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单元主题教学,浸润在童话妙境
2016-04-19戴芸帆
戴芸帆
【摘要】童话对于学生文学积淀、想象力的培养、心理发展、人格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童话单元主题教学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海量阅读,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加深对于童话内涵的认知。
【关键词】单元主题教学 童话 海量阅读 多样的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0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首条便是,提倡中小学生多读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一个新取向。单元主题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深入了解童话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试以《我们爱童话》单元主题教学课为例,尝试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去鉴赏感受童话作品,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个性感悟。
根据童话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童话单元主题教学目标确定为:能通过海量阅读童话,初步感知童话的艺术魅力;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加深对于童话的认知;能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赏析童话内容。
单元主题教学是有梯度的,在单元课时安排上也当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单元导学课,介绍童话基本概念、代表作品等框架性知识。范文读议课,以《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为范文,带领学生初步感知童话的魅力。拓展广读课,以学生自读自品、互读互评等方式,扎实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小组合作课,依据不同主题分小组讨论、搜集、整理、汇总学习成果。主题收获课,按照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童话单元主题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多样学习方式的形成。
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童话故事,以摘抄、批注、小报、美文推荐、自编童话等方式留下阅读痕迹,记录自己的阅读思考。
合作学习:提前将学习主题提供给学生,学生依照兴趣能力自然分组,明确组员间的分工。先上网搜集资料,后小组讨论,交流彼此间思考所得,互相更正补充完善,形成初稿。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完善,逐步形成完善的学习成果。
探究学习:学生最初的阅读多是停留于情节内容层次,没有深入的探究追问。而七年级的学生应当逐步对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探究,教师就可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去追问去启迪。
数字化学习:组织学生多次上网查阅资料,提高甄选信息能力,拓展思维深度。学生将他们童话小报、自编童话、影片观后感等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在论坛内互相评论述说,实现线上线下全互动全交流。
在海量阅读、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对于童话有了一定积淀,在最后的主题收获课上,学生可从多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一、丰富的情节内容——筑造绚丽的童话殿堂
童话故事用简朴的文字,让读者体会到正义与邪恶,勇敢与怯懦等主题。学生以《海的女儿》为例,赏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以《丑小鸭》为例,阐述童话给予读者强大的精神力量,丑小鸭的身上有着少年安徒生奋斗的印记,丑小鸭艰难曲折的蜕变正是象征了安徒生凭借顽强意志成为一代文豪巨匠的历程。童话,没有深邃文字的围绕,没有华丽文采的渲染,没有铿锵语句的陪衬,却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哲理!
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迷人的童话人物
在童话的国度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使得童话故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韵味。忠诚善良的人物是童话故事中的点睛之笔,他们身上承载了作者对于真善美的真挚追求,如《忠诚的约翰》中的约翰。此外,在童话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形象,它们虽不是人类,但是具有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意愿,它们就是可爱讨喜的小动物们。童话故事中还有一些邪恶力量的存在,如继母,由此应运而生了王子、精灵的形象,大大丰实了童话的故事内容,也升华了童话主题。
三、奇妙的艺术手法——构筑奇妙的童话世界
精美的童话故事,需要精妙的艺术手法去编织。在童话之中,想象是主体,是核心,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莴苣姑娘》、《渔夫和他的妻子》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以彰显主题,表达主旨。比喻的巧妙使用,比喻多种功能的发挥,是童话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此外,童话中作者也会恰当使用拟人、象征、讽刺、夸张等艺术手法。艺术手法的使用表达着作者的爱与恨、喜与忧、褒扬与蔑视。
四、我改我续我编写——延续神奇的童话幻境
阅读了一定量童话作品后,学生可尝试创作自己的童话作品,可续写、扩写、改编、自编。学生续写《丑小鸭》,延续丑小鸭的坚韧与善良,借助丑小鸭与鸭妈妈的重逢,传递出真善美,情与爱。改写《海的女儿》,表达出希望美人鱼最终也能获得幸福的愿景。自编《海妖的眼泪》,表现出海妖的善良与温情。
参考文献:
[1]李月菊.主题阅读,让心灵羽翼得到舒展——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12
[2]高映建. 童话教学的价值取向及策略浅探. [J]江苏教育研究.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