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与《送别》李叔同与《送别》——兼谈李叔同出家的“治标”与“治本”说
2016-04-20大桥茂大桥志华
[日]大桥茂,大桥志华
(三菱电机美泰斯株式会社)
李叔同与《送别》李叔同与《送别》
——兼谈李叔同出家的“治标”与“治本”说
[日]大桥茂,大桥志华
(三菱电机美泰斯株式会社)
摘要:一百年前诞生的一首怀旧抒情歌曲《送别》,在中国广受传唱。《送别》的原作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由美国人约翰·庞德·奥德威创作于1851年。后来流传到日本,犬童球溪为它重新谱曲,取名《旅愁》。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犬童球溪的《旅愁》,后填上了中文歌词,取名《送别》。三位作者均具有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具有改革创新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善良之心。而有关李叔同出家的原因和动机,曾有过各种各样的假说,但至今尚未有定说。现提出一个“治标”“治本”说,来推断当时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原因和动机。
关键词:李叔同;《送别》;出家;治标说;治本说
引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一首怀旧抒情的歌曲,在中国唱了整整100年。它曾作为插曲和主题歌出现在《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等知名影片和电视剧中,但知道原作出自何人之手的人并不多,它的来龙去脉更鲜为人知。现发表一些从各方面收集到的资料,以便了解这首歌曲的来龙去脉和在中国问世前后各方面的背景,进而探索至今尚未有定论的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原因和动机。
一、原作
《送别》的原作出自美国人约翰·奥德威(1824—1880),一个集医师、作曲家、音乐事业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奇才。他和OldBlackJoe(《老黑乔》)的作者斯蒂芬·福斯特、Grandfather’sClock(《爷爷的古老大钟》)的作者亨利·葛雷华克同属19世纪美国歌坛具有代表性的词曲作家。
原作DreamingofHomeandMother(《梦见家和母亲》)的词曲由约翰·奥德威(图1)创作于1851年。在互联网上能搜索到一些旧谱[1](图2),并能通过YouTube欣赏原汁原味的英文版演唱[2]。曲调优雅动人,充满着浓浓的思乡情调。
图1
图2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 Dear home, childhood’s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ugh dale with mother.
(Chorus)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二、翻版《旅愁》
后来,DreamingofHomeandMother流传到了日本。1907年在新潟县一所女子学校任音乐教师的犬童球溪(1879—1943)(图3),基本沿用原作的曲调,填入了日文歌词,取名《旅愁》,同年8月发表在音乐教科书《中等教育唱歌集》[3]上(图4),2007年被选为《日本歌曲百首》之一。
图3
更け行く秋の夜旅の空のわびしき思いにひとりなやむ
恋しやふるさとなつかし父母夢路にたどるは故郷の家路
更け行く秋の夜旅の空のわびしき思いにひとりなやむ
窓うつ嵐に夢もやぶれ遥けき彼方にこころ迷う
恋しやふるさとなつかし父母思いに浮かぶは杜のこずえ
窓うつ嵐に夢もやぶれ遥けき彼方にこころ迷う
马卫民表示,此次的签约仪式必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也必将为中国农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带来强劲动力。远道而来的赛土丰将会与经销商一道共同筑底中国农业。此次营销启动仪式将初步搭建合作架构,与各地经销商一道携手并进,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增长极。
图4
《旅愁》的歌词和原作DreamingofHomeandMother在感情色彩上有相似之处,但不是原作歌词的翻译。在此我们权且把它叫作“翻版”。有人评价说,日文的翻版在诗歌的境界上大大超过了原作。通过YouTube,我们可欣赏到优雅动听的日文版女声四重唱。[4]
三、李叔同的《送别》
图5
李叔同(1880—1942,图5)于1905年至1910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油画兼修音乐戏剧。此间他接触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曾将歌词作了这样的翻译: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李叔同对西方音乐颇有造诣,肯定知道这首歌的原作DreamingofHomeandMother,但从以上歌词中使用的词汇来判断,更多的是取材于犬童球溪的《旅愁》。“梦”“故土”“亲人”这些单词在DreamingofHomeandMother和《旅愁》中均有出现,但“西风”“深秋”“乡路”等只出现于后者。
1915年,李叔同在上海送别挚友许幻园时,对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词,取名《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图6
1927年,他的弟子丰子恺亲自抄录歌词,并绘画插图,将它收录在《中文名歌五十曲》(开明书店),1958年又把它编入《李叔同歌曲集》(音乐出版社)中。[5](图6)请聆听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的演唱。[6]前面提到过“翻译”和“翻版”,犬童球溪的《旅愁》是英文版原作的翻版。同样,李叔同的《送别》也是翻版。相对而言,翻译忠实原作;翻版则不受原作的束缚,可即兴发挥,还可重新填词。日本歌曲《北国之春》(井田博词,远藤实曲)的中文翻版《谢谢你》经邓丽君演唱曾在中国广为流行,但不少中国人不知道它的原作是日本歌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版更具有高于原作的创作空间。如今,DreamingofHomeandMother在美国几乎完全为人们所忘,但《旅愁》和《送别》在日本和中国传唱百年,经久不衰,这和犬童球溪、李叔同不拘泥原作,力求歌词符合本国语言的约定俗成是不无关系的。可能因为《送别》的歌词比较短小,歌曲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又出现了一些另外的版本。比较著名的有林海音和陈哲甫的版本。[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林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常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陈版)
最近,我们又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未署名作者的、相对忠实原作DreamingofHomeandMother的中文歌词翻译。与翻版相比,相对忠实原作的翻译歌词字数较多,稍显累赘,所以在曲调上不得不再作一些相应的修改。比如有几处原作为一个四分音符的,被分割成两个八分音符等。(图7)
图7
四、三位词作者和他们的共同点
奥德威,1824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北部的塞勒姆市,是一位医生。他在从医的同时还从事歌曲创作,经营音乐出版业。
DreamingofHomeandMother是一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成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DreamingofHomeandMother不仅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富有浓厚的乡情,还成为南北战争及战后一段时期的流行歌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首歌顺应当时的政治气候,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他1859年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是参加南北战争的第一位外科医生志愿者。他还曾经是波士顿教育委员会的成员,当选过马萨诸塞州议会议员,反对学校体罚学生。1880年卒于波士顿。
犬童是日本的一位诗人、词作家、教育家,1879年出生于熊本县人吉市。一生中作词、作曲的作品多达360余首,其中译自西洋歌曲的多达250首。他翻译的歌词有个特点,就是超越直译境界,力求符合日语的约定俗成。他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旅愁》是他的代表作。
创作《旅愁》时,犬童正在兵库县的一所中学任教。他曾抱着极大的热情,力图推进西洋音乐的教育,原本以为会受到学生的拥戴,但适得其反。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以“软弱”为由抵制欧美音乐的风潮,最后甚至发展到了排斥犬童本人的运动。“西风起,觉来梦断心”(原歌词:“窓打つ嵐に夢も破れ”直译为“风雨击窗梦破灭”)唱出了他当时的心境。伤透了心的犬童调动工作来到新潟县,但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最终他选择在生命的起点人吉市以自尽的方式结束生命,也许和这件事有关。
《旅愁》的通篇歌词中凝聚了“独身惆怅叹飘零”(原歌词:ひとりなやむ)的惆怅情感,“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原歌词:“恋しや故郷、懐かし父母”)表达了人生最后能够寄托的只有“故土”和“双亲”的情怀。
犬童对原作的曲调也作了微妙的改动,去掉了每四小结末尾出现的切分倚音。有人说,仅此细小改动使曲调的气氛大为不同,变得富有东方韵味了。后来,李叔同也沿用了这一改动。
李叔同,祖籍山西省洪洞,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官宦富商之家。1905年秋赴日本留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诗词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剃度出家,法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他专研戒律,振兴南山律宗,成为一代高僧。抗战期间提出“念佛不忘爱国,爱国必须念佛”。当有人邀请他循当年鉴真之例东渡弘扬佛法时,他对来人说“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
我们认为,三位词作者除均具有超人的音乐、诗歌天赋之外,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具有改革创新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善良之心。唯物主义不信轮回转世,但天才人物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出现一个却是个不争的事实。约翰·奥德威离开人世的1880年,正逢李叔同出生。但这也许纯属巧合。
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后人传颂传唱了几百年。歌词后半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个需要弥补的缺陷,或者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要弥补这个缺陷,即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苏轼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40年前的苏格兰诞生了一首民谣,叫作TheWaterisWide[8](《一条大河》)。描述了一个男孩对爱情的追求,歌词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The water is wide, I can’t cross over,
And Neither have I wings to fly.
Give me a boat, that can carry two,
And both shall row, my love and I.
前两句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宽阔的大河我无法渡过,我又无翱翔天空的翅膀”。接下来,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被提了出来,“给我一条可坐两人的船,让我和我爱人一起渡过”。
李叔同的《送别》,通篇歌词始终贯穿着叙景抒情和“知交半零落”“今宵别梦寒”的忧伤,也可以说是件遗憾的事情,但歌词中没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当然,怀旧抒情的歌词并非一定都要有答案,这一倾向在相近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如《忆儿时》《早秋》《山色》《采莲》《晚钟》《梦》《西湖》中也可看到。但若干年后李叔同用他的人生实践向世人拿出了一个圆满答案——皈依佛门,念佛修行。
六、治标与治本
有关李叔同的出家原因和动机,曾有过各种各样的假说,比如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政界失意说,等等,但至今尚未有定说。本文拟提出一个“治标”“治本”说,来推断当时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原因和动机。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丰子恺1948年11月28日在厦门佛学会作《我与弘一法师》的讲演中提出的“三层楼说”。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他还说,“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
近70年过去了,我们无法去向丰老进一步请教,也无法去向弘一法师探寻真意。但通过他出家前后的时代背景和所见所闻,还是能够这样加以推断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年的李叔同究竟看到了什么。
清末民初的中国,甲午战败,八国联军进京,庚子赔款,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二十一条丧权辱国,连年战乱,满目疮痍。
唐宋前后600年,元朝近100年,明清各270年,每个朝代都不可谓历时不长。但从人类起源的历史观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宇宙观高度来看,三五百年也只是一个短暂渺小的瞬间。改了一朝又一朝,换了一代又一代,类似文官爱钱,武官惜死,以暴制暴,以怨报怨,炫富仇富的劣性陋习未见丝毫改变,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也未因改朝换代而彻底好转。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李叔同自身。他早年崇拜康有为,赞同变法,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但他并未追随国民党从政,三民主义救国。他留学回国后曾力图发挥他的艺术才华,通过教育来启迪民众,用教育手段来改变世界。他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等一代卓有成就的文化名人,但教育救国的理想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他引进西方的美术教育,1914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教员时开设人体写生课,试用人体模特,却被前来视察教育的督学指责为“有伤风化”。虽然这和中国锁国多年,闭关自守造成的陈旧观念不无关系,但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原因和动机也许就在于他看到了教书育人、教育救国的局限性。俗世间的改朝换代只能治标;皈依佛门念佛修行,启发民众方能治本。要真正达到治本的目的,必须从心灵上感化民众,启发民众,劝人为善,唤醒“人之初性本善”的良知。
李叔同为探索人生的究竟,选择了佛教中持戒最严的律宗。他走遍许多中国的名寺古刹,弘扬佛法,并将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继承了下来。赵朴初评价李叔同的一生,“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晚年的李叔同还和他的弟子丰子恺合作编纂了《护生画集》,从心灵上感化民众,唤醒民众爱惜生命,修心养性,改造劣习。也许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治本,这才是一个永恒不灭的真理。
七、从己做起,完全彻底
出家之前的李叔同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他的本职。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他如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启迪民众,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就当年李叔同的主观意志而言,皈依佛门是他的必然选择,念佛修行是能够达到治本目的的唯一途径。
在李叔同看来,要教育启迪民众改变陋习,就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己做起,而且还要完全彻底。有的学生随地吐痰,关门动作过重,上课时看与授课内容无关的图书。看似小事一桩,充其量叫作“不文明”或“不尊重老师”。但李叔同绝不姑息,而且教育方法非常独特,身传言教从己做起。[9]他不当场责备,而是等下课后,先把学生单独留下,用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对学生说,“下次不要把痰吐在地上”,或是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关门”,然后自己微微鞠躬,把学生送出教室。
出家后的李叔同更是严于律己,布衣草履,过午不食,寒不逾三衣;看淡浮名,不为人师,不开欢迎会,不登报吹名;严持戒律,一条旧席子,一床陈被褥,一块破面布,草根当牙刷;一生南来北去,一把黑色雨伞一直用至褪成暗灰色,补丁摞补丁。为弘扬律宗,勤学苦修,名符其实地从己做起。
再来看看,他是如何完全彻底的。
浙一师时期,时为舍监的夏丏尊为学生宿舍失窃,苦于无计求教李叔同。李叔同建议夏丏尊出一个自杀的布告,以诚信感化学生。
李叔同出家的两年前,即1916年,他从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说断食为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来到虎跑进行为时三周的断食。据《断食日志》(图8)[10-11]记载,断食后自感脱胎换骨。李叔同“为示新生之意,还根据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为‘李婴’。”实际上我们可将这次断食视为李叔同皈依佛门的一个周密而重要的准备步骤,或者说是对出家前人生的一次大盘点,同时也是一个彻底否定自身过去的毅然决断。须知勇于否定自身的过去,并非常人所能。
图8
丰子恺评价李叔同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凡事认真。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我们认为,这种近似极端的完全彻底均出自于他认真做人的性格,当然皈依佛门和他的这种性格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有关本文提出的,用来推断当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原因和动机的“治标”“治本”说,最近笔者还找到一个支持这一推断的根据。弘一法师的《佛法十疑略释》之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中,有如下一段论述: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这段话是从出家20年后的1938年11月27日弘一法师在福建安海金墩宗祠的讲谈记录[12]中找到的,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进一步证实李叔同出家并非偶然,他凡事认真、完全彻底的性格和佛法的真髓早就是一脉相承的了。
八、结语
前面曾提到340年前在苏格兰诞生的民谣TheWaterisWide,广为全世界的人们所爱,传唱至今,在日本还被用作电视剧的背景音乐。近年,有一位名叫八木伦明的音乐家将歌词翻译成了日文,歌名为《広い河の岸辺》(中文直译:大河岸边)。(图9)
图9
八木伦明(图10),现年57岁,是一位洞箫演奏家,日本音乐家联合会成员。他作为词作家的处女作,就是这首TheWaterisWide的日文版。这首歌的日文版在日本各地,以及在慰问地震灾区时演唱,起到了鼓舞灾民重建家园的作用,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好评。
图10
假如有人像当年李叔同翻译DreamingofHomeandMother时那样,用超俗的境界和感人的歌词把TheWaterisWide译成中文,或重新填词推出中文的翻版,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许还会重现传唱百年经久不衰的奇迹呢!
参考文献:
[1]慈母与故园之梦——送别[EB/OL]. (2013-11-16)[2015-11-0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23b530102exwc.html.
[2]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EB/OL]. (2013-04-04)[2015-11-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2lPM8FC1E.
[3]中等教育唱歌集[EB/OL]. [2015-11-05].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55557.
[4]旅愁(日文)[EB/OL]. (2014-03-06)[2015-11-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dAKCWuKo4.
[5]《东方人蔬坊》有声系列——李叔同[EB/OL]. (2008-09-21)[2015-11-05]. http://blog.udn.com/roselai38/2230027.
[6]李叔同《送别》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EB/OL]. (2013-10-16)[2015-11-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LDxcSLRAy8.
[7]《送别》电影《城南旧事》插曲[EB/OL]. (2008-10-31)[2015-11-06]. http://pu.sinbam.com/score/2008/1031103.html.
[8]Water Is Wide[EB/OL]. [2015-11-06]. http://video.search.yahoo.co.jp/search?p=The+Water+is+Wide&tid=24caef6ecad522fe1ee173bd2b9a48f6&
ei=UTF-8&rkf=2.
[9]丰子恺. 为青年说弘一法师[M]//丰子恺艺术随笔.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16.
[10]《断食日志》影印本首发[EB/OL]. (2012-10-10)[2015-11-06].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2/10/10/018860919.shtml.
[11]李叔同《断食日志》手稿回归虎跑寺[EB/OL]. (2011-08-29)[2015-11-06]. http://www.wenming.gd.cn/Ba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989.
[12]李叔同. 送别·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94.
Li Shutong and His SongFarewell:Li Shutong′s Becoming a
(责任编辑:刘晨)
Monk as a "Temporary Solution" and as a "Final Solution"
Ohashi Shigeru, Ohashi Shika
(MITSUBISHI Electric Metecs Co., Ltd., Japan)
Abstract:Farewell, a nostalgic song that came into being one hundred years ago, is widely popular in China. It is derived fro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an American song written by J. P. Ordway in 1851. Later, it spread to Japan, where Kyūkei Indōre-wrote its lyrics and re-named it Ryoshū. It was during his study in Japan that Li Shutong came into contact with Ryoshū, wrote the Chinese lyrics for the same melody and named it Farewell. The three song writers were all exceptionally talented and shared a penchant for innovation and a concern for their country and their people.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myriad speculations about the causes for Li Shutong′s becoming a monk and no final word has been said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xplanation of it as a "temporary solution" and as a "final solution".
Key words:Li Shutong; Farewell; a temporary solution; a final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J6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6)02-0063-07
作者简介:大桥茂(1953—),男,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师,后任职于三菱电机美泰斯株式会社,主要从事现代日本语学、语言学、日本语教育学等研究;大桥志华(1951—),女,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日语教师、翻译,主要从事日本现代文学、语言学、中日语法对照等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