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中服务业的结构演变与协同发展
2016-04-19崔巧环
崔巧环
内容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环节,我国服务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2013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工业,但在城镇化发展路径中,我国服务业却依旧受到环境与资源的限制,存在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情况。城镇化发展带动服务业结构的演变,需要协同互动寻求发展平衡点,达成最终的产业升级目标。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城镇化发展中的服务业结构演变和协同发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明确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服务业与城镇化之间更有效的协同发展策略。
关键词:服务业 城镇化 协同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服务业结构演变
20世纪,信息技术在全球爆发新一轮科技革命,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迎来了第三产业革新。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大经济发达国家中,均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内最大的经济产业。
但鉴于我国历史发展原因及政治特殊性,没能紧跟时代快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迎来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形式不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动力源自于第二产业并非第三产业,通过区域的环境优势、人口红利及资源优势,我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粗放型增长,并不断推进着国内城镇化的发展。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步入稳定期,而环境承载力衰弱、资源过度消耗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逝,正在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能否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问题。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国家统计局细分行业的数据整理,可以得出1986年至今我国服务业的归类情况,本文基于绝对值利用分段说明和占比说明的方式,对于服务业的内部细分行业进行整理,归类标准如表1所示。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服务业产业结构演进
从一般角度而言,服务业分为生活型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大类别。生活型服务业最先出现,因为市场生产规模还并不需要服务业的支撑。但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被大量需求。其中,零售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最先兴起,即第一层次的服务业流通产业,而后是科技金融行业的逐渐发展,这是服务业的第二个层次。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服务业的第三个层次是步入文化生活方面,即教育、文化与卫生、体育行业,最后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业,即第四层次服务业。
如表2所示,我国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对于服务业的四个层次而言,也在数据层面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现状。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的第一层次总产出值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在1998年后步入缓慢期,其原因在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自2003年后再次步入快速发展路径。比第一层次服务业起步较晚的第二层次服务业,在生产部门的带动下,自亚洲金融危机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状态。而属于基础性服务业的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持续保持稳定的发展状态。
从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展进程来看,对照服务业的四个层次划分经验及标准,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的第一层次领先于第二层次,存在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经济拉动影响。而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作为基础服务业,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冲击,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服务业就业结构演进
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2013年服务业形成就业主导格局,三次产业就业比为31.4∶30.1∶38.5,充分说明了服务业的结构演变对于就业的重要价值。从服务业的四个层次发展情况而言,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首先是第一层次,而后是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属于稳定持续增长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就业数据情况,结合图1的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分布,可以了解到在就业人员的吸纳方面,第三产业已经远远超过另外两个行业。而观察表3所示的2010-2013年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服务业的就业情况,也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人员就业趋势。
回顾历史,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层次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就始终处于领先位置,而第二层次的就业人数相对较少。但是在近些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服务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主力,第二层次的服务业渐渐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形势。基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二层次服务业的需求较之第一层次的服务业人力需求更大,特别是在实体经济的产业技术革新与升级中,第二层次服务业对于社会就业的带动力量逐渐彰显,而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阶段。
综上所述,在历史数据结合理论分析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第三产业的推动。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中的第二层次服务业也是强化社会就业、加快经济升级的重要支撑力。城镇化的经济发展需要融洽的处理服务业的结构间问题。
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综合评价
通过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于服务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已经有了大量实践证明。基于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随着人口不断聚集到城市,城镇化对于服务产品的需求愈加旺盛,自然而然地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服务业的推动下,城镇化的发展效率与基础建设也更加顺畅,服务业成为城镇化的最新动力。但是鉴于地域性的差异,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不同,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更深入地评价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本文将构建相关指标体系,确定相关原则。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指标的选取必须要遵循科学化、人性化、全面化的原则,准确体现服务业与城镇化,尤其是服务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要选择代表性强、概念清晰、具备科学内涵的指标。每一个指标都应该客观地呈现我国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状态,彰显协调发展水平。第二,可行性原则。其意义在于客观反映无法度量的指标,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强化指标的应用性与现实意义。第三,系统性原则。鉴于城镇化与服务业有着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指标选取中,要特别考量质与量的实际表现,综合社会因素与经济因素,挑取覆盖面较广的指标。第四,独立性原则。为了避免指标的重复性选取情况,消除重叠效果,建议选取相对独立的指标,彰显科学化、全面化的评价结果。第五,代表性原则。在独立性的基础上,强调指标的代表性,缔造一个良好的指标体系,就是要确保每一个指标都存在着其相应的代表性价值。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鉴于单一城镇化指标无法全面、科学地呈现城镇化发展水平,所以本文将采取科学化的测度方法,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考量城镇化与服务业结构演变的协同效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借鉴前人的成功研究经验。在对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度量时,王富喜与孙海燕主要从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等角度,采用了27个子指标来进行测度。而在关于上海市城镇化的度量中,汤进华选取了包括生态、社会与经济、人口等相关的13个指标。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从生活便利性、文教繁荣程度以及空间城镇化等角度,对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的度量。本文的体系构建和确定的内容如表4所示。
所谓人口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这是衡量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需要考量人口转移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质量问题,例如人口素质与就业问题等。本文所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以及城镇化率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城镇化率代表着城市人口的规模,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代表着非农人员的就业结构,最后的学生人数是彰显城镇人口的基本素质。
所谓产业城镇化,即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比重的变化。其代表性的指标包括人均GDP、GDP增速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前两者能够反映城镇化的经济发展,后两者可以直接的体现城镇化的发展程度。指标越高,代表着间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越好,产业城镇化程度越高。
所谓空间城镇化,即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化表现,具体体现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条件的升级,包括公路密度、城镇密度和人均建成区面积等代表性指标。公路与城镇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内,城市内的公路与城镇面积,是量化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表现。这些指标能够稳定地体现城镇化的发展情况,体现城乡之间的空间变革。
所谓生活城镇化,即标志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发展,可以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医疗卫生等方面在城镇化中的改善。生活城镇化的指标包括很多方面,本文选取代表性的指标包括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通过这些指标,能够更多层面的体现城镇化带给人民生活的切实改变,彰显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城镇化发展中服务业结构协同优化策略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服务业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关系及水平,可以初步看到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对于未来的城镇化发展,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与基础理论,提出更优的发展策略,进而推动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在城镇化中期过渡发展至中后期的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将成为引领服务业的核心产业。所以对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服务业结构协同优化策略,本文希望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推动我国服务业的跨进式发展。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针对现代化企业的需求,政策上应更多的引导信息、物流以及高技术与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针对现代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应不断完善铁路、公路和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各个省市的物流战略发展,政府应做好产业园的规划,构建大区域的物流体系,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在全面创业的浪潮中,为创业主体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通过实施专项服务,加快智慧型的医疗、交通、物流发展,通过产业聚集的辐射作用,引领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金融业方面,需要做好其他领域的资本供给基础。通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行金融业的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在传统成熟的金融行业,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更要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整合金融资源,推进区域化的金融发展,促进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贡献。
(二)突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因为在城镇化的发展中,生活性服务业对于就业和扩大内需、强化居民收入等方面具备重要作用。在消费市场的细分趋势下,我国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强调贸易区的开放与合作,通过引进知名品牌打造新型业态,不断完善商业体系。针对家庭服务业方面,我国应该不断提倡公共服务机构与企业、个人和志愿者组织的多元化结合发展,构建全面的家庭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通过针对性、有效性的资源分配与利用,推动城镇化社区的稳定建设与发展。
(三)积极发展地区特色服务业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区域性资源特色不同,所以在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中,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制定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服务产业发展战略。例如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在科学规划下,打造地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围绕旅游资源特色,打造民俗游、乡村游及生态游等特色产品体系。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地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以龙头企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品牌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地进行推广,塑造省级或国家级文化产业。
(四)培育发展服务业新型业态
集中政府财力结合政策扶持,根据地区不同的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程度,打造龙头企业,发挥企业的示范性作用,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分步骤、分层次推动行业发展。基于现代化的市场环境,壮大服务外包与电子商务业态,加快培育节能与物联网服务,缔造城镇化经济的新增长点。在电子商务兴起的市场环境中,传统产业模式受到了严重影响,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主题,包括物流、金融、商贸及旅游等方面,都应该强化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同时更要做好行业的延伸,缔造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论
通过历史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式,本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服务业的结构演变过程与特征,进行了系统化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即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而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服务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轨迹基本一致,就是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流通业的产出就业比下降,房地产与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增加。目前,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还处于协调发展阶段,需要借助一定的策略,推动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在四个层面加快服务业结构演进,协同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速,分别是: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地区特色服务业以及培育发展服务业新型业态。
参考文献:
1.崔宏桥.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服务业结构演进与协同发展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3.张勇,蒲勇健,陈立泰.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系统耦合互动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13(6)
4.彭永樟,陶长琪.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PVAR模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5.杜鹏.我国服务业及其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曾桂珍,曾润忠.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协整及因果关系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5)
8.贾慧捷,何青松.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测度及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