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与规范
2016-04-19潘桂清
潘桂清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分析,提炼,反思,从创新的角度去探究和体验。以活动的形式打通了校园的围墙,使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了一体,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 创新能力 反思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2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课程如同一颗新星走进我们的视野,它既是其他学科的综合体,又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回归生活,并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1.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指导的前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往往来自于学生自身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中自带的各种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深入分析学生找不到可研究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给与针对性的指导。
1.1 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主要是缺乏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发现,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
1.2 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当学生为找不到可研究的问题而困惑时,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达到解惑和锁定意向课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可讲述一个案例或新闻、描述一个现象、或提供一个画面,并让学生在听或看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并回答。
2.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把握好“扶”与“帮”的关系
2.1 教师担任指导者的角色
在教师的指导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教师的引导与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首要的基本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2.2 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并非随意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收集信息,自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活动形式的开放性使教师更难以指导。在实施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扶与放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往前走;自己去创造;自己去探讨。
3.调查和访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容忽视
问卷调查和访谈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既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收集信息的能力。
3.1 掌握访谈技巧
访谈时,要做到语言礼貌,态度和蔼,使被调查者乐于接受并积极配合。穿戴应干净整洁,还应随时记录。不但要做好礼节性的自我介绍,还要简要介绍采访的目的,使对方了解访谈的意图,明白活动的重要性。
3.2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调查问卷设计知识讲座。访谈前,有必要引导学生认真讨论调查的目的,明确访谈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列出的提纲提出建议,加以完善。
4.指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自主发展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对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而反思则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我反思。
5.在实践活动中应不失良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研究的灵魂。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时代的飞速发展需要我们创新教育和对教育的不断创新,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应该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1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空间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进行探究和体验而形成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的教学状况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素质。
5.2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的能力源于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形成自己创新的能力一定无法离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
5.3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创新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教师不能简单得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其他思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新挑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现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把学生引入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并关注学生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记录,帮助,引导,使学生的活动切实指向实际问题,并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真正走向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