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浅谈
2016-04-19张茜
张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8-02
诗词,是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诗词的丰富情感、深邃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成为人类丰富的精神营养。古诗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多年以来,在古诗文教学中,大多老师过分注重古诗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古诗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古诗的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在古诗教学的几点经验。
一、培养兴趣
古诗词和一般课文不同,特点在于它的韵律性以及由韵律带来的那种美感。初进校门的小学生一般很难体会到古诗词之美。这时,可以用诗配乐、诗配画的形式引导学生,优扬的古典音乐、唯美的水墨丹青,配上优雅的韵律文字,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相结合,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从而增强对诗词的兴趣。
二、加强朗读
初步培养起学生们的兴趣之后,个人认为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们加强朗读。教会学生每个字的读音之后,让学生们反复熟读,在这个环节中,不必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只需要让他们机械朗读,能够达到熟练背诵就可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在于提升他们对文字抑扬顿挫的感受,二是为接下来的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三、注重释义
释义,我认为是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释义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之路。因此,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这一环节。
在文言今译时,要牢记三要素: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则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我个人理解,这三者没有主次之分。
对于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前辈们已经有了很多经典的译文可为我们所用。但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就不能永远坐享他人之成果而放弃自我研修提升的机会。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原文和译文传授给学生之外,还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字面背后的含义。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情商和思维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更是大有裨益。
四、介绍背景
孩子们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切都是新鲜的,也保持着幼儿园的一些习惯。喜欢听故事便是他们的一个特色。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声情并茂的小故事,尤其是作者的创作背景,可以用娓娓道来的形式吸引孩子们。例如贾岛“推敲”的典故,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选择,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重视。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五、感悟诗情
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不同,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另外,古诗词多半意境深远,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小学生也是如此。有些时候,小学生的理解反而另辟蹊径,别有洞天。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之时,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大纲而否定他们,而是要给予鼓励支持,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多元理解诗意诗境,从而感悟诗情。
六、趣味训练
学习古诗词,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例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哪句诗来教导我们?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哪句诗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按要求写诗句。例如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或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颜色或数字的诗各一句等等。再者可以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问题让学生作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
七、课外拓展
古诗是诗人思想的精华和智慧的源泉,是动听的乐章、迷人的画卷。除了学好课本中的诗文之外,还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词或书籍让他们课外诵读。学生通过课外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语言,就会得到很多课外的积累。学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课外的诵读与积累,也会促进我们语文的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古诗的具体特点,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诗深入“对话”,让古诗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