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和未知
2016-04-19
爱因斯坦的引力波猜想这几天被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举世哗然。人类似乎有理由为此骄傲一阵子了。
谚曰:已知似圆,已知越多则圆周越长,从而接触的未知也越多。换个角度,引力波会不会激发“第一推动力”的追寻?嘲笑者、批判者是不是反而可能是无知者?
正好读到《平面国——及正方形的多维世界历险记》一书,其中所描写的低于我们阶层的二维世界,能不能让我们与引力波话题一样,由已知推未知,由未知求智慧?
在作者方先生(A square)的笔下,平面国的国民是以边的多少来划分阶层的。底层的国民由各种三角形组成,尖锐,感性,容易争执;往上则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各种多边形,每进化一层,则随着“边”的“光滑”和“多少”呈现出智慧和理性的众寡;直至最后的圆,当然就是平面国的统治者。
平面国一切秩序井然,可当它面临三维世界空间国的“他”闯入时,引起的惊慌怎样形容都不会过分。二维世界的国民永远不知道有“高”和“上”这一空间概念,他们平素受制于平面世界间隔而看不到的东西,在一个三维世界的“他”从空中看来则是一览无遗。——“神”和“先知”就是这样诞生的吗?所谓的神迹是不是因为维度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呢?而所谓正确的认知是不是只有像书中的“我”被带离平面国来到空间国再俯瞰平面国,有了真实的视角变化后,才可能实现?还是某种智慧(如信仰)可以启迪我们具有这种超拔自身的眼光?
书中最精彩的是,一方面,当“我”重新回到平面国后,“我”所知道的明明是真理却立马变成了要被查封和禁绝的邪说——真理在无知面前的待遇多半如此吧?另一方面,被开化的“我”从平面国和空间国的对比中得出逻辑上空间国之外应该存在着更高层次的生命形态或者四维、五维世界的推论后,那个来自空间国的“神”顿时就转化为宇宙真理的终结者了。“他”虽然可以洞见二维世界,却不能突破自己的偏见。
可见,人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有多难。但同时,人想突破自己局限的追求又有多么强烈!
看见二维平面的局限不是为了证明三维空间的优越,而是从此出发可以看到自身的局限,这才是智慧?
如此,引力波的发现,该让我们不是骄傲而是再一次醒悟:我们在欢庆已知的同时,是否应该对未知有更多的敬畏?
交 流
2016年第2期读者评刊:《我是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亚投行朋友圈怎么玩》《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邹碧华,做中国最好的法官》《从对垒厮杀到握手言和》《选将:第一个导弹基地司令员》等,被认为是本期好文章。《你想要世界杯门票?拜罗姆兄弟手中有很多》《第一张和最后一张老照片》《黄包车夫的一家》《谣言,看你还能飞多久!》则被感觉不喜欢。
最近正在读的书?崔茂松:《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戴珩、林红著 / 2014-12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49.00元);常原:《供给侧改革》(吴敬琏等著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16-3 / 48.00元);蒋成舟:《白岩松:白说》(白岩松著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5-9 / 39.80)。
春节过后,本刊收获了一份大礼——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公布了2015年全市报刊编校质量检查结果,《中外书摘》再次荣获“优秀刊物”的好评。自然,这是从发稿、编辑、排版、付印到审读、校对的一揽子所有工作者在过去一年中集体努力的成果。我们唯有再接再厉,继续保持这份荣誉才不负读者的订阅。
今年的赠书寄发也已开始,读者诸君若在收到本期杂志后,尚有疑问请即告知,以便早日查询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