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文化成因及消解策略

2016-04-19董俊迪夏更寿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困境策略

董俊迪 夏更寿

内容摘要: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然而,受制于多种内外在因素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没有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上尚为落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也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因而,探究我国农村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借用我国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上的现有成果,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困境 策略

农村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一)区域GDP非均衡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出现非均衡状态,主要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奉行“六五”到“八五”思路。随后,基尼系数的上升反映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又不断扩大,表现为人均GDP之间存在差距和经济增长率差值。其次,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国区域经济人均GDP增长率皆减缓,然而,东部GDP增长率仍然快于其它区域。2014年,我国东部区域人均GDP高于中部区域人均GDP4.3倍,高于西部区域人均GDP5.2倍。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和最低值的贵州在GDP数值方面相距23倍。

(二)区域城镇化程度和工业化进程不一

首先,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农村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又一表现。相较于世界城镇化平均发展水平,我国农村各区域城镇发展水平远远落后。魏后凯曾研究发现,1997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比例为34%,中部内陆地区的城镇化比例为31%,西部边远地区的城镇化比例最低,为23%,离平均城镇化水平的数值差距7个百分点;其次,在工业化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步入中期的后半,中部内陆地区步入中期前半,而西部边远地区则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在人均购买力方面,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区域资本市场发育存在差距

区域资本市场发育上的差距也是我国农村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表现。首先,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内陆地区及西部边远地区在券商发展方面存在较大优势,无论是层次,还是数量,均占有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券商在证券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市场效率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市场发育较为成熟,而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的资本市场主体比较单一。

影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纵然我国多次会议提倡解决农村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等,然而,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业基础和科研力量等均优越于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东部可以快速获得更佳的回报,无论是对于人才的吸引,还是技术的吸引,东部的吸引力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下文笔者将从经济、文化、政策、思维等方面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区域非均衡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

首先,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误导。主流经济学主张使得现代经济理论仍然追逐自利利于市场均衡发展,然而,实际上自由市场生产处于无序的状态,市场在“看不见的手”支配之下不仅不能带来均衡发展,还有可能会引致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其次,区域间的极化效应。Karl Gunnar Myrdal 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瑞典经济学家,其曾经提出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有利因素的累积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开创条件。因而,受制于市场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当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越强,区域未来自我发展的力量就越发强大。简而言之,区域的优势不断得到累积,未来经济发展条件越佳,经济自然会越来越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则体现了极化效应。首先,区域的经济要素和活动出现极化,再次是地理上的极化,最终形成区域上的集聚经济。集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加速了经济增长速度,扩大了区域吸引力。当区域集聚优质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后,再加上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更加明显。

(二)农村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困境的文化成因

首先,经济学化约论(Reductionism or reductivism)哲学基础上存在误区。化约论是用低级运动代替高级运动的方法,认为一切现象可以被还原为彼此独立的基本要素。如果过于依赖化约论,则会构成经济良性运行弊端。化约论过于强调一部分,则会造成对其它部分的忽略,对于问题整体性的研究则会失去平衡。在现实实践中,如果用化约论处理问题,则会给事物整体带去损失,造成判断上的失误;其次,古代动态均衡原则被予以废弃。几千年来,我国社会治理与发展非常重视均衡发展。然而,西方经济学家信仰市场的自动调节,实践表明,“看不见的手”不仅不能实现对区域均衡发展的指导,反而会导致不均衡发展的出现;再次,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作用巨大。我国东部地区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强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教育落后,再加上吸引力不够,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最后,经济伦理道德失范。国外将分配问题划分为市场分配、公共服务分配和慈善公益分配。然而,中国的慈善公益分配环节缺失,社会公益成果较差,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原因所在。根据调查数据可知,纵然我国人口众多,慈善机构数量相较于人口较少的美国,却远远落后。除此以外,一部分强势群体因为掌握较多的话语权利,利用机会钻漏洞,从而导致我国农村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情况更加严重。还有,金融单位的上市和国企的改革等都使得我国农村区域居民的收入差距被拉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三)农村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困境的政策原因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阶段,我国流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主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可以通过国家的布局投资和干预资源分配得以实现。改革开放后,主张非平衡发展理论,强调实行区域划分,实行梯度推移发展策略。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经济建设践行中的运行也有其片面性。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后提出非均衡协调发展观,强调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非均衡理论观点的介入,其核心内容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适度倾斜理论,其试图均衡效率与平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邓小平曾主张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将重点放在东部地区的发展上,不仅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且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援。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具备多种优势条件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拉大距离,不仅东部沿海区域城乡差距拉大,东部农村与中西部农村的差距也在拉大,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出现非均衡发展。

(四)农村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困境的思维因素

无论涉及政策还是经济发展实践,抑或是农村区域经济的研究,都将内容重心放在区域经济资源要素的发展与整合上,如分工协作、投资区域合理化、生产力调整、生产要素流动、竞争环境的柔化等。这些经济资源要素的整合主要是针对城市发展和工业进步而言的,没有涉及到农村区域发展。即便是后期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还是中部崛起等,都是针对工业化和城市发展而制定的,农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这样的原因在于人们固有的思维禁锢: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受制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效果必然不佳。这样便使得农业的规划生产、生产结构调整及自然环境保护等都会受到忽视,国家的重视力度不够。

农村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困境的消解策略

(一)促进农村区域文化继承与创新

首先,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进而构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选择超现代化路径,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和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做重新的审视。在资源缺乏的背景下,选择超现代化路径是实现农村区域均衡发展的必经之途;再次,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完善。推进伦理道德教育,净化人们的心灵,使得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使得农村区域经济运行更加有序。加强对人才的全方位教育,带动一切可投入力量,加强农村区域发展人才教育,使得人才的发展可以符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激发一切文化创造力,从而增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专门建立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对多种媒体的管理,保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导向。在农村区域建立公共文化设施,且将其充分利用,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尤其是我国中西部的农村区域。

(二)秉承农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坚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贯彻科学的发展精神,才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改革发展;其次,坚持和谐发展。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首先需要引导实现人心的和谐,引导人们重构三观,使得人类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再次,对动态均衡发展有所坚持。动态平衡方法适用于解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的贫富分化问题。在允许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差距基础之上,制定新的法则,规避过大差距对于社会运行的影响;坚持中道发展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合理把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运作关系。最后,坚持人口的可持续化发展,维护东部区域和中西部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坚持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公平,完善区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体制。

(三)加强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绿色保护

首先,秉承“天人合一”的整体价值观念,应对“化约论”的危害。只有确立整体哲学论的基础,才能够对自然充满敬畏,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均衡,实现农村区域发展的均衡;其次,形成节约消费的理念。加强柔性道德引导和刚性法律约束,对于过度浪费的现象严加扼制与批评,必要的话需要对其进行惩罚;再次,对于影响环境生态建设的行业加以限制,避免给社会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结果;最后,构建环境保护体系,进行环境保护的普法教育,使得人们自觉拥有节约消费的理念。通过编制资源负债表,建立起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

(四)制定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

发挥政府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从基础上改变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我国乡村与乡村之间,东部沿海乡村地区和中西部乡村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策划和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计划,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自动调节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政策规划,把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步骤。把区域农村事业的进步放置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体系之中,把农民的经济增收放置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之中。给予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均衡发展的机会,从而努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泰城,刘家桂.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4)

2.杨嵘均.推进农村区域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政策措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王志凯,史晋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4.左停,陈瑜,齐顾波,鲁静芳.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吴祥佑.我国省域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实证研究:1997-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

6.崔凯,冯献,李中.农村区域视角下的城乡空间结构与发展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

猜你喜欢

困境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