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叙事的新探索
2016-04-19郭艳
郭艳
沈洋非常有勇气地挑战了“新农村题材”创作,这是一部特别有生活的作品,是一种有根的写作,是一篇探讨新乡土叙事的长篇。
近十年来,昭通人文丰盛,作家云集,文风郁郁,形成非常惹人注目的昭通文学现象。这的确改变了昭通的文化风貌。与此同时,这种现象对于昭通作家,具体到沈洋而言,也必然意味着文学水准上新的挑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乡土叙事已经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但是在涉及到当下的城市和乡土经验重新叙事的时候,尤其如何叙述当下中国的乡村社会式微中的艰难蜕变等等,这都是非常难把握的。在这样的时代、文化和地域中进行新的乡土写作是有难度和风险的。
第一,这部长篇表现了新一代乡镇青年干部对于人生新的思考和认知。70后、80后乡镇干部大都有接受大学教育的背景,有着和前辈基层干部有全然不同的知识结构,由此他们对于现代社会认知和理解和前代大相径庭,他们心中的中国乡土也远远大于农村社会本身。对于这些人来说,城乡差别的含义已经不再是吃不吃商品粮的问题,而是有了不同文明对比的含义。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现代人的价值观已经内化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当下乡村现实才会有着更多超越传统的理解。
第二,这部长篇小说在乡土叙事中提供了“新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小说将人物放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将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情感和行为方式内化为主人公新的思维和情感表达,对于农村现实有着更理性的判断和把握。宗泽作为一个文学叙事对象,可能不会像女主人公那样有着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然而他无疑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宗泽是个性格较为懦弱的人,但是却难能可贵地表达出现代人最突出的一个品质——在处理自我和现实关系的时候,表达“我是我自己”,他不用父辈的恩怨去影响自己对当下现实的判断,同时用理性的观念去把握当下,他能够同情性地理解自己的祖辈,对自己的现实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知。
第三,在过去对于乡村的叙事当中,作家更加注重诠释宗族血亲和复杂的乡村伦理关系,尤其是人和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这个长篇则重点落在新一代村镇干部的具体工作和在工作中的成长。作者在这个方面写出了新意,这样才有着女主人公对宗泽的欣赏,这是一种对于理性务实改变乡村现实能力的一种欣赏。小说结合新农村发展,尤其在文雅琪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了某种精神力量的色彩。那么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年轻的70后、80后的乡镇领导来说,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小说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更着重于主人公个体的新的思路和想法,而对于乡土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芜杂和混沌摹写不够深入。
第四,在阅读这个乡土叙事长篇的时候,有这样几个想法。
中国当下乡村文化和价值伦理结构日渐坍塌,那么乡土创作如何持续?《万物生》在技术处理上有着扁平化和简单化的处理倾向,但是这个长篇的确提供了新的乡土叙事的路径,叙述了新农村经验和具有新质的农村干部。那么如何将故事的内涵进一步的提升?在新一代的乡村建设过程当中,作为现代人,作为国家的工作人员,如何在国家建设过程当中,树立起新的责任意识,那么这种责任意识是不是真的能够成就主人公这样的英雄式的人物?我相信在沈洋后面的创作当中,能够写出内涵更为丰富的主人公,而不仅仅是理想主义的主人公。这代人也会成长,他们会从懦弱中成长为更加有力量的人。
与此同时,作为现代个体的村官或镇官,如何敏锐地表达自身对城市和乡土的双向的体验?因为这代人是有城市经验的,也是具备现代人的感知能力的。那么怎么处理好自身村干部身份与城市生活经验成为小说精神内核非常重要的部分,显然,在这个维度上的叙述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
最后,小说主人公在面对自己的父辈和祖辈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作者面对历史的态度。如何面对乡土历史?具体到这个长篇,宗泽作为土生土长又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村官,他对祖辈的态度尽管清晰,但是从精神上来说却很游离。作为后苦难时代长大的一代人,如何面对我们的现实和历史,在这样的瞻前顾后中建构小说文本?期待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实现前后双向的突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于当下复杂的中国现实有着更为有力的言说和表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 吴明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