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6-04-19徐豪
徐豪
2016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并回应热点问题。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近期,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也显示,2015年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3.52,与上季度基本持平,86%的经济学家预期2016年GDP增速在6.5%至7%之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
2016年2月3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介绍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角度来看待。
徐绍史强调,要全面地看待2015年的GDP增速,要放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看。6.9%符合增长预期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且这一速度是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经济贸易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在我国转型升级加快的背景下取得的,已经十分来之不易。
“全面深化改革有效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发了社会的创造活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孕育成为新的经济动能,对外开放有效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徐绍史表示,6.9%的速度背后还应当看到,中国经济质量的提升。比如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这“四大结构”都进一步优化。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
徐绍史认为,中国物质基础雄厚、市场需求巨大、区域发展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在提高、宏观调控经验丰富,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向好势头、态势和形势。我的这种信心来自于对中国发展条件的客观评估。”徐绍史说。
经济增长信心从何而来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对于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86%的经济学家预期2016年GDP增速在6.5%至7%之间,分别有4%和10%的经济学家预期GDP增长高于7%或低于6.5%;平均预测值为6.65%,略低于上季度的预测值6.7%。考虑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的趋势,经济学家认为2016~2017年经济合理增速为6.6%,2018~2020年经济合理增速为6.5%。
分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学家看弱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不过对外贸形势的判断分化明显,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进出口走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预期投资增长将放缓,但预期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对于2016年全年的CPI,经济学家的平均预测值为1.6%。在房价方面,经济学家预期房地产市场将持续分化,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6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6个月房价将“上涨”;对于省会城市,64%预期“持平”。
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表示,希望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实改善经济运行环境,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优胜劣汰,坚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适度提高赤字率,继续采取降准降息措施。同时,经济学家建议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减少过剩产能,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中国不会出现“失业潮”
针对网上出现的2016年中国可能出现“下岗潮”“失业潮”的声音,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回应,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状态看,不会出现“失业潮”。
对就业形势作这样判断,主要基于4个重要支撑。一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国家加强区间调控,千方百计补短板、扩消费、促投资,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和新的增长带、增长极。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就业拉动能力将继续提升。
二是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出台实施了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力促创业创新,对促进就业作用明显。今年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三是劳动力市场整体较为活跃,过剩劳动力可顺利实现流动就业。2011年以来求人倍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就业需求总体大于供给,劳动力市场流动就业能力较好。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产业、新业态和服务业等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过剩劳动力顺利实现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就业,没有出现待岗滞留等问题。
四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将加强奖补支持,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统筹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同时,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内部退养等方式,着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努力减少下岗工人数量。
“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就业基本稳定。”赵辰昕表示。
消费及投资需求仍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主体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选择空间的扩大,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各国消费变化的规律显示,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将普遍增长,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在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尤其迅速。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新空间巨大。以汽车需求为例:2014年,中国每千人拥有106辆汽车。这一水平比美国的800辆少694辆,比德国的620辆少514辆,甚至比韩国的340辆还少234辆。若以韩国作为标杆,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还有两倍的增长空间。另外,1980年以后出生的消费者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其消费倾向明显高于1980年之前出生的城乡居民。根据阿里研究院和波士顿咨询的研究,从上层中产阶层的情况来看,与1980年之前出生的人相比,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消费支出要高出40%。还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也扩大了消费选择的空间范围。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2015年“双十一”当日天猫成交额突破91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近60%。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物流技术的现代化,使这种巨量消费成为可能。
供给侧将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
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既存在较大空间,也有坚实的基础。技术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的附加值率。反过来说,产业的附加值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技术水平。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只有20%左右,而德国、日本、美国则达到32%、34%和35%,分别比中国高12个、14个和15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中国的技术追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中国已是研发投入第二大国,目前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正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和相关战略的实施,各类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不仅如此,中国的人力资本也在快速积累。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年度高校毕业生最多的国家。201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已达到750万左右,超过很多欧洲国家人口总数。中国高素质劳动力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拓展中国的技术前沿,并有助于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储蓄率仍处在高位,资本积累能力很强。无论是从率先实现追赶的日本看,还是从后起之秀的亚洲四小龙看,高储蓄率都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过去30多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平均达到42.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9倍。近年来,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更是达到了50%左右。这种高储蓄率既受益于中国较低的人口抚养比,也受益于崇尚节俭的文化传统。未来中国的人口将呈现老龄化,但中国崇尚节俭的文化传统不会在短期内变化。综合判断,中国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储蓄率,为资本积累创造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