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线绳三点一侧胃管固定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6-04-20董燕鸿闵飞燕张佛华张正涛
董燕鸿,闵飞燕,张佛华,张正涛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昆明 650011)
棉线绳三点一侧胃管固定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董燕鸿,闵飞燕,张佛华,张正涛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昆明 650011)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胃管固定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10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3例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61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棉线绳改良法三点一侧固定胃管,比较两组患者胃管意外脱管率、局部皮肤受损率及平均日护理工时情况。结果 采用棉线绳改良法固定胃管后,观察组患者胃管脱管率、局部皮肤受损率、平均日护理工时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棉线绳改良法三点一侧固定胃管,可有效降低胃管脱管发生率、粘胶布局部皮肤受损率、减少平均日护理工时,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置管安全。
关键词:脑卒中;鼻饲;胃管固定;脱管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或吞咽功能障碍,常需要留置胃管进行鼻饲[1]。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发生胃管意外脱出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朱胜春等[2]关于住院患者意外脱管的调查研究显示,意外脱管中,胃肠减压管脱管率占30.91%,鼻饲管脱管率占29.09%,两项合计占意外脱管的比率近60%。其中神经内、外科及ICU是发生意外脱管的高危科室,可能与这些科室意识模糊、烦躁患者较多有关。康群等[3]的调查研究显示,发生意外拔管的原因中,患者因素占28.6%,护士因素占21.4%,固定方式不妥占19.0%。除了对患者因素进行干预、加强护士培训外,留置胃管的固定也是困扰临床的难题。科室通过改良胃管固定方法有效降低了胃管的意外脱出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均因治疗需要留置胃管。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3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39~92岁,平均年龄(65.3±11.3)岁;脑梗死45例,脑出血8例。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61例患者为观察组,男39例,女22例,年龄38~88岁,平均年龄(64.6±12.1)岁;脑梗死50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置管情况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胃管固定方法 所有患者均留置相同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胃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完成胃管置管、固定。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准备2条长10 cm、宽1.5 cm的布胶布,先将胶布中点粘贴于胃管下方,再向上交叉粘贴于鼻翼部,另一胶布交叉固定于同侧脸颊部,每天更换胶布。
1.2.2 观察组 采取棉线绳改良法“三点一侧”固定胃管。
1.2.2.1 材料与方法 如图1。采用1根90 cm棉线绳,1根56~58 cm长塑料管,塑料管可以取自一次性输液器,并在对折处偏左或右1 cm处剪一小孔,长度约1 cm,胃管从哪侧鼻腔插入小孔就偏向哪侧。采取常规方法置入胃管,操作者确认置管成功后在近鼻孔端的胃管外壁做好标记。准备带钩细铁丝一根作为导丝,用导丝勾住棉线绳,穿过输液管,从小孔处穿出来,将棉线缠绕在胃管标记处打一外科结后,将穿出小孔的棉线再次通过导丝沿小孔穿入对侧输液管内,输液管两边绕过患者耳廓,到枕后,将穿出输液管的两端棉线在枕后打活结,调节输液管至松紧度适宜,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图1 棉线绳改良法固定胃管
1.2.2.2 “三点一侧”胃管固定法 “三点”是指:用棉线缠绕固定胃管近鼻端、在患者面颊部用胶布将胃管与输液管两者缠绕固定、用橡皮筋双折将胃管用别针固定在患者的衣服或枕巾上,胃管的末端朝上。经常活动者胃管固定在衣服上,长期卧床者、活动量小的患者胃管固定在枕上。“一侧”是将胃管固定在患者的偏瘫侧,目的是减少或避免患者健侧上肢接触到胃管,防止意外拔出胃管。此法固定胃管,输液管和棉线绳在无污染的情况下,每周更换2次。在三点一侧妥善固定胃管的基础上,重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导管风险评估,针对非计划性拔管高危患者加强宣教和巡视,并给予适当约束等相应防范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胃管滑脱率:以留置胃管时标记的刻度为标准,脱出3 cm以上为胃管脱出[1]。②皮肤受损情况:固定胃管处皮肤出现红、痒、皮疹等。③平均日护理工时:统计患者1周内更换胃管胶布、固定胃管的护理工时,计算出平均每日护理工时,不含插胃管时间[4]。相关指标均由经培训的、专科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观察及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胃管滑脱情况及护理用时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管滑脱情况及护理用时比较(例,分,¯x±s)
3 讨论
3.1 改良胃管固定法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胃管的意外脱管率 胃管固定的牢固与否,是体现护理质量高低的关键[5]。传统的固定方法是采用2条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和脸颊上,胶布交叉后与皮肤粘合处有缝隙,胶布易翘起松脱、出现脱管[6-7]。同时,人体鼻翼及面部腺体丰富、油脂分泌多,且胶布的粘性受气温、时间、患者活动度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局部皮脂分泌,其粘性明显降低[5]。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需要定时翻身、叩背,进行有效咳嗽等,更增加了胃管脱落的危险。棉线绳三点一侧胃管固定法是将棉线穿入输液管固定胃管,绕过双侧耳廓,在枕后棉线打活结,偏瘫侧面颊部用胶布将输液管与胃管再次加强固定、胃管固定在患者偏瘫侧的枕上或衣服上,加上适当的约束,有效避免了患者自行拔管。临床实践证明,患者由于留置胃管,舒适度发生改变,健侧上肢会不由自主地拉拔胃管造成胃管的意外脱管。将胃管固定于患者的偏瘫侧,增加了健侧肢体与胃管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或减少了意外脱管的发生率。
3.2 改良胃管固定法可减少局部皮肤受损,减轻患者痛苦 传统胃管固定方法,第1条胶带粘贴于胃管下方后再交叉上提粘贴于鼻梁部,其上提的拉力易造成胃管紧贴鼻翼部黏膜,导致压疮的发生率增加,增加患者的痛苦[8]。观察组用三点一侧法固定胃管,输液管小孔向下,以棉线固定胃管,使胃管在鼻孔中处于自然位置,胃管与鼻孔间存在一定空隙,避免了管道直接压迫皮肤,减少了管道与皮肤的摩擦。据何华英等[9]报道,不适当地使用胶布将导致对鼻翼的拉力增大,鼻翼部皮肤易坏死、产生压疮。观察组方法制作简单、取材方便、经济适用,较传统的胶布固定法更舒适、美观,避免了因布胶布粘贴所导致的面部皮肤过敏以及破溃。
3.3 改良胃管固定法可减少平均日护理工时 传统的胶布固定法,因各种原因导致导管易松脱,需反复更换胶布,以保证胃管的有效固定[10]。拆除胶布、清理胶布痕迹等均增加了护士工作量。三点一侧胃管固定法持续固定良好,不用更换胶布,在无污染的情况下每周更换2次输液管及棉线即可,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小结
采用棉线绳三点一侧固定法可有效固定胃管,减少局部皮肤受损,减少因更换胃管胶布的耗时,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梁妙玲,李洁霞,滕金蓉,等.脑卒中患者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0):61.
[2]朱胜春,金钰梅.住院患者意外拔(脱)管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6-258.
[3]康群,储小红,贾晓斌.前馈控制预防脑卒中患者意外拔(脱)管的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0):23-26.
[4]刘华平,巩玉秀,么莉,等.护理工时测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0):27-29.
[5]晏莉.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3):211-212.
[6]张华芳.胃管固定方法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0,8 (29):2686-2687.
[7]陈佩莲,郭金梅.改良式经鼻腔多管道固定方法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4):2335.
[8]叶向红,彭南海,倪元红,等.介绍三种肠内营养管固定的方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2):127-128.
[9]何华英,杜俊,王素芳,等.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0(9):803-805.
[10]王辉艳.高举平台法在管道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60-162.
·信 息·
作者简介:董燕鸿(1976—),女,主管护师,本科,从事神经内科护理管理。
收稿日期:2015-06-3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399(2016)02-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