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研究
2016-04-19王金玉
摘 要:语言的三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而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则是一种语言的全部建筑材料单位总汇,词是词汇的基本单位,是构成词汇的主要成员,代表了一种语言中词汇的基本面貌,词汇系统中的一类特殊词群——颜色词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依托。不同国家的人对于颜色的感知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的人们对颜色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同,本文将以现代汉语中比较基础的颜色词“红、黄、白、绿、黑”等几种颜色为例,着重对这些颜色词在汉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并对颜色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显现出的文化差异进行介绍。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象征
作者简介:王金玉,1994年出生,女,籍贯:辽宁省兴城市,汉族,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3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火红的太阳、嫩绿的小草,“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1],想要准确地描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色彩,就要运用我们语言中存在的记录颜色的词语——颜色词,它不仅能够表示客观事物的颜色,反映其属性,而且也带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颜色词常常能够表达一定程度的褒贬、尊卑、善恶等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心态和一定的感情色彩。颜色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社会习俗等。在《明史·舆服志三》中有这样一句话:“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以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可见在不同的时代,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相同的颜色词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对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国古代把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间色包括绿、红、碧、紫、骝黄(流黄)[2],本文选取古代色彩中的五种正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五种颜色在汉语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颜色词的产生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颜色词,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糸”部关于丝帛的颜色词就已经有24个了,即“红、绿、紫、绛(深红色)、绯(鲜红色)、绀(深青色)、绢(白色)、缥(白青色)、缇(丹黄色)、缁(黑色)、素”从上面所列举的颜色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颜色词都带“纟”旁,而且大部分与中国古代的丝染纺织业密切相关,但那时的颜色词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没能从中分离出独立的颜色词体系,慢慢的,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传递的信息有限,依赖于具体事物的颜色词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时概括化、抽象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这样颜色词渐渐从具体事物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汉语颜色词。
二、“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来源
上文中提到“青、赤、黄、白、黑”为古代颜色中的正色,除了正色和间色,古代最早的关于颜色的理论就是“五色说”,这五色恰好就是正色所包含的五种颜色,“五色说”来源于“五行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关于“五行”的比较详细的记载是在周代《尚书·洪苑》中,“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五色”中的“白、青、黑、赤、黄”。本文所要探讨的五种颜色中的绿色即指五色中的“青”。
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一)颜色词“红”及其文化内涵
“红”是形声字,本意是粉红色,古代红色又称为“朱、赤、丹、绯、绛”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红,帛赤白色,从系,工声”,从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最初是指介于赤和白之间的丝织品的一种颜色,那时还没有作为专门的颜色词来使用,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红字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大,逐渐在某些领域代替了“朱、赤、丹”,成为了专门的颜色词。
“红”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的颜色之一,红色会让人联想到太阳和火的颜色,有喜庆、吉祥之意,中国人在婚嫁、节庆时常常会运用红色来烘托喜庆的氛围。与婚嫁相关的词常常都带有“红”字,例如“红娘”指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的媒婆,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衣裙,盖红盖头,而新郎则戴大红花,婚礼也被称为红喜事,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像春节、元旦等重要的时刻红色更是不可缺少的,人们会在大门的两侧贴上红色的对联,还要在门外挂上大红灯笼,燃放红色的鞭炮等,这些都是红色喜庆、吉祥的文化内涵的体现。
在戏曲脸谱中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说唱脸谱中有关红的那句歌词是“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里红色代表的是勇武、坚毅和忠诚。
“红色”又是一种“类似鲜血的颜色”,由此可以联想到“脸红、眼红”等,而从“流血”又可以联想到“危险、革命、辟邪”。民间认为“红色”具有一种消灾免祸的神奇力量,如广泛流传于汉民族群众中的本命年穿戴红色服饰的习俗便是例证。[3]
在近代“红色”常用来象征革命斗争,我们比较熟悉的带有红的词语还有“红军、红领巾、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红色娘子军”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出现过很多带有“红”的词语,例如“红卫兵、红五类”等,这些带有红的词语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古代有许多带有红字的古诗词,在这些古诗词中红色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内涵,龚自珍《己亥杂诗》 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杜甫《春夜喜雨》中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诗中的“红”被用来指代花朵,吴梅村《圆圆曲》“恸哭六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里的“红”则代指女人,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的“红”则用来借指相思。
红除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二)颜色词“黄”及其文化内涵
“黄”字是象形字,《说文解字》云“黄,地之色也,从田”。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中,“黄”代表五行中的“土”,“土”处于中央。在中国古代民族的颜色概念里,黄色为中央之色。[4]黄色自古以来就是汉民族所崇尚的颜色,象征着皇权、尊贵、崇高、国土等含义,黄色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黄色在中国古代与至高无上的皇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色属帝皇之色,为皇家所特有,汉代有为天子供职的官署“黄门”,北宋有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这里的黄袍指的就是皇帝的龙袍,与皇帝有关的东西几乎都带有黄色,皇帝的龙椅是黄色的,古代所说的贴黄榜中的黄榜则是皇帝的诏书,是黄色的纸,皇帝给有功之臣的级别最高的奖赏叫黄马褂,在这里黄色象征着尊贵、神圣。
“黄”也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颜色,说唱脸谱中有黄色的典韦,这个人身上具有黄色所代表的勇猛、干练的性格特征。
黄色象征着财富和富贵。黄色与黄金同色,由于与古代至高无上的皇权关系密切,所以常有辉煌、富贵之气。而在现代因为黄金比较珍贵,所以人们就把比较宝贵的时间称为黄金周、一刻千金、黄金季节等。
发展到现代,黄色象征着各种美好意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贬义色彩,黄色的贬义色彩来源于美国。18世纪以来,美国多用黄色纸印刷出版一些淫秽色情的书刊,因此称作黄色书刊。传到中国后,黄色有了反动、色情、淫秽等含义,因而产生了一批含贬义色彩的词语,[5]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黄色录像等。
“黄”在汉语里还有老人或婴儿小孩儿的意思,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是长寿的特征,代指老人。表婴儿小孩儿意的有黄花闺女、黄毛丫头、黄口小儿等词语。
(三)颜色词“白”及其文化内涵
白字是象形字,其本意是指日出和日落之间天空的颜色。许慎《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人合二,二阴数。”白色又称为素色。
与“红”色相反,在中国传统中,白多与丧事有关,丧事又称白事。《礼记· 效特性》云:素服(白衣),以送终也。[6]所以在参加葬礼的时候人们长穿着白色的衣服,来表示自己对死者的悼念和哀思。
在日常生活中,白色的贬义色彩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有的人长把“白痴”挂在嘴边,这里的“白”有愚蠢、笨的意思。在脸谱艺术中白色是阴险、狡诈、奸邪的性格特征的典型代表。
由于白色常与霜雪联系在一起,所以又有纯洁、干净的文化内涵,古代做官不与坏人同流合污,就可以说这个人为人正直、清白。
在古诗词中,白色表达出的文化内涵则是失意、落魄和苍凉。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些诗句中的“白”都写尽了无限的悲凄之感。在古代和“白”有关的词语还有社会地位卑下、卑贱之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的“白丁”指的就是地位卑微的贫民。
与红色一样,在近代白色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动的事物在近代为“白”,我们比较熟悉的词语有“白色政权、白匪、白区”等,这些都与反动势力密切相关。
(四)颜色词“绿”及其文化内涵
《说文》中对“绿”的描述是“绿,帛青黄色也”。古代人所指的绿色是今天人们熟悉的嫩草色。古人的绿色与现代人的绿色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异,这就使得“绿”的古今意义并无太大区别。[7]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有生机盎然之意。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个“绿”字写出了春日景象的勃勃生机。
绿色在古代有低微,不光彩的文化内涵,在元明时代规定娼妓和歌乐家的男子必须戴绿巾,显示出了他们卑微的低位。在现代的“戴绿帽子”之说就是来源于此。绿色表地位卑微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所体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江州司马即指白居易自己,这时的白居易被贬为九品,穿着青衫,地位低微。
在现代,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被赋予了环保的文化内涵,例如把防风防沙植树造林的地工程称为“绿色工程”,还有“绿色蔬菜”等。
绿色还象征着安全、和平,绿色的橄榄枝是和平的典型代表,现实生活中用绿灯来表示安全通行,邮政部门也用绿色来作为标志。
(五)颜色词“黑”及其文化内涵
许慎《说文解字》:“黑,火所熏之色也。从炎、上出困”,因为黑色象征着尊贵和庄严,所以夏代和秦代曾一度崇尚黑色,礼服、祭服等都是黑色的。
在古代的刑罚中有一种和黑色有关的,即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对人的尊严造成极大的伤害,至今仍有“抹黑”一词。
在中国传统的脸谱艺术中,黑色往往象征着憨直、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性格特征,最典型的就是宋代的包拯。
黑色象征着死亡、阴暗和恐怖。例如“黑社会”指组织犯罪的集团或团伙,“黑帮”指反动集团的成员,“黑名单”指记载不祥信息或为进行某种迫害而开列的名单,“黑幕”指人们看不到的、不了解的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等等,像这类和黑有关的词有很多,大多都表示贬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黑与红一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黑色成为了与反革命、反动派相关联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贬义词。例如“黑五类、黑货、黑话、黑关系”等。
随着现代中医养生理论的兴起,“黑色食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黑色食品”即颜色是黑色的一类食物,例如“黑米、黑豆、黑枣、黑芝麻、黑木耳”等,由此黑字又引申出了表示健康的含义。
四、颜色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显现出的文化差异
在我校的留学生多是韩国和日本的,所以下面我将对韩国和日本在颜色词上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介绍,与中国恰恰相反,韩国忌讳红色,最崇尚的颜色是白色,韩国人的衣服中白色最常见,大韩民族崇尚太阳,他们认为白色是太阳的色彩,韩国人因为喜欢白色而常常穿着白色的衣服,因此也被称为“白衣民族”。白色在韩国也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但除了像中国一样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外还象征着走出阴暗,走向充满光明的新世界的喻意;黑色在韩国表示严肃、庄重,参加正式的场合需要穿黑色的衣服,在韩国的经济领域黑色表示盈余,例如“黑色财政”,黑色在韩国还有无知的、距离遥远等文化内涵。在日本,红色既是崇尚的颜色,又是禁忌色,既象征着危险亏损,又有辟邪的文化内涵,与中国的黄色一样,红在日本被赋予了低俗的文化内涵。与中国差异较大的是白色在日本是胜利、赞成、成功的象征,“白星”是成功的代名词,白色被用来象征和神相关的吉祥物。黑在日本除了与中国同样有不祥的文化色彩外,还表示中心人物以及纯熟、熟练等,常用“玄人”来指专家、内行或某种手艺熟练并以此为职业的人。
结语:
颜色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这些颜色词自产生以来追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与丰富,以满足人类使用和交际的需要,本文以“红、黄、白、绿、黑”五个基本颜色词为基础,探究了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对外汉语中不同国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无论褒义的或是贬义的色彩都是组成颜色词自身文化内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对颜色词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在词汇知识方面的涵养。
参考文献:
[1]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用墨》.
[2]宋京顺.中韩基本颜色词白、黑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王衍军.汉语文化词汇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四章心理精神文化类文化词汇第一节思维系统类文化词汇,第197页.
[4]吴丽君,崔瑛论颜色词及文化联想意义[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10月第19卷第3期P11-15.
[5]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P204-211.
[6]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P36.
[7]张野.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因素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