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凰族群密语继承公主血脉的畲族女人们

2016-04-20立夏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浙南密语凤凰山

立夏

畲族的祖先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后代族民——密语。族民从小就要牢记这些祖上传下的“密语”,否则就可能被整个部族拒之门外。

族中凡是打破规定没有行过此礼的人家叫做“断头师”,死后的亡魂只能在孤灯下上路,无人祭酒。

这些继承了传说中公主血脉的畲族女子们,称得上是浙南大地上最高贵的一群女性,她们从出嫁到入葬都身穿传统华丽的“凤凰装”。

据史料记载,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一支从广东潮州凤凰山经福建远道而来的族人首次踏上了浙南的山水大地,这个自称为“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的古老民族,不仅成为了浙南山区的开拓者,更为这片大地融进了一种神秘莫测、高贵鲜丽的文化气质——在这个族群之中世代流传着一种“密语”,每个族人自小就要将祖先的“密语”牢记在心,否则就会被整个族群拒之门外;每个年满16岁的族人都要把自己的名字告诉祖先,同时传承本族的历史与法则,凡打破规矩的人死后都不会被客气对待;族里的女人被视为传说中的皇家血脉传承者,她们一代一代头饰“凤冠”,甚至在大婚之时,都可以免去跪礼,堪称浙南大地最高贵的一群女子……这个奇特的族群便是古老的畲族,而他们在浙南的主要分布地“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也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

“敢死”的开荒者和族中的“密语”

畲族最早来到浙南的时间是在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但是畲民大规模的迁入浙南却是在明清时期了。畲族的到来,对浙南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畲族自古以来都是一支擅长刀耕火种的农耕民族,在他们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通常都会选择丘陵山区作为栖息繁衍之地,而浙南的地貌恰是以山地为主,这就吸引了大量畲民在从唐到清近千年时间里陆续迁来。来到浙南的畲族,选择避开汉族的聚集地,冒险进入丽水景宁一带(畲族进入浙南最早落脚于景宁,随后逐渐扩大居住范围至温州)的从未开垦过的峭壁深山,成为当地一支不惧生死的垦荒大军。畲民的勤劳也常常见于史料的记载中:男女老幼,均从事劳动,山间地头既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身影,也有孩子们随大人一起摘茶、放牛、拔草……一代代到此的畲民,经过烧草木灰等原始的刀耕火种方法,改良了浙南山区的土壤,并植树造林,种麻种茶,终将浙南深处的荒蛮山野变成了秀丽的茶米之乡。

不论是哪个时期迁到浙南的畲族,都视自己的祖源为广东潮州的凤凰山,据记载,凤凰山地区就是畲族历史记忆的起点,早在汉晋时期,那里就有了畲民生活的痕迹。在随后的漫长时光中,从凤凰山一带走出来的畲民,先后徙居至福建、安徽、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并于公元766年迁入浙南。由于迁徙的过程很漫长,族群在迁徙过程中分支众多,因此畲族的祖先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后代族民——密语。如果遇见了自称畲民的陌生者,双方除了要用畲语对话之外,还要进行“密语”对答,陌生人如能答出,即认为是真正的畲民,以上客待之,而答不出的陌生人,则不被理睬。因此,每个畲族族民从小都要牢记这些祖上传下的“密语”,否则就可能被当做冒牌族人无情地被拒之门外!较通俗的“密语”对答起来也饶有趣味——

问:什么字头(暗指姓氏)?

姓蓝的答“钉角”,姓雷的答“盖耳”,姓钟的答“千字头”(蓝、雷、钟、盘为畲族四大姓氏)

问:门前有几个踏步?

按家中有几代人回答。

问:牛崽牵过栏没有?

已结婚的答“已牵过栏”,未婚的答“没有”。

向祖宗上报姓名,欢送亡魂

由于畲族只有语言而没有产生本民族的文字,因此,畲族除了“密语”之外还有一种更为严谨系统的方式,用以保证后代子孙认祖归宗,传承本族文化,那就是成年礼,也叫成丁礼或冠礼。行成年礼堪称是每个畲族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畲族俗称年满16岁为“上丁”。依照传统,到了“上丁”年龄的畲民都要行成年礼,行礼的过程叫做“传师学师”,浙南的畲民也叫这个过程为“做阳”、“做聚头”。“传师学师”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传师学史”——族里的长者,以歌舞的方式向行成年礼的年轻一代进行本族历史和传统的教育;二是“奏名传法”——年轻一代将自己的名字告诉祖先,成为“记录在案”的畲族子民。“传师学师”的过程被庄重、压抑的氛围所笼罩,法师手举龙角、龙刀和铃钟,用念唱和歌舞的方式,叙述祖先学艺的艰苦历程,而每个参加仪式的年轻人都渴望继承祖先的意志与力量,成为族中的勇士。

成年礼上的“传师学师”仪式规定要代代相传,凡是打破规定没有行过此礼的人家叫做“断头师”,且在死后都不会被客气对待,例如,行过“传师学师”的畲民死后被认为是要威风凛凛地带领阴兵上朝,因此亲人都要准备“动身酒”欢送亡者,而没有行过礼的人死后也只是在孤灯下惶惶上路,无人祭酒。

凤凰送来的嫁衣,浙南最高贵的女人们

上世纪的30年代,德国学者史图博在考察游历到浙南景宁时,曾用惊艳的文字,记录下了当地畲族女子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发饰,并赞美这种发饰的原始美可以让所有人过目不忘。史图博所看到的,正是畲族女子的传统发饰——公主顶,也叫做“凤冠”。其具体的装扮是:头发梳单辫盘于后腦,别以银簪,套以发网。发脚四周绕上三尺长、八寸宽的黑纱。头顶放置一只包银箔的竹筒,并用红帕裹住竹筒,再用五串瓷珠将竹筒和黑纱连接固定在一起,而长长的瓷珠链子垂在胸前,链子端头系有小银牌。景宁畲族的“公主顶”还分为高笄(jī)和低笄两种,其区别在于高笄还要在竹筒两头各固定一根银簪,前长后短,且右耳上也要插一支挂有银链和银牌的粗银簪。由于高笄更为华丽,因此被称为“雄凤凰”,低笄为“雌凤凰”。

与华丽的“凤冠”相搭配的,还有衣襟处绣凤凰的“兰观衫”、彩带、拦腰(围裙)、花鞋(鞋头钉有系着红缨的鼻梁),这样完整地穿戴下来,就是一套畲族著名的“凤凰装”了。这些来自凤凰山的族人,自古就认为本族和神鸟凤凰有着不解之缘,“凤凰装”的来历便是这样充满了瑰丽之气:畲族的祖先战功赫赫,皇帝便把女儿三公主赐婚给他。成婚时帝后给三公主装扮上“公主顶”,穿上凤凰装束,意为祝福她像凤凰一样吉祥如意。多年后,三公主的女儿也妙龄当嫁,此时,一只从凤凰山上飞来的凤凰为三公主的女儿送来了一套凤凰嫁衣,希望祥瑞之气能护佑三公主的后代到永远……今天,这些继承了传说中公主血脉的畲族女子,称得上是浙南大地上最高贵的一群女性,她们从出嫁到入葬都身穿最传统的“凤凰装”,并且享有一定的特权,例如,在大婚仪式上,身穿“凤凰装”的女子可以傲然站立,免去和丈夫一起下跪拜祖的礼仪环节。

猜你喜欢

浙南密语凤凰山
花间密语
在凤凰山上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凤凰山
凤凰山歌
密语
浙南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KIR基因多态性分析
莲间密语
凤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