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究

2016-04-19王慧敏王焰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3期
关键词:模式高校

王慧敏 王焰

【摘要】发展型资助模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是提升资助工作精度和水平的必然选择。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是高校资助工作者的重要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型资助模式的弊端,阐述了发展型资助模式建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 传统型资助 发展型资助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0-01

建国至今,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经历了逐步探索和完善的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体系,通过经济解困的帮扶,从政策上、制度上保障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的更新,传统的经济解困资助不断暴露出弊端,而新型的基于受助者需求与发展的新的资助模式的发展与建立成为高校资助工作者实践探索的重心。

一、传统型资助模式的弊端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资助体系。这种“奖贷勤助补减免”的经济资助模式,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读经济压力。但在具体实践中,传统型资助模式暴露出很多的弊端。

1.单纯的无偿经济资助,重点关注了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忽略了受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发展需求,比如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

2.助长了部分受助者“等靠要”的思想,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受助过程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考评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成长的作用。部分学生受助后并未将资助款用于学习和生活,滋生了懒惰和享乐思想。甚至有学生提供虚假证明骗取资助名额,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3.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以体力劳动为主,工资缺乏弹性激励机制,岗位设置缺乏技术含量,未能发挥技能培养、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等作用。

二、发展型资助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资助工作必须与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将育人理念贯穿资助工作的始终,建立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资金帮扶、驱动项目、心理辅导、能力提升、素质发展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行,促进自身发展的资助模式”[1]。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实现受助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1.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还需要得到群体认可、自尊与爱的满足,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满足。传统的资助模式大大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为他们建立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但是贫困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潜在推动者和生力军,他们需要通过公平的机会获得多层面的教育和培养,需要学校“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经济救助、发展支持等多方面予以关注,提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传授新知识,激发创新潜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满足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2]。

2.遵循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基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奋斗的理想目标,并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3]。高校资助工作者扶贫助困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和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有着特殊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情感体验和特殊的成长需求。建立关注发展的资助模式,关注并给予贫困生个性化的支持和培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是促进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3.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高校资助工作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扶持和精神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培养社会竞争力和责任感,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4.助力“中国梦”

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驱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4]。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公平、稳定、自由、和谐的基础。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才能更好的激发全民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智力支撑。高校资助工作者必须立足钻研新的资助模式,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脱困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伟大中国梦的建设事业。

三、发展型资助模式可行性对策

从授人以鱼的传统补偿式资助到授人以渔的发展型资助的转变,建立基于学生需求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资助工作模式。

1.基于发展型资助的理念,加强资助体系的制度建设,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奖学金评定、勤工助学管理、补助发放等环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资助工作者队伍的整体认知和素质培养。

2.打破传统的发钱输血解困的模式,延伸发展型资助的内容,建立网格式的平行发展模式。整合资助资源、拓宽资助渠道,实施多元化发展助力项目,帮助受助学生在思想、心理、知识、技能、视野、素养等成长需求增加发展动力。学校层面加强共性需求的引领,学院层面根据受助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性格、特长等因素受助学生量身打造资助套餐。

3.打造资助育人品牌教育项目,彰显育人功能。比如以宣传知名校友、校园楷模为主要内容的励志讲坛,突出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以每年一度的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为契机,突出感恩荣校励志的主题教育意义;结合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月”系列活动加强受助者的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结合勤工助学岗位聘任和绩效考评,加强参与学生的敬业爱岗教育;利用节假日开展“爱心沙龙”系列暖心慰问、“爱心万里行”活动增加对受助者的心灵关怀;组织受助者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参考文献:

[1]《我校推进发展型资助工作,完善多元化资助体系》绍兴文理学院,2011-12-22

[2]马彦周,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徐蓓,《中国梦视域下的教育公平研究》《理论纵横》,2015.16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式高校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