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散偏汤中重用川芎治疗偏头痛验案一则
2016-04-19洪海都王蕴涵
洪海都 王蕴涵
【摘 要】 采用加味散偏汤重用川芎治疗气滞血瘀型头痛,结合临床实际,试论加味散偏汤在治疗偏头痛一证中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效果,对方中重用川芎取其辛香走窜之势,及巧用酸甘化阴法制其燥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 偏头痛;加味散偏汤;川芎;酸甘化阴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39-02
散偏汤首载于《辨证录》,由川芎、白芍、白荞子、柴胡、制春附、郁李仁、生膜组成,多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头痛。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西医认为属于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中医归属“头风”范畴。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多责之邪气壅滞或脑髓失养。笔者采用加味散偏汤重用川芎治疗气滞血瘀型头痛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某某,男,24岁。主诉:双侧颞部头痛3年余,加重7天。患者自诉三年前准备高考期间,开始出现间歇性头痛,以双侧颞部为主,疼痛以酸痛、刺痛感较多,伴有搏动感。每于考试前或劳累过度时发作,每次约持续1~2小时,伴有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或恶心呕吐、畏光怕风,卧床休息可缓解,常自觉疲劳乏力。近一周来因毕业、面试等压力较大,头痛加重难忍,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于西医院行CT和MRI检查无颅内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服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效果不佳,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2015年9月3日):患者中等身材,形体偏瘦,情绪紧张萎靡,以手抱头,头部双颞侧疼痛难忍,呈刺痛样,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质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略紧。中医诊断:头痛,辩证为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加味散偏汤:川芎30g,葛根15g,天麻10g,白芍10g,白芷10g,郁李仁6g,香附10g,柴胡10g,白芥子10g,甘草6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5剂,水煎煮至200~300ml,日二服,发作时亦可服。
二诊(2015年9月9日):患者诉头痛较前稍有减轻,发作时间缩短,然刺痛依旧。刻诊依然见舌质紫黯有瘀斑。量其为病久药轻,故以前方药味不变,加川芎至50g,白芍20g,甘草10g,7剂,煎服法同前。三诊患者诉疼痛大为减轻,要求续开前方,效不更方,减前方川芎剂量为40g,白芍15g,7剂,煎服法同前。四诊患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疼痛较前已明显减轻,再减前方川芎用量为25g,白芍10g,甘草6g,7剂,后续以逍遥丸调理,随访三月未复发。
2 按语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头痛类型,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头痛病是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等原因引起。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甲骨文中便有关于“疾首”的记载。偏头痛之名最早出现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并指出了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的取穴。
头痛总由外邪上扰清窍,或气血生化不足引起。偏头痛又可分为瘀阻脑络、风阳上扰、肝肾阳虚等证型[1]。病案中患者疼痛以双颞侧为主,精神紧张或过度劳累时发作,舌质脉象提示为气滞血瘀。《济生方·头痛论治》云:“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起于头,五脏六腑化生之精气上升濡养头面、充盈脑髓,使头部脉络得以滋养,精气充沛。今患者因情绪焦虑,心理紧张,以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滞不通,气逆上犯头部,血流不畅,清气不能上行,致使经脉失养,瘀血阻络。治宜缓急止痛,疏肝理气为主,辅以化瘀通络,滋阴养血,以达气机通畅,气血平和,头痛从根本上得以解除。
加味散偏汤首载于《辨证录·卷二》:“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虽风入于少阳之胆,似乎解郁宜解其胆,然而胆与肝为表里,治胆者必须治肝。况郁气先伤肝而后伤胆,肝舒而胆亦舒也。方用散偏汤”。原方川芎用一钱,今因患者头痛剧烈,用至30g,二诊加至50g。川芎辛温无毒,走窜力强,入肝、胆二经,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之功效。《主治秘要》曰:“川芎其用有四,少阳引经一也,诸头痛二也,助清阳三也,湿气在头四也”;《医学启源》又云:“补血,治血虚头痛”。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普遍认为与脑血管收缩有关[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嗪有明显的抑制血管收缩的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皮质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可以通过调节凋亡基因和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发挥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3]。其中阿魏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和抑制血栓形成[4]。白芍酸苦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作用,《本经》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川芎、白芍为一常用活血化瘀药对,来源于四物汤,首见于《本草求真》:“血之盛者,必损辛之以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损酸之以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两者配伍,散敛相合,使得疏肝开郁而不损伤肝阴。现代生物学亦对此做出佐证,川芎的有效物质阿魏酸和白芍的有效物质芍药苷,在其单独的水煎液里含量均小于合煎液,表明二者配伍有一定的合理性[5]。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热解毒、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之功效,《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仅用此二味治疗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达到酸甘化阴,柔筋止痛之效。故芍药、甘草随川芎加减,既防辛燥太过伤及阴血,又能充养血脉,使头风得治。然川芎毕竟辛香温燥,临床大剂量使用时,需注意中病即止,随病情轻重灵活加减。是方同时选用祛风解表之白芷、葛根、柴胡,定风止痉之天麻,祛风息风,引药归于肝经;急则治其标,故加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再入白芥子、郁李仁导气下行,使肝气得舒。全方共达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搜风止痛之功,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剂。
参考文献
[1]张雄文.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20(28):15-16.
[2]金浩泽.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及其进展[J].日本医学介绍,2000,21(12):547-548.
[3]舒冰,周重建,马迎辉.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9):1403-1404.
[4]夏丽.川芎-白芍药对物质基础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13.
[5]郑春松,叶蕻芝,刘献祥.HPLC法研究川芎-白芍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6):39-43.
(收稿日期: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