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曾向孙权借过荆州吗?
2016-04-19俞钢范荧
俞钢++范荧
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并以此为据点发展壮大势力,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局势。
这一说法,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了。但是,这是一桩以讹传讹的历史错案,刘备确实曾占据荆州十年之久,但那是靠他自己的军事力量拼死攻伐征战夺得的,并非借自孙权。
三国时期吴国的史官韦昭撰修的《吴史》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西取益州,命关羽留守荆州。当时,东吴鲁肃谒见关羽,索讨荆州。他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兵败长坂坡,逃窜渡江,依附孙权,“主上(孙权)矜愍豫州(刘备)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堕好。今已藉手于西州(指益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韦昭的记载首开“借荆州”之说。继而,晋初虞溥在《江表传》中说:赤壁之战后,“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又重复了此说。稍后,陈寿修《三国志》时因袭了“借荆州”说,于是,此说便成为定论,后人也深信不疑。
清代考史大家赵翼在他的名著《廿二史劄记》中辨讹纠谬,将“借荆州”说断为错案,他说:“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吴君臣伺(关)羽之北伐,袭荆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此则吴君臣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赵翼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
从史实看,自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诏拜刘表为荆州刺史,到建安十四年(209年)刘表领荆州牧止,东吴的二世三主即孙坚、孙策和孙权,从未占有过荆州七郡中的一郡之地。据此而论,荆州本非孙权之物,又何借之有?
东汉时的荆州共辖七个郡,即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差不多囊括了今湖北、湖南两省全境和河南、广东、贵州三省边境一隅,地域相当辽阔。东汉末,此七郡已被刘表控制,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七郡中除南阳郡部分县邑被曹操蚕食外,其余各郡仍在刘表统辖下,孙氏父子从未占有过荆州一郡。由于荆州战略地位重要,孙权颇有侵夺之心,曾于建安八年(203年)、十二年(207年)、十三(208年)年三次西征,因曹操的南下,没能最终得手。
至此,荆州江北三郡暂归曹操,而江南四郡仍在刘表旧部手中。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沿长江一线和江北华容两路溃退。
孙、刘联军从水陆两路追击,周瑜和刘备各率其主力沿江西进,直抵江陵。大家都想抢占土地,扩充实力。此时,周瑜战略失误,在江陵与曹仁统率的留守大军进行决战,两三万兵力被牵制一年余,伤亡惨重。而刘备却避实就虚,绕开江陵,挥师南下, 一举攻占了刘表旧部所镇守的荆州江南四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在《武帝纪》《诸葛亮传》《吴主传》《周瑜传》中,也都有刘备占有江南四郡的类似记载。因此,荆州的江南四郡是刘备以军事力量夺得,根本不是像虞溥等所说的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至于荆州江北三郡的归属就比较复杂。江夏郡与江东比邻,赤壁之战后,孙权捷足先登,举而有之。此后,江夏一直为东吴据有,刘备从未涉足。
南阳地接中原,赤壁之战之前已遭曹操蚕食。战后,曹军重兵把守南大门襄阳,孙、刘两家都未能染指地处襄阳之北的南阳。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围攻襄阳,仍未能跨进南阳郡,此郡始终为曹操所有。
南郡的郡治江陵被曹仁死守一年余后,终于因曹仁的弃城北归而为周瑜占领,孙权以周瑜为南郡太守。此时,刘备已攻占了荆州四郡,率主力屯公安,与周瑜隔江相望。而关羽统率了一支军队也在江北驻扎,这样,刘备与关羽隔江而成掎角,对周瑜造成夹击之势。
孙刘两家为争夺南郡必将兵戎相见。但是,此时的刘备已实力大增,曹操在北方也不甘心就此罢休,孙权担心两面受敌,就采取鲁肃的建议,维护孙刘联盟,从南郡撤兵,还“进妹固好”。周瑜因剑创而死后,程普继任南郡太守。不久,程普还领江夏太守,将南郡让于刘备,刘备遂命张飞为南郡太守。
可见,荆州七郡中,孙刘两家直接发生利害冲突的只有南郡,所谓“借荆州”之事,涉及的也仅仅是南郡一地。其余为刘备所占的荆州之地,都是刘备从曹操和刘表旧部手中夺来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个煞有介事的“借荆州”之说呢?
杜建民认为,对东吴来说,荆州是西境的门户,因而始终是孙权的争夺目标。于是就乘关羽北攻襄阳,后方空虚之际,派吕蒙率军偷渡长江,袭取江陵,截杀关羽,全举荆州。为了证明此举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就捏造一个刘备“借荆州”之说。就如赵翼所说的“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
流传千余载的“借荆州”之说,是不是可以断定为讹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