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几点原因

2016-04-19朱明

关键词:马致远断肠人瘦马

朱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61-02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为一首小令。全曲28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在元代就在戏曲评论家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被誉为“秋思之祖”。

我窃以为: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是当得起的。我谈谈我的几点理由。

一、古人的“悲秋”情结

人之于天地,实在是卑微而又渺小,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非常脆弱。所以苏轼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由于古时候医疗不发达,生命在自然面前显得尤为脆弱。所以古人不管人生有多如意,都有一种苍茫孤独的感觉。更何况,世事难料,古人有太多的不如意。

落叶飘飞,大地枯黄,秋风萧瑟… …自然的萧条和凉意就不免带来心里的萧条和凉意。因此,宋玉《九辩》中才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大才子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更是如泣如诉:“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离人心上秋,那就是愁中之愁,故而马致远就把这愁中之愁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来了——断肠人在(秋天的)天涯!

二、从马致远的个人经历上来说,“悲秋”也是有其情感积淀的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从马致远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自己一生历经坎坷,志向难张。又尝透了世态炎凉,一曲小令其实是也是他自己的一个人生总结。

处在那个文化秋天的大时代,处在历代悲秋感慨的层层文化积淀中,厚积而薄发,大手笔写小曲子,能不成为秋之“绝唱”?

三、这首小令在表达技巧上的完美体现

一篇文章,要想不朽,孔子早有定论:文质兼美。说的是语言必须优美,内容必须感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再把文之“美”提高到了意象之美的要去。

其实,细细品味,这首短短的小令,在写作技巧上的运用,那简直是炉火纯青,令人佩服的。正如前面所说:它就是当得起这个“祖”字。完美得让人无可挑剔。

下面是我对这方面的几点拙见:

(1)意象的选择

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萧条肃杀的画面。

秋景很多,颜色也丰富。作者不是随便安排几种景物,而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我们试看看:

“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秋天的藤蔓,叶干,藤枯,在风中乱飞,没有一点生气。 “老树”,我们头脑中自然能想象出“佝偻的枝干,凋零殆尽的树叶,树干有的地方已经腐朽镂空,朽木残年,毫无生机”的那份凄凉。 “昏鸦”,历来人们都把乌鸦当成一种不吉祥的鸟儿。乌鸦叫往往与“人之将死”联系在一起,其声寒入心骨。在黄昏时候叫,天气乌蒙,昏黄一片,鸦声就会格外瘆人。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已经被废弃的官道,少有人走,自然也少有客舍、茶楼之类,路面因无人修整而高低不平,偶尔因风还扬起点黄土之灰。“西风”,古时候季节规律还不紊乱,秋高气爽之“爽”,其实另一个意思就是“凉”,秋天的风,已经带有冷意,特别是在外奔波,心力交瘁的人,“凉飕飕”会从身上传到心里。“瘦马”,为何只有一匹瘦马?我们不难想象,又只得靠想象,马都瘦,人能“肥”?

六组景物,无一个不是代表秋天最萧条最肃杀的。毫无生机,死气沉沉。这种景物下,即使是志得意满的人,也会满目沧桑,悲从中来,更何况是“骑着瘦马”之人呢。

睹物生情,一定是:“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悲秋之苦吧。

(2)完整合理的结构安排

人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也看到了,此曲虽短,结构却相当完整。

它首先体现在短短28字,却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交代得非常完整。

其次是先景后情,情随景生。前面四句虽然也含有情感在景物描写之中,但景物描写之后,承接下来是一句直接的情感抒发。这样的结构安排的非常得体: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升华。

第三是有由景到人。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写景落不到情和人上,写作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也就算不得完美得佳作。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显然就没有做到这一点。高下自分。

(3)音韵的和谐优美

“鸦、家、马、下、涯”五字全部押“a”韵,让这首小令读起来朗朗上口。

元曲与宋词不同,宋词还有点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的清高,但元曲产生的独特社会背景让它更接近老百姓的生活。

蒙古铁骑虽然征服了汉民族的军队,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在文艺创作方面,杂剧、戏曲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各民族之所长,创作出汉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这首小令产生以来,少儿能诵已是历代普遍现象。这与它和谐完美得音韵处理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由于他的晓畅如话,它的朗朗上口。形成质朴与高雅完美结合的典范。

(4)“留白”的充足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留白”是一句绘画术语,在绘画作品中留出许多空白,不着一色。这样观者才会根据画面的内容感悟画外的东西。

此小令如此之短,却有两处“留白”:瘦马,和断肠人。

骑着瘦马的断肠人到底是谁,是什么身份,因什么原因到此,又走向何方,因什么而落魄、、、 、、、不尽的思考和回味就随着这两个词语不尽的想象开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语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人们常说:每个人读《红楼梦》,都能在贾宝玉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我也可以说,每个人读这首《天净沙·秋思》,也能在这位“断肠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它像一粒石子,能激起每个人心中那片生活之海的波澜。

这就是感染,这就是共鸣!

四、珍惜这浑然天成的一粒珍珠

儒生不幸文坛幸。元代文人,他们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进了以元曲为代表的元代文学,尤其是元代杂剧的空前繁荣。

马致远这位曲作家,因一生的奔波,因一生的不得志,又因自己良好的文化修养,才留给了后世这首不朽的绝唱。

他是前无古人的,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做到他这样的由景生情,赶不上他;白朴的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选景紊乱,有景无情,同样也赶不上他。元代无名氏的“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更赶不上他!

“秋思”是元代儒人的心声,是作者自己一身的写照,是每位离人的絮语,后世无人去超越,就只有仰望和尊重。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离人心上“秋”已经越来越淡了,就像祖先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这段如泣如诉的吟哦,就像天空的一颗星星,不管夜色多黑,总掩不住它的闪烁!

猜你喜欢

马致远断肠人瘦马
《天净沙·秋思》
悼玲秀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西风瘦马,残阳尘沙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
何处再寻“断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