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抑制”针刺法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36例疗效观察

2016-04-20黄韶辉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3期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上肢



·针灸疗法·

“交互抑制”针刺法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36例疗效观察

黄韶辉

(河南省省直第二医院,郑州 450003)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一直是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中的难题,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遵循Brunnstrom偏瘫六阶段的恢复规律[1],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由于病因、病程、病位的不同,由软瘫期经硬瘫期向恢复期过渡过程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个体差异。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索一种有效改善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方法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交互抑制”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所有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均来自于2011年6月—2014年6月到我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排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交互抑制”针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法组),每组36例。治疗组男19例,女17例;左侧16例,右侧20例;病程28 d~6个月,平均(119.37±2.44)d;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1.33±1.16)岁。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左侧17例,右侧19例;病程30 d~6个月,平均(114.92±3.18)d;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0.79±1.07)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且经头颅MRI或CT检查存在脑卒中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为一侧上肢肌张力增高者。

纳入标准:①瘫痪侧上肢肌张力经改良Ashworth分级在2~4级者;②病程在6个月以内;③年龄在75岁以下者;④知情同意并能接受本治疗方案者。

排除标准:①病情尚未稳定,仍处于昏迷或急性期者;②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系统疾病者;③有严重的高血压、肺内感染、重症糖尿病及精神病史者;④既往存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神经肌肉病变者;⑤接受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应用肌肉松弛药物或接受其他降低肌张力的治疗方法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交互抑制”针刺法治疗。选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阳溪、阳池、合谷、后溪;下肢取三阴交、足三里、委中、环跳、阳陵泉、阴陵泉。操作:三阴交斜刺进针,其余穴位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其间行针2~3次。

对照组:采用《针灸学》中关于中风中经络的针刺法治疗。选穴:上肢取内关、水沟、极泉、尺泽、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取三阴交、足三里、委中、环跳、阳陵泉、阴陵泉。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三阴交斜刺用补法;极泉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其余穴位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其间行针2~3次。

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休息1 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结果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按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简称FMA)中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评定。痉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3]分级。

疗效评价标准:运动功能评定用简化FMA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按0、Ⅰ、Ⅰ+、Ⅱ、Ⅲ、Ⅳ级评定。显效:肌张力降低2级及以上;有效:肌张力降低1级;无效:肌张力无改善。

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对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对比情况±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Δ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对比结果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上,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疗效相当。

两种治疗方法对卒中后上肢肌张力的影响,见表2、表3。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对比情况(例)

注:两组间治疗前比较;Δ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0.01

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改良Ashworth分级对比,经统计学处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对比,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Ashworth分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疗效对比[例(%)]

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总有效率对比,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症状,也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持续的高肌张力状态不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导致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对后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痉挛不加以控制,患者还会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进而形成关节挛缩[4],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

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主要表现为筋肉拘急、肢体屈伸不利,病位在经筋,属中医“经筋病”范畴。中医认为,卒中后恢复期,由于气血亏耗,筋脉失养,气虚则痿,血虚则痉,肢体出现痉挛,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为主,其病机为上肢“阳缓而阴急”,下肢“阴缓而阳急”[5]。治疗中若单纯对主动肌进行刺激就必将加重主动肌的痉挛,所以在“交互抑制”理论指导下,根据上肢屈肌和伸肌在活动中的交互影响作用,重用拮抗肌腧穴,通过兴奋拮抗肌达到主动肌活动受抑制的目的,从而缓解上肢屈肌痉挛的状态,达到治疗上肢肌张力增高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交互抑制”针刺法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根据临床观察结果,“交互抑制”针刺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疗效对比方面与常规针刺组没有明显差别,但在改善上肢痉挛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从而可以看出,“交互抑制”针刺法可以较好地改善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同时由于取穴精少、操作简便,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苗芬,侯腾.影响卒中后肌张力异常针灸效应的多因素分析[J].河南中医,2009,29(5):496-498.

[2]龚燕,朱国祥,曾友华.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15-17.

[3]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4.

[4]Grabois M,Garrison SJ,Hart KA,et al.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the complete approach[J].Massachusettes:Blackwell,Science,2000:848-858.

[5]陈勤,陈晓军,陈利芳,等.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9):672-673.

(收稿日期2015-07-06)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上肢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