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中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启示分析
2016-04-19武晓英
武晓英
【摘要】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能够为他们今后的科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追求科学的学习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开始学习著明教育学家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希望能从中吸取经验,提高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水平。下面,我们将从如下三个方面探讨该教育思想对学前科学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教学 蒙台梭利 教育思想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19-01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提出的儿童观、教育原则、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都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界教育模式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问和问题,本文将从儿童个体和教育环境等两个方面,结合我们多年教育实践,讨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对其教学的重要启示。
一、蒙台梭利简介
蒙台梭利生于意大利,身兼多种身份,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还是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本人非常重视儿童学前教育,并对此从事了50多年的研究,批判性地吸收了很多前辈以及当代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和理论,并且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并于1909年正式形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她在实践的过程中,创办了“儿童之家”,成为无数幼儿教育学家学习的典范。
二、遵循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倡导其自由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且必须要遵守自然生长的客观规律。其中,独立是其成长的土壤和主要目标,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这里所说的独立,并不是单纯地指生理上的成熟,还包括了心理的成熟。要促使儿童成熟,成年人的帮助是重要的辅助因素,但是这种帮助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反而会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在我国当前学前儿童的科教育中,很多儿童在实践操作中的工作比较慢,教师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帮他们完成。这种 做法看似帮助了他们,但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独立成长的过程,没有遵从他们的自然成长规律。
学前时期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滋生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探索的过程中,儿童会和探索 的对象进行直接接触,并且相互产生作用,让儿童能从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自动形成对物质世界的初步概念,并且在今后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这一概念。由此可知,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对儿童进行最小的干预,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去启发儿童自主的活动,对他们的成长保持最基本的“独立”态度。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防守让他们去做。
从中我们得出的启示就就是,在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强加给儿童,而是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学习的速度,相信他们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得不是给予学生最多的干预和指导,而是要用最少的指导和最多的鼓励,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判断和实践的能力,让他们的成长顺应自然的天性。而且,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探索精神,这种教育理论也符合这一本质。
三、为儿童的科学学习创建良好的吸收和适应环境
蒙台梭利对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作了头部 ,认为教育环境会对儿童的整体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她以儿童为中心,专门为他们制作了适合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在她的“儿童之家”,所有教学的硬件设备也是根据儿童的身高特意制作的;桌子轻而且坚固,两个小孩就可以轻易搬动;椅子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洗手台很矮,伸手就可以摸到的黑板;等等。蒙台梭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不依赖他人就能够完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这种教育理念非常适合在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环境设置中应用。在进行科学教育之前,教师首先要为他们的制作搜集合适的材料。例如,在开展科学实验时,可以为他们准备适合摆放实验工具的盒子、柜子和箱子,让他们自由取放,在试验完成之后,让他们自己整理。满足其自由活动的需求。结构的适宜幼儿操作的物质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物质基础。
除了物质环境之外,教师还应该为儿童的科学学习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根据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教师可以打破过去强迫式的教育方式,告诉孩子们,只要他们不打扰到其他人,就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只要能保持教师物品的整齐摆放,就可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每个孩子都能遵循一个基本的社会法则,即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保护环境,这也是让他们获得平和心理环境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高蕊.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基于“工作”和“自然教育”的主张[J].教育探究,2014,01(26):8-12.
[2]钱海娟.让孩子成为幼儿园的主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教师,2012,35(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