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6-04-19杨政慧
杨政慧
【摘要】浙江新课程高考自主命题自2009年开始已走过七个春秋,命题逐步趋向成熟与稳定。因此,对其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探寻共性、把握规律、摸清路子对后期科学学习、科学执教、科学备考都具有强劲的“风向标”意义。本文试从历年浙江高考哲学主观性试题的比较、分析、鉴赏中探析命题趋向并结合笔者期间多年实践备考亲生经历谈策略、感悟、启发,以期对高考哲学主观题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 哲学 趋向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73-03
一、命题特点与趋向分析
浙江高考立足于新课程实际,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注重对考生学习潜能的考查。哲学主观性试题的命制正好迎合了以上目标指向。具体而言,近年来浙江高考哲学主观题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一)材料呈现生活化
浙江高考哲学主观性试题在选材上始终坚持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在取材上往往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截取丰富的时政素材,结合教材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如09年试题以大学生村官的精彩人生为背景材料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11年试题关注学生普遍比较喜爱的动漫文化考查辩证否定观;14年试题以当时比较热门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为影子考查意识能动作用;15年新高考选考试题以父亲给女儿的勉励性书信片段为载体考查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等。从试题内容来看,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试题内容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材料内容理论性、抽象性不强,生活气息浓厚,考生乍看材料,上手较快,易于理解与把握命题意图。
(二)知识切口微观化
新课程浙江自主命题以来,哲学主观题设问指向都比较具体,需要考生做到“要什么答什么”,切口有中观和微观,更多侧重于微观、精深考查。例如,2010年和2013年针对单个原理——“对立统一的观点”命题。全面性考虑知识涵盖:(1)对立的含义。(2)统一的含义。(3)对立与统一的关系。2011年针对单个原理中的部分内容——“辩证否定的实质”命题。单一知识点涵盖以下语句,“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2012年针对单一原理某一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的三层具体内容命题,该题全省当年得分率仅为28.1%。主要原因在于,该原理考查层级已达到第四级,层级分布如下:第一级框标题、第二级目标题、第三级对是三条主干内容展开、第四级对精神财富创造者的内容展开。从以上分析来看浙江高考哲学主观题要求具体、切口微观、层次分明、考查精深已成为显著趋势。
(三)能力立意凸显化
高考文综考查四个能力,其中“获取与解读信息”和“调动与运用知识”在哲学试题考查过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每道试题都是按照新课程理念设置情境,答案都需要考生从设问和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都无法做到一看便知一看便写。在获取与解读信息方面,由于试题切口小设问具体明确,在“审设问”的“定范围”方面没难度,但多数学生往往在调动和运用知识方面出现问题,特别是2011年、2012年和2015年(新高考学考题)三题均属于微观切口。一般教师和考生在备考这三大原理时常规把握到一级层面,演练时较多见的是用“辩证否定观”、“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样的切口,更深入的点几乎从未涉及,试题则要求二级、三级知识或更深入。如,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很多考生结论性的知识记得较多,生成性内容几乎不去探究,缺乏分析推导能力,进而导致无法实现活学活用。
(四)考点分布主干化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哲学主观题命题主要集中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辩证法层面来看,2010年、2011年、2013年考点正好涉及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内部变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外部变化规律)中的二大,切中了主干知识考查。因为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哲学上的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因此,这三大原理在辩证法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生在后期备考过程中对尚未考查过的量变与质变规律也应引起足够重视。至于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的频度考查,也凸显了该内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地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一是剩余价值学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重要区别点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高考突出这部分主干知识的考查也在情理之中。
(五)答案生成精炼化
试题答案的精炼首先从近年来哲学主观性试题材料和答案的字数中可以得到明显的反映,具体见下表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答案书写的实际量要求有所减少,命题者主观上要降低试题的难度,以缓解历年文综考试考生普遍感到时间偏紧的压力。虽然在努力做一些调整但浙江高考哲学答案语句的组织均要求做到“材知结合”,这一点底线始终是稳定的,有的甚至要求做到了教材语言与材料语言的完美融合,以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如:2012年40(2)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参考答案:W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文化活动的源泉;他们发展经济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通过收集、整理、评荐、比学等方式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这样的答案组织应该在以前的所有考试中都较少出现,一般考生的答案组织均为一句原理一句材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模型。2012年40(2)的答案无疑是对学生领悟理解力、高度概括力、语言组织力的强大挑战。当然,绝大多数考生无法做到如此精炼,阅卷也不完全只看这三句话有没有,但这也是广大考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备考启示与策略建议
(一)要理清知识的架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生活与哲学》教材由于重在考虑教材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所以在理论体系编排上显得有些不足。而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应对考试,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之间的脉络都显得非常重要。事实上,从试题切口微观化层面来看,要求教师在高二新授课中对某些重要的哲学模块、原理和观点讲清、讲明、讲透,切不可点到为止。宏观、中观层面要特别注意知识的建构性,让学生明白知识层次、知识联系、知识辐射,形成一定的思维导图。例如,2009年41(3)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此题要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就必须对“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知识模块非常清晰。必须懂得“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三条要点、其中第三条要点又有三个分论点。所以,教师在平时知识点传授和复习过程中对知识集成块的构建依然不可轻视,要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点的归纳、梳理与整合。
(二)要关注考点的细节
命题专家曾有过这样的建议,“要注重知识和理论的深度,不仅要关注第一层次的知识,也不能忽视第二层次甚至更深层次的知识。不要把思想政治课仅仅教成只是几个大概念,几句套话,只知道结论,不知道真正的内涵”。从这一建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目前高考对知识点的精深考查仍然会是一种常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哲学原理教学中对每一原理自身内在层次和各层次的具体内涵有精深的把控。例如,对“认识具有反复性”知识点的教学或复习,就必须深入分析该知识点的确切理论依据。首先,要明确这一知识点的层级;其次,对每一层级具体内涵引入生活化的材料加以论证(由具体到抽象),再次,针对具体层次中的理论观点让学生自己举例论证(由抽象到具体),最后,教师的拓展延伸,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认识的反复性与认识的无限性观点论证过程中的异同,进而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技巧。在整个哲学教材中带有明显微观层级论述的观点很多,依照目前浙江哲学命题的趋势,教师还必须对以下知识点的微观层级加以特别关注,如: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反复性、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的特殊性、价值判断与选择等。
(三)要做好原理的渗透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学了哲学以后就应该学以致用。因此,对其他模块的学习和复习就应该有意无意地渗透哲学思维,特别是《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综合这七年浙江哲学主观题命制,有四年哲学与文化的命题共用一个材料。如2011年40(2)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事实上,《文化生活》教材在P43讲到“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故为今用”这一知识点很明显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辨证否定观的实质——扬弃。2012年40(2)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生活》教材与该哲学知识点相关度较密切的地方有:P6页“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p50页“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其实,哲学是一种“文化形式”,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两者紧密相关,类似可以相互渗透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多样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与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等。当然,这样的渗透不仅仅限于哲学与文化,也可以与其他模块知识。
(四)要强化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考突出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提升很大一部分要靠平时的有效训练,但试题如果太多太烂太杂又可能做无用功,只是增加学生负担。为此,我们在平时练习和考试过程中无论是试题的编制还是选择一定要按照浙江卷近几年的哲学命题的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做到精编、精选、精练。结合命题专家及近几年高考复习经历来看,“哲学主观题编制原则”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题目要有高度,政治导向要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②背景材料要典型,内涵要深刻,具有层次性和分析性;③设问要具体,侧中观、微观,要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④背景材料应与考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相适应,背景材料提供的信息与应答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为学生作答提供一定的思路与语言(材料素语);⑤背景材料要简洁,控制好字数,答案组织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层次不应过于复杂。
坚持以上原则基础上再进行规范化训练,具体可分“学生练——教师批——学生改——教师评——学生思”五个环节。
(五)要重视方法的传授
高考是一次“抢分”的过程,要做到“又好又快”,必须传授学生一定的答题套路。在平时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提炼、总结一些学习模型,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学习模型是指从具体的学习对象或现实的学习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简化的、对同类问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构、图表、模式等。类别有:知识整合模型、典型试题模型、解题套路模型、思维过程模型等。就典型试题模型而言,浙江高考哲学主观性试题09年考启示类,10年、13、15年考为什么类,11年、12年考体现类。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法,启示类侧重于“怎么办”,答案一般涉及方法论与材料融合;为什么类侧重于原因、依据、意义,常规“三步走”:扣题选理、围材析理、得出结论;体现类侧重于“是什么”,限制性设问必须推开、分解限制项,由各分解项反推材料有效信息;非限制性设问往往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推导哲学原理。在复习备考过程要对不同的题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掌握常用的套路与方法。浙江高考前几年还有辨析类试题出现,但该题型还未涉及哲学模块。如果该题型出现在哲学中考查,难度显然要进一步加深。例如《2011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P96页有人认为 :“个税起征点越高越好。”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作出评析。对于该类试题常用模型为“三字法”——“断、析、点”,“断”即判断,该观点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片面的等;“析”即分析,一般可分为两步——合理性分析、哲学理论依据和不合理性分析、哲学理论依据,通常要分解观点设计小问题;“点”即点题,提出正确的观点或做法并上升到方法论高度。
2015年浙江新高考第一张选考政治卷已面世,哲学主观性试题除没有与其他模块共用材料外,其他命题手法及答案生成几乎与之前无异。因此,对历年哲学主观题进行系统分析与归类,找出其中的共性与规律,对科学学习、科学执教、科学备考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尽管备考策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突破口无非是“知识、能力、方法”三大层面。笔者以上的分析与探讨,无疑是挂一漏万,蜻蜓点水,但也算是抛砖引玉,能引起广大师生些许关注与思考足矣。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 1999年
[2]黑格尔、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 1966年
[3]王国芳.《做个爱思考的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2011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年
[5]韩梅.《有效课堂训练“三字经”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4期
[6]陆正军.《生活与哲学试题失分探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