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传佛教活佛官邸的建筑形制与美学特征——以甘肃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为例

2016-04-19黄跃昊杨林平

关键词:拉卜楞寺建筑

黄跃昊,杨林平

(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藏传佛教活佛官邸的建筑形制与美学特征
——以甘肃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为例

黄跃昊,杨林平

(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嘉木样寝宫是拉卜楞寺一组非常重要的古建筑群,也是藏传佛教次层区域汉、藏建筑技术融合的典型实例。文章以夏河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规模、形制、构造做法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嘉木样寝宫古建筑群的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估。

[关键词]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建筑;

一、寺院沿革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侧,始建于公元1709年(藏历第十二个甲子的乙丑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嘉木样一世创建扎西奇寺。1711年7月13日大经堂落成,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扎西奇寺建“拉让”(即嘉木样寝宫)。自拉卜楞建寺起,在其附近颜克尔沟一带就聚居了依附于寺院的居民和农奴,随着寺院的发展,为寺院服务的一个小镇就在这一带逐渐形成,即拉卜楞镇,是为“拉卜楞”地名之始起。1716年一世嘉木样修建下续部学院。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嘉木样二世遵照六世班禅的法旨,仿照西藏扎什伦布寺时轮学院的规模和形式修建时轮学院。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嘉木样二世仿照西藏药王山寺医学院修建医学院。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嘉木样二世遵照六世班禅的法旨,按照西藏扎什伦布寺大金殿样式建造弥勒佛殿(寿喜寺)。此后,拉卜楞寺逐渐发展成为甘、青地区规模宏大,显、密兼备,拥有众多属民和属寺的大寺院。

现在的拉卜楞寺主要是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规模与形制

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位于寺院西北隅,系一组规模很大的府邸建筑群,总体方位是坐西北朝东南。寝宫是由若干组院落组成的宗教、居住建筑群,总平面呈刀形,占地面积1.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院,上院称德容宫,历辈嘉木样大师就居住在德容宫中,中院为图丹颇章(包括释迦摩尼佛殿和图丹颇章两座建筑),下院为德容秀,主要是马厩、僧舍及小型佛堂,已毁(见图1、2)。

图1嘉木样寝宫总平面图图2嘉木样寝宫复原图(解放初)

现存建筑主要包括图丹颇章、释迦摩尼佛殿和德容宫三部分。

(一)图丹颇章

图丹颇章位于嘉木样寝宫东路中部,是嘉木样大师自用佛堂及历代嘉木样大师行坐床大典的地方。该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北侧由一进僧舍小院与释迦摩尼佛殿相连,东邻寿禧寺,西邻喜金刚学院,南面德容秀已毁,目前是一个开敞的两阶院落,图丹颇章底层地面原本几乎与前院第二层楼面(已毁)齐平。图丹颇章占地面积1 8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 930平方米(见图3)。

图丹颇章为纯藏式建筑,平面为规整的矩形,单体建筑通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密檐平屋顶。建筑总高三层,二层地坪与释迦摩尼佛殿前院室外地坪齐平。

第一层西侧是佛堂,室内北侧有佛龛,西侧整面墙壁放置经卷。一层东侧现为库房,中厅有楼梯通二层。第二层与北侧僧舍小院室外地坪齐,中部小厅有一扇门与小院相通。由图丹颇章第一层中厅楼梯可达第二层中部的小厅,厅内墙壁为汉族、蒙古族题材的壁画。二层西南侧是佛堂,东侧是通高两层的“静修禅林”,曾是举行嘉木样灵童坐床庆典之处,也曾是嘉木样大师接待贵宾之处。“静修禅林”内部装饰极为华丽,屋顶、廊柱、墙壁全部用绸缎包裹,在大厅正东侧有嘉木样大师的宝座。二层其余房间为仓库。图丹颇章建筑内部无通第三层的楼梯,需由北侧二层僧舍小院内的楼梯到僧舍的二层再进入图丹颇章的三层。三层中间是天井,周围有回廊,回廊墙壁壁画题材有“西游记”等汉族神话内容,保存基本完好。三层东侧是第二层通高两层“静修禅林”的上部。西南侧为佛堂,其余为仓库。

图3 图丹颇章南立面

(二)释迦摩尼佛殿(小金瓦寺)

释迦摩尼佛殿位于嘉木样寝宫东北隅,是嘉木样大师自用佛堂。释迦摩尼佛殿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筑规模很大,系仿照西藏大昭寺形式修建,因殿内主供释迦摩尼佛而得名。光绪三十一年(1907年),在该殿顶加建了歇山鎏金筒瓦小殿,因该殿筒瓦顶较东侧弥勒佛殿(又名大金瓦寺)小一些,故又称“小金瓦寺”(见图4)。

图4 释迦摩尼佛殿南立面

释迦摩尼佛殿依山而建,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8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 800平方米,大致分为南侧小金瓦殿及其裙房和后侧护法殿两部分,内部空间有两层错落,前后地坪高差足有6米多。建筑与院落随地形而灵活多变,院落空间形态多样。释迦摩尼佛殿东侧对外直接开院门通往讲经台,是该殿主入口。佛殿南侧与图丹颇章毗邻,两者之间由“凹”形二层藏式僧舍小院连接。

释迦摩尼佛殿通面阔九间,总高四层。后期加建的歇山鎏金筒瓦小殿位于第三层,是在第二层的密檐平顶上沿左、右、后三面扩建的,呈“凹”字形平面。“凹”字的左右部分为平顶,中部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形式。殿内释迦摩尼佛像两侧有两根铜质龙柱。在此殿的周围廊内设铜质转经筒95个。在金瓦殿之后,接近山崖还建有一殿,为单檐歇山灰瓦屋顶,是拉章的护法殿(藏语“久康”)。

释迦摩尼佛殿历年经过不断扩建与变化,与当初建设时的面貌变化很大。一层呈“凸”字形,二层基本为方形平面,三层、四层又变为“凸”字形平面。一层北侧和东侧为库房,西侧现为佛堂,东侧室内有楼梯至二层。二层西侧为库房,其余现已废弃,其中东侧部分有废弃火炕。三层为佛殿的核心部分,中心供奉释迦摩尼主佛。佛殿为五开间,七架梁带前后廊。佛殿的北侧为护法殿,护法殿的一层已废弃,有木楼梯通至二层前檐廊,二层为护法殿的主殿,五开间五架梁带前檐廊,歇山灰筒瓦屋顶。

(三)德容宫

德容宫坐西北面东南。由西北侧院门进入,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院落,有仓库、厨房及少量僧舍。南面设有围墙,西北角有楼梯间可通往嘉木样家属居住的院落。

嘉木样家属居住的三合院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东北、西北、西南三面围合成“凹”形的二层楼。该建筑的院落为前述院落北侧的杂物库房的屋顶。建筑的上下层均前出廊一间,北面面阔六间,进深两间,西面和东面均面阔三间出前檐廊。建筑结构为抬梁式与密檐平顶相结合。

毗邻该建筑东侧的一组院落为嘉木样大师的会客厅。该组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后两座建筑形成院落。前面为二层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出前檐廊。一层前面有台基和垂带踏步,中间开门洞,是联系前院和会客厅的通道。后面主体建筑建于高0.6米的台基上,施垂带踏步,为藏式二层密檐平顶建筑。前檐墙和山墙为青砖墙,后檐墙为藏式片石墙,第二层为全木结构。第一层原为过厅,可通至东侧护法殿,现已封堵作为储藏室;第二层为嘉木样大师的会客厅和嘉木样大师的冬季住房。室内铺地毯,西墙设博古架,有纯金或镏金佛像。由于十世班禅大师曾在此居住过,也称为“班禅大师行宫”。

会客厅院落与东侧护法殿院落以一道青砖牌坊墙隔开,墙上开三个劵门,拱券上砖雕西番莲等植物样式。此门洞是依汉式牌坊而建,其外观竟与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有几分神似,由于文献资料所限,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会客厅东侧为护法殿,其正殿是嘉木样大师召集重要会议和讲经说法、摩顶受礼的重要场所。正殿坐西北向东南,二层木楼阁,面阔八间(22.65米),进深三间(9.55米),五檩前出廊双坡硬山顶。前廊柱下置硕大柱顶石,柱顶石上又施木雕莲瓣柱础;柱子均为通柱。前檐槛墙和山墙为清水砖墙,后檐为藏式片石砌筑外包砖墙。槛窗为两层,内层为支摘窗,外层为推拉窗。一层中部为过厅,二楼为嘉木样冬季住房,内设有小型会议室、会客室、卧室及厕所。室内有檀木雕制的屏风,屏风上嵌有十幅彩绣西湖十景图和堆绣人物画、唐玄奘取经彩绘图。另有檀木、花梨木和红木雕刻的座椅多对。

正殿的东南面、东北面均有二层藏式平顶廊房环绕,廊房的屋顶与图丹颇章北面的第一层屋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也相互连通。东北侧与释迦摩尼佛殿相连的二层藏式平顶房是最早的嘉木样寝宫,也是拉卜楞寺最早的建筑之一。东南面与之毗邻的另一座藏式二层平顶楼房是嘉木样大师的夏季住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檐廊。

德容宫各组建筑木窗多为双层,内层为木板平开窗,外层为木棂条推拉窗。僧舍房间中心置火炉供烧水做饭及冬季取暖,室内设炕。

三、建筑构造

(一)墙体砌筑方式

释迦摩尼佛殿和图丹颇章的主体外墙全部为片石和块石砌筑。石墙外壁有10%的收分,分层砌筑。砌筑墙体的石材有多种规格,块石是主要的砌筑材料,片石用来找平、塞紧石块之间及上下两层石块之间的缝隙,每层块石上下用片石垫平,左右石缝间填塞片石使之紧密,内壁不收分。嘉木样寝宫的石墙,早期石墙砌筑较凌乱粗犷,越是后期的建筑,墙体砌筑越规整。

释迦摩尼佛殿和图丹颇章的外墙顶部,有一圈边玛檐墙,而德容宫所有墙体均无边玛墙,这可体现德容宫的居住性质。嘉木样寝宫的边玛墙与拉卜楞寺其他佛殿建筑的做法基本一致。边玛墙用于女儿墙的外墙面,高度约为1m。

德容宫大部分外墙体为夯土墙体,墙体下部石子掺杂量较大。嘉木样家属居住院西侧山墙下碱为石墙,主体为黄泥夯筑的墙体,掺杂有少量石子。在离地7米左右以上,考虑到夯土墙体的稳定性,再改为土坯砌筑。德容宫各组建筑山墙和后檐墙为石墙或夯土墙,前檐墙主要是木质隔墙。一些附属用房和室内隔墙多用木槅扇墙体或编壁墙,随使用功能采用框架木柱支撑,木板分隔空间。

(二)梁架构造

嘉木样寝宫大部分建筑为典型的藏式建筑梁架构造做法,屋面为藏式密檐平顶。建筑以横向梁架连接为主,纵向主要以椽连接,很少有纵向梁架。建筑很少采用榫卯,梁架之间多直接搭接。建筑内外结构做法逻辑清晰,外墙起围护作用,内部为框架结构。

建筑楼地面多为架空木地板,局部为夯实的黄土地面。由于拉卜楞寺冬季寒冷,架空铺设的木地板起到了很好的隔潮与保暖的效果。早期楼、屋面最下端多用藏式栈棍,后期多采用汉式木望板。

德容宫护法殿正殿为青砖砌筑山墙,汉族式样的双坡硬山顶,建筑外观虽然较为正式,面阔却是八开间,表现出藏族建筑对汉族建筑吸收借鉴过程中较注重形似,并不怎么注重纯正汉族建筑所表达的仪礼象征。

释迦摩尼佛殿主殿为五开间,双槽柱网形式,七架梁带前后廊,屋顶为清式重檐歇山鎏金顶,其后部的护法殿比主殿的金顶要低,亦为五开间、五架梁带前廊的歇山灰筒瓦屋面。其余部分均为藏式密檐平顶屋面。

(三)柱式分析

嘉木样寝宫各组建筑很少使用通柱,各层梁架自成一体,常有上层柱脚落在下层梁上而没有落在下层柱头之上的情况。底层柱脚下置柱顶石,无地垄。

由于建造时间跨度较大,嘉木样寝宫内各组建筑柱式较丰富。图丹颇章柱式主要有两种。一层是圆柱,二、三层为抹角方柱。北侧二层僧舍小院均为圆柱。释迦摩尼佛殿一层主要为圆柱,二层南侧和东侧为两排方柱,三层前檐廊为方柱,但变为每面是琴面的方柱,下部放木地栿。护法殿一层前檐廊檐柱为十二角楞柱,二层前檐廊檐柱为八角柱,在柱头的斗上,用两层托木,之上置梁,梁上放两块稍宽于梁的木板,板上垂直于梁的方向施两重短椽,之上再置椽。在柱头、托木和板的侧面雕刻花饰、莲瓣、经叠等,并施以华丽的彩绘。据考证,嘉木样寝宫柱式年代不能简单以柱截面形式进行辨别。19世纪以前,室内柱多为圆柱,但廊柱多为方柱,前檐廊柱为十二角柱。柱式做法越接近现代越趋简单,室内和廊柱以圆形为主,仅大殿前廊柱为抹八角柱或十二角柱。

(四)柱头托木

图丹颇章的柱头托木主要用于二层中厅、“静修禅林”和三层天井的檐柱三部分。三处的柱头托木形式基本一致,只是在彩绘上略有差异,以“静修禅林”内部的柱头托木最为华丽、复杂。

图5 图丹颇章“静修禅林”内柱头托木(19世纪初)

图6 释迦摩尼佛殿护法殿前檐柱托木(1714年)

图7 释迦摩尼佛殿二层回廊檐柱托木(19世纪初)

图8 释迦摩尼佛殿金殿前檐柱托木(1907年)

图丹颇章的柱头托木的基本形式为:均为双层,由于比例窄长,托木与托木之间间距较小,仅约300mm,下层托木较上层托木略低,两端各两道卷杀,下层托木与上层托木之间曲线自然衔接。上层托木由中间向外侧依次为完整的一组云头、两组半云头向内倾、一组短促双弧线向外倾,最外侧以斜线收尾。

图丹颇章的柱头托木与释迦摩尼佛殿二层檐柱托木基本形似,而与释迦摩尼佛殿北侧护法殿(1715年)檐柱柱头托木略有差异,图丹颇章的柱头上层托木外侧两组短促双弧线向外倾,后者则分解为两组独立的弯弧,外侧的弯弧上有三朵云状涡卷。由此可知,柱头托木发展到后期,上层托木外侧的两组弯弧随之简化为一组短促的双弧线(见图5~图8)。

四、文化价值

嘉木样寝宫是拉卜楞寺最早的活佛府邸。德容宫是历代嘉木样居住的寝宫,该组建筑是典型的汉、藏结合式建筑,部分建筑采用了当地临夏河州民居的布局形式。嘉木样寝宫大部分建筑木构架以藏式密檐平顶为主,德容宫护法殿正殿为汉式五架梁,楼面层等构造做法依然是藏式做法,为典型汉藏结合式。图丹颇章是嘉木样寝宫内唯一纯藏式建筑,从墙体构造到梁架形式等,均为藏式做法,但是内部油饰彩绘、壁画大部分为汉族题材,偶有蒙、藏等少数民族题材壁画。作为寺院内最高等级的活佛府邸,嘉木样寝宫是拉卜楞寺古建筑群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清、民国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汉藏民族结合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的重要实物资料。

释迦摩尼佛殿是寺内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该佛殿虽历经多次改建、加建,但原有建筑形制基本保存完好。该佛殿经历最大规模的改建是1907年由嘉木样四世主持的金顶扩建工程。据考证,此次扩建部分主要集中于原佛殿前的空院内,对18世纪初所建建筑破坏并不大。图丹颇章始建年代不可考,据其梁架、托木等构造形式分析,其建造年代应在19世纪初期,晚于释迦摩尼佛殿护法殿,早于释迦摩尼佛殿的金顶扩建工程。18世纪在甘南地区建造的藏传佛教佛殿实例较少,嘉木样寝宫是研究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甘南地区藏传佛教佛殿建筑的重要实例。

“颇章”的实例并不多,目前较著名的有布达拉宫、甘丹颇章等。通过对比,图丹颇章与拉萨哲蚌寺的“甘丹颇章”平面较接近。两者均为矩形平面,依山势而建,在建筑形式、单体建筑体量上均非常相似。释迦摩尼佛殿一层为典型的“凸”字形佛殿平面,由于早期屋顶多用栈棍,后期多用望板,且早期檐柱多用方柱,后期多用圆柱,再根据室内局部建筑遗构拆除痕迹,大致可以推断出20世纪初加建金顶之前的建筑平面(见图9)。释迦摩尼佛殿加建金顶之前的平面与大昭寺中心佛殿部分非常相似,均为方形内院式带前廊的建筑,这个时期北侧正殿体量还不够突出,仅略大于周边建筑。据上所述,尽管受文献资料所限,各建筑之间是否有渊源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依然能看出嘉木样寝宫在建造时受到拉萨地区建筑很大的影响。

图9 释迦摩尼佛殿加建金殿前复原图

释迦摩尼佛殿体现出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匠师借鉴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在建筑构造、砖雕、木雕、内外檐装修、彩画绘制等方面均有体现。寝宫建筑群布局有主有从,重点突出,墙体多为藏式片石墙体,局部使用青砖砌筑,并可看到河州地区普遍应用的精湛砖雕工艺。通过墙体的组砌方式的变化,形成丰富、优美的建筑院落空间。

嘉木样寝宫汇集了汉、藏等多个民族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嘉木样寝宫是甘肃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历世嘉木样活佛寝宫,是汉、藏等各民族建筑文化汇流聚集的结晶,是汉藏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实证材料。

五、美学特征

嘉木样寝宫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宗教和居住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董仲舒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指自然界,“人”即为人类,“合一”意为自然与人和谐相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天”“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人和自然密不可分。嘉木样寝宫作为活佛的住所,在建筑形式上选择了当地民居形式,建筑规模宏大,却被分割为若干小院,小院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通过柱廊、旁门相互联系,建筑与院落相互联系、穿插,错落有致,并不混乱。寝宫位于三层台地之上,背靠卧象山,从图丹颇章前院至释迦摩尼佛殿后檐地面高差约10米,建筑顺应地形,空间序列徐徐展开,形成气势恢宏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和谐美。

古人常常以借景而抒发情怀,例如“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再如“碧阑干外小中庭,雨初晴,晓莺声。飞絮落花,时节近清明。”(张泌《江城子》)。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以及人生态度。在建筑实物中,人们常常通过字画、匾额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从而赋予建筑空间“场所精神”,审美主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建筑中的字画、匾额即可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在嘉木样寝宫释迦摩尼佛殿内壁画全部是宗教题材,而供嘉木样大师起居生活的德容宫,雕梁画栋纷繁复杂,题材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性质,花鸟猛兽、经典历史故事等,如西游记、梅兰竹菊、仙鹤、猛虎等题材均有,表达了嘉木样大师的审美趣味,也体现了建筑的意境之美。

嘉木样寝宫由颇章、佛殿和居住部分组成,既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又是世俗文化影响的结果。释迦摩尼佛殿作为典型的宗教建筑,形制严格按照宗教礼制而建。德容宫作为嘉木样大师的起居部分,建筑尺度宜人,不再具备“受人礼仪”的主体性,院落内处处反映着世俗的人情。对美的追求是人性自然的表现,这种意识在德容宫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在主题鲜明、极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拉卜楞寺中,德容宫非常低调地存在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建筑工匠在强烈的宗教崇拜氛围之下世俗审美心理的物态化结果。德容宫与庄严肃穆的释迦摩尼佛殿、图丹颇章相呼应,融合了宗教崇拜与世俗审美的情感,佛殿部分引领人们灵魂飞度佛国净土,德容宫在某种意义上寄寓着人间世俗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洲塔.拉卜楞寺建寺始末[J].兰州学刊,1985,(5):94-95.

[2]阿旺罗丹.西藏藏式建筑总览[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145.

[3]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54.

(责任编辑杨士宏责任校对包宝泉)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6)02-0159-07

[作者简介]黄跃昊(1981—),男,四川巴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藏族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杨林平(1984—),又名班玛丹珠,男(藏族),甘肃卓尼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藏族地域建筑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藏族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3YJC760036);兰州交通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甘肃少数民族建筑研究”(项目编号:2013043)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拉卜楞寺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探析拉卜楞寺唐卡艺术的渊源及其绘制风格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拉卜楞寺院羌姆仪式的动态过程与认同功能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
拉卜楞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