罅葬是指把棺木放在悬崖上的天然洞穴中;而崖窟葬则是在悬崖上人工鑿出一个个洞穴,把棺木放进去。鄂西利川的崖窟葬主要是在齐岳山及其以西地区,特别是建南河沿岸,尤以建南镇的“七孔子”①最为著名。

“七孔子”,当地人都称之为“仙人洞”,以前由于不知道它的真正用途,当地人就有传说说是“蜕皮”用的,就是说人老了以后,进到洞里,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就会把身上的老皮蜕掉,从而变年轻。也有人说是灾荒年间,由于强盗多,当地人们害怕粮食财物等被抢,就在山崖上凿洞,等到强盗来时,就躲到洞里去。直到1980年被民工王尊然发现,后经专家考证,才弄清了“七孔子”的真正用途。

(一)“七孔子”崖窟墓的形制

“七孔子”位于建南河东岸的红砂崖壁上,离地面有10多米,分上四下三两行排列。除一孔为长方形外,其余都近似正方形。各个洞窟之间,间距均为1米左右,有两个洞窟深不足0.3米,其他洞窟深在1.5米左右。正方形孔室的顶呈穹窿形,正中高大约在1.1米,边高大约在0.8米左右,墓室宽1.4米②。

(二)“七孔子”墓葬的葬制

“七孔子”的葬制为“二次葬”或“拾骨葬”。当地村民从洞穴中取出的棺木为船形棺,文物队也取出一个箱式匣棺,棺长0.7米,而且从洞窟长度来看,根本不能满足一个成年人躺在里面。《水经注》记载“武陵有五溪……悉为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又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宴饮,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③南宋朱辅《蛮溪丛笑》曰:“五溪蛮,死者诸子照水内,一人背尸,以箭射地,箭之所到则定穴,穴中先籍以木,贫者则已矣。家之温者,不问岁月,酿酒屠牛,呼唤围洞,发骨而出,易以小函,或架悬屋或挂大木,风霜剥落,皆置不问,名葬堂。”五溪蛮是对五溪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学者考证,历史上被称为“五溪蛮地”的地区包括鄂西、湘西、渝东南和黔东北等,显然,利川属于这一区域,葬制应为二次葬。而且,从墓葬内发现的人骨可以看出,没有头骨,但人体肢骨、肋骨、肩胛骨等却按一定顺序堆放;从墓的外形也可以看出洞穴的长宽高都不是一次葬的规格,显然,这里的崖墓葬是属于二次葬的。

(三)“七孔子”墓葬的绘画雕塑

“七孔子”崖墓洞口的外观都十分讲究,几乎每个洞口外面的石壁上都刻有三层凹陷的、立体感十足的石框作为装饰,远远看去就像门窗一样。最外层石框上方的石壁上刻画有一些线条图案,其中雕刻得最精美的一个洞窟的洞口外壁上方,左右各刻有一个浮雕人像,每个人像头戴尖顶小帽,右上方的人像形体较为浑圆、肥胖,左上方的人像则比较瘦长,两人双手均向上举,呈站立式,面向前方,颇具民族风格。在这一洞窟最外面一层石框上方的石壁上,还画有四个互相连接的圆圈作为装饰,洞口上方雕饰成房檐状,筒瓦、板瓦和瓦当都十分清晰,洞口的西侧还有一个鸭子形状的动物作为装饰。

(四)“七孔子”墓葬的年代

关于“七孔子”的年代问题,由于墓穴里并无有价值的随葬物品,再加上考古工作者对这一遗迹并不是十分重视,对它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于七孔子的年代断定并不是十分明确。但由于临近湘西、渝东南,根据这两个地区出土的随葬品以及《酉阳直隶州志》和酉阳、秀山地区的大土司冉氏家族的家谱记载,可以推断“七孔子”崖墓葬的年代可能是唐宋时期。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七孔子”崖窟墓的影响

建南地区位于东经180°23′—180°35′,北纬30°18′—30°35′,位于大巴山的末端,属于喀斯特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充沛,河流众多。

(一)地形的影响

喀斯特地形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形。由于当地的基岩含大量碳酸钙成分,流水对山体的侵蚀十分严重。随着雨水的长期侵蚀,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导致地面土壤较少,土层薄,地表异常缺水,遇到夏季雨水增多,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山洪。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土家族先民,显然意识到了这些现象。因此,在选择墓地时,如果选在平地或是一般的坡地上,一方面墓地容易被雨水侵蚀,或是被洪水淹没;另一方面,地形平坦的地方雨水下渗,地下也容易积水,墓地会被浸泡在水中。古人对死去的人是很尊敬的,像这种对死人不利的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将墓地建在悬崖上,人迹罕至,通风、遮阳效果好,还避免了雨水等对墓地的破坏。不仅如此,相较于石灰岩地貌而言,砂岩的透水性和含水性都比较差,加上棺木是木质的,在砂岩上开凿洞窟作为二次葬的葬地,远离了潮湿的地面,有利于棺木的保存。

(二)河流的影响

河流是天然的屏障。建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众多,把尸体安放在近水的地方,一方面能够阻止一些陆生动物(如猪、牛、羊等)进入墓地;另一方面,由于造船技术和造桥技术还不发达,河流的存在对人类活动来说也是极为不方便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类对墓地的侵扰,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保护死者的遗体不被破坏。这也是悬棺葬大多在河流两岸的悬崖上的原因。

(三)植被的影响

植被也是崖窟葬形成的一个影响因素。建南地区植被覆盖率极高,漫山遍野都是大树、藤蔓、毛竹等,而崖墓里的棺木大多是由整木挖凿而成的圆形棺木,“蛮地多楠,有极大者刳木成舟”④,这是先民就地取材的表现。而且根据有关专家的考证,先民在运送棺木时,是借用比如像藤条一类的植物将棺木运到山顶,再利用藤蔓将棺木吊到预定地点的。可见,如果没有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做辅助,先民们也不会费事地将棺木运那么高。

(四)土壤的影响

建南地区的土壤是红壤,含水性较差,但在平坦的地方,土壤里的含水量由于地势的关系还是较高的,如果将棺木埋在这些地区,土壤里面充沛的水源极易让棺木腐烂。而且红壤是酸性的,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如果棺木放在土壤中,很快就会被腐蚀掉。因此,先民将棺木放到悬崖上,希望逝者的遗骸可以更长久地保存。

(五)生物的影响

建南地区山林面积广大,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野猪、虫蛇等数量众多。这些动物的破坏性较大,如果在一般的地面上埋葬,野猪会将整个墓地拱开,虫蛇等会在墓地里打上很多的洞,老鼠等会将尸体吃掉等等,墓地很快就会被破坏。因此,将棺木放在悬崖上,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使逝者的灵魂不被打扰。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建南崖墓葬存在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建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七孔子”才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三、人文地理环境对“七孔子”崖墓葬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民族、政治、经济、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技术圈,人类是引起以上各类地理分布及变化的主要载体。人文地理环境关系着一个区域内人们的价值选择、宗教活动等,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包括很多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丧葬习俗显然是属于这一方面的内容,而建南地区的崖墓葬俗又是别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关于崖墓葬形成人文环境因素,有人认为将棺木放在悬崖上是由于土家族有洞穴生殖崇拜观念支配的缘故。“按洞穴生殖崇拜观念,洞穴是孕育人类祖先的‘母腹,是生殖力、生命力的象征。将死者灵柩送置岩洞,有让死者魂归祖灵、回归祖先起源的‘母腹,以获得再生的意义。”⑤还有人说是“丹霞崖壁就好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阶梯,顺着这段山崖一直攀爬,就会到达天庭。”⑥还有人认为“由于最初的人类是生活在洞穴中,所以人死后也要回归山洞。”⑦对于崖墓葬的成因分析还有很多种,这些观点基本上是符合先民思想的。但是,笔者认为它们并不是十分符合建南地区崖墓葬的实际情况。建南的土家先民所生活的社会还是农奴制社会,经济文化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保留着传统的宗教色彩,加上后来道教的传入,与当地的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于是,浓郁的鬼神观念就产生了。一方面,先民们认为,人死后只是肉体坏掉了,但是精神还在(这种想法在今天的建南地区还十分流行),在阴间还会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生活。为了使现世的人和阴间的“人”互不干扰,于是将他们的尸骨安放在高高的悬崖绝壁上。而且在建南地区,人们并不十分重视对死去的人的祭祀,在清明时也没有扫墓的习俗,仅仅是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在餐桌上放上一副碗筷,喊一声某某回家过年就行了,根本不用到墓前祭祀,所以也根本用不着墓葬。这样一来,崖墓既避免了尸体被打扰,又避免了“鬼魂”与人类的接触。另一方面,建南地区的人们认为将尸体埋在地里,如果遇到一些“极阴”或是“极阳”的地方,尸体就不会腐烂,还会变得像活人那样面色红润,到了傍晚,它们会坐在自己坟头梳头,如果这时有人经过,它们就会将经过墓地的人“迷住”,让其“不自然”死亡,使其变成自己的同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就将死人掩埋,等过几年就将墓穴打开,确定尸体是否变成了“丧尸”,如果没有就将已经腐烂的枯骨拾出放入崖墓内,这样就不会出现活人被“害死”的情况了,这也可能是建南地区“二次葬”的原因。“土葬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是最能体现阶级和等级差别的。”⑧但对于土家山民而言,人死后都是一样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悬棺葬就适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而且从政治方面来说,崖墓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富人家庭的财富在减少,穷人家庭就更穷了,这样富人在物质财富上任然处于优越地位。穷人因为丧葬支出而生存遭到威胁,不得不向富人家借债,更有胜者将自己卖给富人家当奴仆。穷人成为富人的家仆,就必须听从主人的命令,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对穷人的管理和统治,这也是当地统治者实行统治的一个手段。

五、结语

从现代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崖窟葬不仅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对于地下水的水质以及土壤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崖墓葬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民俗现象,因此,对于“七孔子”崖墓葬的研究可以促进对当地民族的了解,加强对建南土家族地区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使当地经济、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注解:

①“七孔子”崖窟墓遗址位于利川市建南镇北偏西2.5公里的建南河东岸的红砂崖壁上,因有7窟,故称“七孔子”,又称“仙人洞”、“蜕皮洞”。

②此信息来自实地调查以及当地考古工作人员的测量。

③[唐]张鷟著,恒鹤、阳羡生校点:《朝野佥载》,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1页。

④转引自朱世学:《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455页。

⑤向柏松:《土家族洞穴崇拜初探》,《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第74页。

⑥葛云健、张忍顺:《悬棺葬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7卷第3期,第94页。

⑦陈明芳:《中国悬棺葬》,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238页。

⑧廖兴光:《渝东南土家族丧葬习俗的演变及调适》,西南大学毕业论文,《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第1-6页。

参考文献:

文献类

[1][唐]张鷟著,恒鹤、阳羡生校点:《朝野佥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月,第1-25页。

[2][清]黄世崇纂修,光绪二十年刊本:《利川县志》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六十五年,第325-346,353-383,480页。

著作类

[3]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印:《悬棺葬资料汇集》,1980年12月,第5-7,41-46页。

[4]陈明芳:《中国悬棺葬》,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384页。

[5]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9,207-211,247-248页。

[6]朱世学:《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56,447-463页。

期刊类

[7]曾文琼:《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悬棺葬俗》,《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第39-45页。

[8]曾令一:《试析川、黔两省崖葬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民族文物》1985年第4期,第35-38页。

[9]白金:《全国第二次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纪略》,《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第77-78页。

[10]陈明芳:《我国南方地区悬棺葬与崖洞葬之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42-49页。

猜你喜欢

利川环境
从利川马的发展看畜禽种质资源保护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利川市饲料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旅游观光铁路助力利川旅游发展
利川市家禽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