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洞穴里栖居的意识流

2016-04-19◎一

创作评谭 2016年2期
关键词:意识流文学创作人性

◎一 石



文学洞穴里栖居的意识流

◎一石

文学创作中,作为确定概念存在的意识流技巧永远都有新颖的生命力,它呼应意识对应外界不可捉摸的变化,是将自然科学领域对生命认知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人文理念里精神的神秘性联系得最为紧密的艺术创作技巧之一。意识流被大量运用到表现现实的艺术创作中时,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工具。在雕刻丰富多彩的各种艺术、主义的工具箱里,任何一个对重现消失的时间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运用它。借用意识流开拓出来的空间,隐秘内在和客观现实对揭示人的欲望的复杂性和人的灵魂的神秘性,在和现实发生链接时,都会展现出三维动态的变化,展示出一种超越视觉的存在感。

现代心理学里,意识最原始的定义被看成是人对外在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可以被追溯的自觉回应。19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把意识流概念引入到他的哲学体系里,用来解释:由工业革命引导出的现代主义和往昔时代的理论相比为什么会更加复杂。

被独立定义的意识流概念,由隐性世纪进入到了它的显性世纪。

在19世纪之前的文学艺术领域,意识流一直都扮演着隐性的角色,它披着“心理动机”“内心独白”这样的大裘皮衣,栖居在艺术创作的局部当中,扮演着永远的配角。当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各自表达命运纷繁变化的轨迹时,绚烂故事中的核心,是道德、人性、良知、善恶,非意识在现实里投影出的图画,也非为唤醒意识影响到现实的那条默默流淌的河流。这条意识的河流在莽荒的原始森林,静静地肆意狂奔,从无懈怠地寻找着自身的定位。

19世纪,意识流能够被作为确定的概念定义,有着它出现的契机。它与工业社会的发展变化结合得如此紧密,它紧随现代工业对传统农耕时代的冲击、破坏和秩序重建。在社会秩序和人的观念重建的时代,个体对现实的身份撕裂,一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漂泊流离的身份迷失,思想和情感在破碎中痛苦地沉积。意识流最先在心理学而非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独立性的出口。

20世纪初期,世代传承的贵族化权力世袭的土壤逐渐瓦解,在封建君王向着资本新贵逐步臣服和妥协的过程当中,社会内部的深刻变化也在同步发生。在人的内心,怀旧的魅惑保留了现实主义面向时代的力量,拥抱生存的伤痛诞生了文学创作中突破人性困扰的意识主体。现代文学不断向内,靠近非理性,靠近瞬时性,靠近冰冷的物性,靠近意识在现实世界当中的外化,靠近意识流撕碎现实可能出现的种种新感觉。在表达自身在这个时代的存在感方面,意识流成了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识流在小说创造中迎来了它定义自身的辉煌阶段。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人生轨迹与文学的历史变迁融合得那么完美,他很好地向着传统小说世界告别,然后又自然而然地开启了现代小说新感觉之门,像文艺女神缪斯派给人间的使者。读七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一直以来都有种错觉,这部意识流丰碑的作品,是要把过去文学传统中絮絮叨叨独白式的意识碎片,从沉寂荒野的墓穴里召唤出来,并将这些碎片统一在时间的熔炉里。沉醉于这种想象,是因为在这样的想象中,我能感觉到关于时间舒缓纯粹的诗意正在转化为内心平缓流淌的现实表达的河流。

《追忆似水年华》里,那些人和事,并不是为了让人看到社会、历史、人心在不同端面上展现出生命的平原。不,读者能够听到最亮的钟声是来自时间这个元素与产生于人心的意识的元素之间,它们组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在人心的原野上开始自由奔腾。

意识与时间的结缘,从此成为意识流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成为意识流在文学创作中获得独立性的一个标志。

詹姆斯·乔伊斯则为意识流如何与日常生活结合加入了新的元素。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这部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时,尝试着让意识与时间融合,让意识与地域融合,让意识与历史融合,让意识与人融合。主人公布鲁姆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意识从文学创作里的从属地位获得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化身。每一年的6月16日这一天,世界上的文学爱好者,那些意识流的忠实拥趸,会去爱尔兰,在都柏林的街道上,去寻找一部小说和一座城市,去体会一个人和意识流的宫殿,是如何从虚拟想象的空间,活化到自己日常的脚步声和呼吸声里。在小说写作中,意识流从来没有像这一天一样,带着诸神预言的味道,带着沉重肉身和虚无灵魂的嘱托,带着日常生活里生成的历史和文明的祈祷。一篇小说里产生的“布鲁姆日”,通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爱好者们的节日,在现实生活中延续了下来。

在人性、道德之外,心灵的感受,完全自发的内在式独白,从来没有像20世纪的小说那样,充满了对传统小说在表达形式上的探索和颠覆。写作的人和读者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苛刻,人的内在的感受系统从视觉到心理,从家庭意识到社会意识,多了一种对生命复杂性在神秘感和多义性上的新探索。

20世纪中期之后,意识流在文学和电影里创作的独特声音渐渐消弱,这不是意识流的热潮退潮了、作用不在了,它正逐步转化成人的创造力和感受系统的一种习惯,人观察世界的方式多了一种内在视野的维度。内心独白中展现出来的,不再仅仅是单纯内心世界的需求。我们独白时,世界在倾听,天地、自然、历史、文明的嘴唇也以类似的方式在无声地独白。在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当中,爱和恨不再仅仅是故事展开的舞台,它们也是人性深处通向灵魂道路上的驿站。意识流浸透的世界,能够让人清晰地认识到:人的灵魂是互通的,而通向灵魂的道路则神秘多变。

我们不再把心理学上构成意识的元素——无意识、潜意识、直觉和记忆重现,看成是单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原因。现代人看待文学作品时,会有属于自己的现代眼光:从整体看到局部,从表面看到内在,从黑暗看到显耀,从故事性看到意识流。

有时候,在写作时,我会问自己:你是否在笔下的世界里呈现了这样一种现代性,是否获得了在写作中呈现一个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否懂得了存在于确定性里的神秘性和多义性所隐藏的意义,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意义究竟在哪里?

意识流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充满了认识论上的起伏。一直到现在,中国文学的核心理念里,表面上接收主观呈现世界的意识流,内在却依然拒斥着意识流对现实的呈现。几千年来“文以载道”的文学观,高度强调文学的道德观,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而意识流潜入社会的大潮,一方面试图揭示人性的矛盾性,人正是因为会陷入内在,才会让行为呈现出无法归纳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潜入时间内部时,意识流并不在乎破碎化地呈现一切,意识流本质上自觉地觉得,在破碎内部自动会生成稳定的秩序。

意识流在文学创作中进入中国,最初是通过以下两条路径:最早一条是来自日本,20世纪初到日本的留学生将部分西方经典意识流作品翻译到中国;另一条则直接来自西方。在中国古文向着口语化的现代文学转变的白话文运动当中,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独白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阶段,这种独特新颖的文学写作方式,给白话文运动注入了与当时世界小说最新的探索潮流相衔接的机会。废名的小说创作也有过类似的探索。而沈从文在《边城》的“翠翠”命运当中,以意识流的叙事,唤起了人物、自然、风俗和文明共同的和声。

但这些写作方法上的探索都只是局部的。20世纪中期之后,中国文学创作从人性的本源和生命神秘性的探索转向了对文学阶级属性的强调。意识流无视现实的道德需求,只伸张欲望和存在的内在轨迹,在强调阶级属性的主流文学里,被看成是脱离现实、脱离意识形态、脱离阶级属性,被归类到颓废派。反映现实的理论中,意识流被批判为对现实的逃避和道德的腐化。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西方,正是现代文学又一次理论和技巧探索的高潮期,而限于当时的现实,意识流与中国文学结合在一起,探索中国人真实存在状态的努力,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在那个黑铁时代,中国作家讴歌式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接触内心,一接触社会隐秘,立刻就会被意识形态的火焰烧得一干二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意识流才逐渐开始在中国文学中又一次觉醒。王蒙通过“集束手榴弹”六个短篇,试图把意识流的文学探索和中国人的现实困境里隐藏的精神活力释放出来。

文艺理论中,意识流方法的努力,正是人性在文学创作中唤醒一个文明灵魂本体性的觉醒。真实历史的回音,社会意识身份自觉的认可,生存困境里注入行动的思考力,对国家强盛与个人自我重塑之间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意识流在这些文学创作的空间,开始寻找它下种的土壤。

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它展开的维度内部,意识流的深度和广度就会越加明显。在那些优秀作品里,当一个人物独白时,这种独白的内层,通过语言,是要去唤起整个人性来回应这份呢喃的,这正是《追忆似水年华》里语言的标准特征。文学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一个人物,如果只是人物和他的命运,而忽略掉在这个人身上隐含的群像,这样的人物塑造必然是促狭的。这个隐含的群像的空气,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依然非常稀薄,在写作时,会更多地导向趣味、导向幽曲、导向血腥巨浪,而不是导向沉静的铺陈,导向大地上芃芃的生长。

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缺少隐藏在独立个体内部群像的空气,这种空气往往以碎片化存在于故事里,即使在最优秀的作品里,将语言和行为碎片聚合为完整人性的能力依然难得一见。

当代中国小说正面对着一个无法回避的责任,来回答文学需要解决的当代性问题:我们身处的时代,社会是什么样子,人是什么样子?回答这个问题不能是版画式的二维图谱,而应该是潜入人性、潜入社会内部,呈现时代灵魂真实的一面。

意识流的创作,在文学里首先是懂得灵魂的同一性和生命个体的自由。人的欲望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带着不受遏制的冲动,而每一个生命又如何在时代潮流里选择自身?

2015年末,王安忆试图通过长篇《匿名》来探索人心的意识流、时间的意识流、文明的意识流以及迷失在时代当中的个体的意识流,这些意识流的碎片和被抹掉存在感的生命,她命名为“匿名者”,这是一种独特的开始。

对意识流这个洞穴的探索,还需要更多深入进去的勇气。

[作者单位:首都图书馆]

猜你喜欢

意识流文学创作人性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梅卓文学创作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