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6-04-20周长学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河北隆化068150

河北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内耳迷路耳聋

周长学(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 河北 隆化 06815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临床疗效观察

周长学
(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 河北 隆化 068150)

【摘 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疗效。方法:将120例内耳眩晕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内服平眩汤及西医药物治疗;对照组60例,仅用西医药物治疗。结果:研究组60例,显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60例,显效36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对研究组和对照book=656,ebook=132组进行病情回访,研究组回访52例,无复发48例,复发4例,复发率7.7%;对照组回访52例,无复发33例,复发19例,复发率36.5%。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内耳眩晕病; 中西医结合; 眩 晕

笔者自2006年1月至2014年3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60例,取得明显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0例内耳眩晕病均为住院患者,男42例,女78例,30~40岁40例,41~50岁54例,51~60岁18例,>60岁8例,病程长者10年,最短1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内科诊疗常规》中内耳眩晕病诊断标准。①发作性眩晕,多呈旋转性,感周围物体或自身在转动,或为摇晃浮沉感,严重者伴有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可出现眼球震颤等现象,但无意识障碍。②听力减退,病变多发于一侧,常为一侧波动性听力减退,听力检查为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完全性耳聋时眩晕停止。③耳鸣,眩晕发作前常先有耳鸣,眩晕发作过后,耳鸣逐渐减轻或消失,屡次发作后可呈永久性。常与耳聋同时发生于患侧。④有明显的缓解期,反复发作。⑤患者前庭功能试验减弱或迟钝。⑥辅助检查:头颅CT、颈椎片、脑电图等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⑦除外前庭神经炎,急性化脓性迷路炎及颈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等疾病。

1.3 治疗方法:120例内耳眩晕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①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盐酸氟桂利嗪10mg日一次口服,首次加倍,短期应用20%甘露醇250mL日一次静点(3~5d),利多卡因100mg+5%葡萄糖250mL(或0.9%氯化钠250mL)中日一次静点(3~5d),呕吐者可临时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肌肉注射,对于精神紧张者可适当应用小剂量镇静剂如安定10mg肌肉注射。②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平眩汤。药物组成:法半夏10g、茯苓30g、泽泻15g、天麻15g、钩藤15g、代赭石30g、白术10g、丹参20g、当归10g、川芎15g、葛根20g、栀子15g、菊花30g、麦冬15g、枸杞子10g、竹茹10g、石菖蒲15g。脉弱、身困者加党参20g,黄芪15g,熟地黄10g;腰膝酸软者加菟丝子20g、沙苑子15g;五心烦热者加知母12g、地骨皮15g。余皆随症加减。日一剂,水煎取汁口服。疗程为2周。

1.4 疗效标准:参照《内科诊疗常规》规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听力好转,纯音测听感音神经听力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眩晕,听力好转,耳鸣、耳聋减轻,纯音测听感音神经听力轻度受损。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耳聋、耳鸣加重,纯音测听感音神经听力明显受损。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60例,显效5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60例,显效36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78.3%。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的病情回访复发比较n(%)

2.2 1年后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病情回访,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别意义。研究组回访52例,复发4例,复发率7.7%;对照组回访52例,复发19例,复发率36.5%。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内耳眩晕病西医学认为多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内分泌障碍等原因引起内耳膜迷路动脉痉挛,微循环障碍,局部缺氧,导致内耳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膜迷路积水,出现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理改变为蜗管,球囊积水膨大,椭圆囊及半规管的积水较轻。西医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解除膜迷路动脉痉挛,改善内耳微循环作用[1]。甘露醇减轻内耳膜迷路积水,利多卡因调节自主神经。内耳眩晕病中医属眩晕病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者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风痰上扰头目,发为眩晕。《丹溪心法·头眩》则强调“无痰不作眩”,提出痰饮致眩学说,汉张仲景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和泽泻汤治疗眩晕。本病患者也可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发为眩晕。《中医内科学》把眩晕分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等不同证型[2]。指出肾精不足亦可出现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若肾精肾气亏虚不足,导致髓海空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冒眩。并考虑到气血亏虚或瘀血内阻均可致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虚则肝失所养,而虚风内动,出现眩晕。并认为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致眩晕发作。故眩晕多系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淤,虚则指气血阴阳之虚,其病变脏器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基于以上认识,膜迷路积水应用利尿药物治疗为主,但西医利尿药的耳毒性,会影响本病整体治疗效果。中医学治疗方面,《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三十》曰“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是从水饮论治。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使用自拟平眩汤,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减中药,明显提高疗效。方中法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祛痰除饮,白术健脾益胃,阻断痰浊的继续生成,代赭石、天麻、钩藤降逆平肝熄风[3],丹参、当归、川芎、葛根活血化瘀,改善内耳血液循环,麦冬、枸杞子滋阴,菊花、栀子清肝泻热,竹茹降逆止呕化痰,石菖蒲豁痰开窍。诸药相合,具有平肝熄风,祛痰除饮,利水消肿,活血通络等功效,从而眩晕可解。西医学药理研究更是认为,茯苓除了利尿等作用之外,还有免疫调节、保肝降酶、免疫增强作用。另外茯苓还能对抗咖啡因所致过度兴奋,而起到镇静作用。半夏具有祛痰止吐,提高免疫力作用。《金匮要略》指出“血不利则为水”,故活血化瘀,对眩晕病治疗也比较主要。西医学药理研究表明,川芎有扩张动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所含有效成分川芎嗪能顺利通过血脑屏障,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血管疾患治疗,同时有镇静作用。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抗血栓,改善微循环,调节组织修复,及抗菌消炎,抗氧化作用。当归有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抗菌,中枢抑制作用。葛根总葛酮和葛根素能使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降低,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天麻素及天麻甙和钩藤碱对神经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及镇静作用,也有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作用。菊花及栀子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麦冬皂苷、麦冬多糖及麦冬总皂甙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作用。枸杞子具有抗疲劳,保肝,软化血管等作用。故自拟平眩汤具有燥湿化痰,平肝熄风,利水除饮,降逆止呕,活血通络,定眩平晕等作用。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起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支榜化,胡莉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眩晕症86例临床观察[J].中华当代医学,2005,3(6):94.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207.

[3] 周金其,富利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8):49.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4-0655-0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j.issn.1006-6233.2016.04.050

猜你喜欢

内耳迷路耳聋
恐龙内耳的秘密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迷路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
愿你迷路到我身旁(一)
LDV在耳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迷路别哭
内耳局部给药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