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防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应用

2016-04-20但永吉聂玮心OlegGolubchikov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纽曼犯罪预防

但永吉 聂玮心 Oleg Golubchikov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于地区性的犯罪预防的研究,总结了在规划与设计中的对抑制犯罪行为的经验;并通过对国外案例的分析,解读了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能够触发以及影响犯罪行为与心理的安全要素。

关键词:可防卫;犯罪预防;空间安全;纽曼

引言

“基于地区的犯罪预防”概念是从20世纪开始出现的,当时西方的犯罪学家对一些高犯罪率的地区产生了兴趣,并试图去寻找其背后的成因。早期对于“基于地区的犯罪”的案例研究比较有名的是格林伯格等人在亚特兰大和佐治亚州做的邻里空间报告,他们将犯罪多发区与低或者无犯罪的地方进行了类比,并罗列出在设计中导致或诱发犯罪的特征和因素。虽然他们的发现并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但这是最早对“可防卫空间”理论的系统性探索。而在他们之前,人们对“基于地区的犯罪”理论局限于特定的邻里单位,比如雷皮特在1974年的报告指出,早期的发现往往是对多户型居住组团的单一研究,而缺少对建筑和设计特征的总结。但这些早期案例对后来形成纽曼的“可防卫空间”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为后人发展“基于地区的犯罪预防”的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线索。

“可防卫空间”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1960年,简·雅各布斯在她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批判了现代城市中高耸的建筑与新出现的城市形态。她认为现代城市打破了传统城市中的邻里和睦格局,以此导致城市中的冷漠。新兴的建筑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往往让人缺乏安全感以及归属感,因此使得在其中生活的居民对外界不关心,而失去在传统建筑空间下原有的社会责任心。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城市中“灰色空间”的增加以及空间质量的降低。她主张通过设计,增加空间的可被观赏度来改善现代城市空间中的安全问题。

在继雅各布斯之后,并在结合了杰弗里在1977年提出的“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CPTED),纽曼则在他的《可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设计来预防犯罪》系统性解释了“可防卫空间”的理念。作为一名犯罪学家,杰弗里总结了当时城市里集中出现的犯罪违法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对环境设计的改变与重塑来解决相应问题。但在当时,Jeffery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大多犯罪学和社会学界的认同,直到1980年,Jeffery的设想在纽曼的“可防卫空间”里得到广泛的关注。纽曼总结性的将现代城市中的四个要素作为影响地区犯罪率的判定标准:自然监督、领域归属、空间期望、邻区环境。

纽曼进一步指出“自然监督”的作用,即人的视野对空间内部人的行为的影响。一般而言,犯罪往往在避开公众视野的空间中发生,而将一个城市空间设计成能接受到多方视线的开放或半开放的形式往往能有效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并从心理上抑制潜在罪犯。然而,“自然监督”并不是在所有公共场合都有效。雅各布斯提到的“大城市中的冷漠”指出,即使一个空间能得到足够多的关注,也有犯罪频发的可能。纽曼进一步总结出“领域归属”和“空间期望”这两个要素,并解释了人们对于空间不同层次的心理要求和期望,即当人对一个空间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时,所处其中的人才更可能主动担当起维护本地安全的责任。传统的居住组团(如国外的传统邻里单位、国内的四合院以及传统里坊)往往更能唤起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领域意识而自觉维护它的安全。而现代高密度的居住建筑往往从人们的心理上减淡了这种意识。

“空间期望”作为另一层要素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功能以及象征的意义上。一般建立在个人的归属感上,并会因个人主观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一个时尚购物中心往往会被认为是吸引年轻女性而非吸引喜欢古玩的收藏家,一个图书馆会更多地区吸引学习的人而非寻找休闲娱乐的人。这些都会对空间的安全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构成很强的影响。合理安排地区的功能搭配,可以有效的抑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滋生以及其心理活动。

最后,纽曼总结了相邻的空间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市中心重建。由查尔斯和佩雷斯建筑公司合作设计,于1978年完成,旨在改善城市空间,解决该地区治安与贫困问题,却很快衰落为流浪者和治安问题集中区。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新区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邻区的特点,而使得邻区现存的问题往新区转移。例如,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邻区的贫穷往往会向被它们所包围或在它们之间的新区转移。因此,纽曼将“邻区环境”作为“可防卫空间”的一个考察要素。

“基于地区的犯罪预防”——“可防卫空間”理论的延伸

继纽曼的“可防卫空间”和Jeffery的“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布兰庭汉提出“环境犯罪学”,并首次在犯罪学中,系统地将犯罪与违法行为归结到特定的地区和领域。包括后来的克拉克和施耐德,都指出在空间环境中的一些特定要素会为违法行为提供有利的条件,而这些要素又是可以通过设计来改善或者避免的。例如,在波尔对社会型居住社区的研究中,他发现对于公物的损坏往往发生在“半公共空间”里,而取消这些“半公共空间”而直接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相连会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于此同时,克拉克在1983年提到“情境犯罪预防”,即将犯罪与所处特定空间的情境相联系。即除了物理环境对违法者的心理影响以及为违法行为是否提供便利以外,社会因素和人们对于环境看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在规划层面上合理安排空间的功能和分区,并引导人们正确使用,是可以起到解决相关问题的作用的。在这方面,斯旺西大学的教授Moore在它们所做的规划中指出在居住社区引入或加强安保的巡逻,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地区里的治安以及公物损坏问题。而实际上,这种解决方法又会随着时间推移有不同的效果。这跟人们对“巡逻”的认识和习惯又有分不开的联系。

结语

当代中国正值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考验着每一个设计师对于建筑空间与环境的把握。发达国家在环境设计的安全已经有了一套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国内对基于规划设计来预防犯罪提供了依据与参考。而可防卫空间的理论在综合了人的心理,社会以及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并揭示一个更为安全的空间所具备的条件。它是一种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策略以及设计艺术。

猜你喜欢

纽曼犯罪预防
学校生态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犯罪预防研究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特朗普称前助理是“狗”
情境犯罪预防本土化研究进程及展望
PPP项目常见犯罪预防
涂在墙上的财富
构建立体职务犯罪预防网络 加强医疗行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