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类课程探究
2016-04-19袁凌杰
袁凌杰
【摘要】高校在思政类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发挥思政类课程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 思想政治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91-02
在高校思政类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类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历经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三个视角来认知:第一,政治思想文化。包括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的道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文化以及以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文化。第二,伦理道德文化。包括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第三,民俗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衣食住行习俗、民间信仰等等。张卫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此有着详尽的讲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各家文化共同发展,既有统一性特征,又有对立性特征。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连续性特征,又有变革性特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独立性特征,又有兼容性特征。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人本思想。第五,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人格。第六,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直觉感受和辩证分析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二、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高校思政类课程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很多大学生精神焦虑,生活无章可循,不知道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由于高校思政类教育没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促使大学生诚实守信
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政类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诚信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诚实守信。
(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道德素养
在高校思政类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利于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
三、在高校思政类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探讨
(一)转变高校师生传统观念
很多高校师生以片面的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用处。这就需要转变高校师生的错误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积极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类教学中去,学生才能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
(二)正确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急于求成,需要长时间的实施才能取得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高校思政类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不要急于求成。此外,要敢于打破不同领域、文化和思想界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巧妙设计课程内容。
(三)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在思政类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类课程结合的成效。鉴于此,高校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建设一支师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在思政教师的职前培训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可以在教师的考核中融入相关考核内容,以督促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多创造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鉴于此,高校在思政类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文化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类教育的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比如说,利用校园电台、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来影响师生言行,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结:
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类课程的融合,就必须转变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卢保娣.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2)
[2]曹庚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