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探讨

2016-04-19肖溢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全球化中国

肖溢

内容摘要:伴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得到快速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以便促进本国贸易的发展,因此先后出现了许多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代表性的区域性合作组织。这些经济组织正在并将长期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现状,结合相关理论,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长远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贸易效应 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意义及发展现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

我国发展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区域性合作组织是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积极应对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成功建设,不仅能够深化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且可使我国迅速跻身于世界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队伍中,极大促进我国及整个亚洲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单纯是一个封闭的自由贸易区,像韩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也可以适时加入到这一大家庭中,这样可以促进东亚的自由往来,提升东亚地区的合作水平,进而更加有利于地区的稳定,从而使我国能够在周边获得更加和谐、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我国经济要想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要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应对外贸震荡所带来的冲击,就必须在周边地区构建更多稳定的自我发展机制。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对于与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这使得在今后的经济运行中会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与新的合作伙伴—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使得我国具有更加广阔的外贸市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通过双方在经济上的合作交流,可以增强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交流了解,提升双方的政治互信水平,以此来带动双方之间的政治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主权的争议、以及对跨国恐怖犯罪的打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在我国的周边营造和谐的区域环境,有利于保障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

自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量逐年上升,在双方不断加强合作的情况下,进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在2014年中,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增长到2.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1%,东盟也持续五年占据我国第三大经济合作伙伴的地位。其中,东盟国家中与我国贸易往来更为密切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的贸易总额也继续保持增长。这明确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不断加深的贸易合作关系,同时未来也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依存度不断加深,贸易额也逐年增加。自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筹建以来,双方的贸易往来紧密,2008-2012年期间,更是保持以3%的平均年增长率持续快速增长,东盟成为我国全球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第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同时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中国与东盟的大多数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经济格局上双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使得双方在某些产业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然而,相比较而言,双方之间的互补性占据更大的比例。众所周知,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同时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即使东盟各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仍然可以寻找到与我国在某些领域的合作机会。并且,随着双方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东盟双方的贸易由过去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开始慢慢向着产业内贸易转变,由于产业内的贸易具有产品异质性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不仅不会造成利益冲突,反而可以得到很好的加强。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双方之间的投资额持续增长,2015年底,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增长达到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一)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降低所产生的贸易效应

自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先后签署了一系列的相关协议,使得双方之间在进行贸易过程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得到了很大的降低,极大地加强了彼此间的贸易往来,产生了很好的贸易效应。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与东盟的关税方面,中国平均为16%,而东盟的平均水平为15%-17%,这些数字说明平均关税还是比较高的。在双方签署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规定:双方于2005年开始逐渐降低正常产品的关税,到2010年完成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基础建设,争取在15年实现与新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工作的目标,并且实现双方之间大部分商品贸易的零关税,对于其余的少数产品(不包含敏感产品)将关税降为5%以下。这些降低关税的举措,将使双方之间的贸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贸易量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家组的预计,在完成自贸区的建设工作之后,东盟国家的贸易出口将增涨38%,增长量高达130亿美元,对于东盟各国将获得巨大的收益,其中以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将获益最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关税减让协议的实施,使得中国与新加坡在很多产品上产生了贸易创新,获得了巨大收益。作为贸易自由化很发达的国家,新加坡在与我国的贸易往来中,很多产品实行零关税政策,这也使得其与我国的贸易额几乎占据整个东盟与我国贸易额的一半。对于马来西亚而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前,许多消费品的关税很高,对中国的出口相对困难。在成立自贸区之后,大大促进了消费品的出口。而对于农产品的贸易过程中,泰国是最大的受益国。自贸区建立之前,太多的芒果、龙眼、榴莲等典型的热带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面临着高达30%-50%的关税,使得这些产品在我国市场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的水果产品,严重影响销量。而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两国实行零关税,泰国的热带产品摆脱了高额关税的困扰,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贸易量急剧攀升。由此可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创造了积极地贸易效应,实现了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绝对量的大幅度增涨。

实行关税减让的同时,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也产生了很明显的贸易效应。此前,中国与东盟在贸易过程中,双方的市场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非关税壁垒,其中包含海关程序、许可证要求、技术标准等。根据统计,在双方的贸易过程中,这些非关税程序所产生的成本就占贸易总额的7%-10%。而自贸区的设立,通过程序协调可以将成本降低25%,仅对我国而言就可以增加7.2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使得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标准和认证实现统一化,通过电子平台管理海关、银行、运输等部门的工作,提高彼此间进行贸易活动的效率,这样可以给我国和东盟各国提供巨大的商机。

(二)由贸易结合度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贸易结合度常被用作评价贸易双方的依存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计算过程中是以一国对其某一贸易伙伴国出口额对其出口总额的比值与这一贸易伙伴国的进口总额对世界进口总额的比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TI12=(X12/X1)/(M2/MW)

公式中,TI12为1国与2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X12为1国对2国的出口额, X1为1国出口总额,X12/X1表示1国对2国的出口额占1国出口总额的比重;M2为2国进口总额,Mw为世界进口总额,M2/Mw表示2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这一比值代表了2国的进口能力。如果TI12≥1,说明1国和2国的贸易依存度是比较大的,双方在贸易上关系密切;如果TI12≤1,则说明了1国和2国的贸易依存度较小,双方在贸易方面比较疏远。

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不难发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总体上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也充分证明了自从2005年开始实行关税减让之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更加紧密,促进了自贸区内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三)由贸易竞争力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贸易竞争力指一国某产业净出口对这一产业对外贸易总额的比值。在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过程中,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东盟国家相比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此外其他产品对于越南等国家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在东盟国家内部,各国在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分别存在一定的相对优势,并且彼此之间具有不少的互补性产品。这些现实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产生区域内的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区域内国家在由过去的他国进口转变为现在的区域内国家进口,这样可以产生贸易转移效应。随着各国贸易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削弱,因此与经济结构极为相似的东盟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不断加剧,这样会导致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各国之间的贸易效应难以体现。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继续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国家妥善处理好与东盟各国之间存在的竞争,以防某些国家在激烈的相互竞争中采取妨碍自贸区发展的手段。

(四)由产业内贸易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在外贸市场中,由于产品之间存在异质性,因而出现了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出现可以提升贸易双方的交易额度,对双边的贸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扩大自贸区的贸易效应。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使得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资源类商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双方在橡胶、木材、矿产等方面也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而且,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浪潮中,各国都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改造升级,这种改造更加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分工,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贸易额的增加以及贸易关系的密切,自由贸易区内的产业内贸易也必将不断增加,并带来更多的贸易效应。同时,也可以使自贸区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优化各国间的产业结构,使得自贸区范围内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促进非关税壁垒的消除

自从关税减让和降低关税壁垒协议在自贸区内实施以来,双方的贸易额得到很大增长,获益颇丰。但是,就目前而言,自贸区内部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非关税壁垒,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贸区成员国的发展。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削减并消除非关税壁垒的束缚,进一步提高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自由化程度。首先,与东盟的成员国进行协商,在商品的衡量方面制定有利于自贸区发展的统一的评价标准,使之与目前的国家标准形成区别,避免发达国家所指定标准的不实用性,同时通过统一的标准来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并避免自贸区成员国之间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其次,在消除非关税壁垒的过程中,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进出口行业的协会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对东盟中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关注,关注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贸易政策的变更情况,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智力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争端解决机制

2005年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该协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高效解决了双方在投资、贸易、环境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争端,并为各国提供了多种切实有效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方法,例如磋商、调解、调停等,有效的保障了自贸区的经济贸易发展。然而,在争端解决协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该协议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第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涉及对政府层面的管理,如若在贸易过程中私人涉及争端,必须通过向所属国的政府进行外交解决,这大大降低了解决争端的效率;第二,在贸易争端的解决过程中,当事双方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该机制进行争端的解决,如果某一方选择不采用,则该争端将脱离上述机制的管辖,这使部分当事方有了可乘之机;第三,协议中未对仲裁员的选择及要求进行明确规定,使得争端解决过程中仲裁庭的稳定性和中立性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要想在今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过程中克服上述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管理的主体进行扩展,扩展到真正在自由贸易区中从事贸易往来的企业范围,这样才能够切实保护好自由贸易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区域性贸易中来,并在面临争端时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第二,设立更加全面的专属管辖制度,使原本协议无法管辖到的争端得到专门的管辖,减少漏网的可能。第三,对参与争端仲裁的人员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制定专门的仲裁员候选名单,让当事方在其中自主选择参与仲裁过程的仲裁员,从而保证仲裁机构的中立性。

(三)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交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整体,因此必须实行团结互助,才能共同推动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东盟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水平不同,这势必会对相关政策实施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经济薄弱的国家施以援助和支持,来实现整体的发展。其中,可以通过扩大贸易中减税商品种类的方式,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还可以通过加大对落后国家的投资力度以及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援助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加快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应当加强与东盟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加强金融领域的交流,并开展广泛的合作,可以更好促进贸易往来和金融危机的防范;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通过取长补短,提升整个亚洲区域的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领域内的项目合作,将新技术快速转化推广,惠及更多人民。

(四)调整产业结构以增强互补性

目前,我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产业结构的布局中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双方在贸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在后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中,双方应当积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消除相似亦或者重叠的产业布局对贸易发展造成的困扰。我国应当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增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量,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我国自身产业链完整的优势,通过技术的升级,降低产品成本,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增强产品在自贸区乃至整个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我国应当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增加投入,使其朝着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以此来减少与东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竞争,增强双方的产业互补性,提供更加广阔的贸易发展空间。在贸易过程中,鼓励我国企业发展满足市场要求又具有特色的产品,推陈出新,通过产品的多样性赢得市场。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于像机械、汽车等东盟部分国家急需而又无法在本国自主生产的产品制造企业,应帮助其实现产业的升级。政府组织成立相关的产业协会,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信息和法律等方面的帮助,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对于相对落后的产业,可以将其向东盟国家转移,来实现规模化生产,而集中精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五)增加对东盟的投资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东盟由于具有地理位置离我国较近,并且经济发展平稳、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对我国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东盟国家投资,截止到2012年,东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市场。我国企业在长期的投资经营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投资经验,在目前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缩减的形势下,国内企业纷纷开始向东盟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进行转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欧美等发达国家专为抑制中国发展所设置的贸易壁垒。

我国的投资可以有效促进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东盟各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我国政府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增加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力度,简化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手续,减少外汇管制以及人员出入的限制。同时,通过政府层面的磋商,进一步加强双方贸易市场的开放程度,为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在贸易过程中,帮助企业掌握投资国家的法律、市场政策,增加投资的成功率。最后,帮助企业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性,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投资国的市场中,形成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增加收益。

综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来说都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与平台,双方可以更好的实现互利共赢。并且,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增强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卫东.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2002-2009年[J].东南亚纵横,2011(5)

2.王玉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分析—经济利益与战略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0(1)

3.程伟晶,冯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2014(2)

4.赵明.中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分析及实现途径[J].天津市经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7)

5.胡庆江.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路径选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纪哲.东盟成中国企业在外投资第一大市场[N].广西日报,2013-2-20(12)

7.杨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进口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巴拉萨模型[J].国际经贸,2012(9)

8.马莉,胡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J].经济导刊,2011(3)

9.刘婷.自由贸易区对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测算[J].商业经济研究,2015(5)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全球化中国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