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血瘀发热论治手足心热

2016-04-19洪海都王蕴涵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医治疗血瘀

洪海都  王蕴涵

【摘 要】 手足心热是中医病证名,即手心、足心有发热或伴烦躁感。病因常归于阴虚内热、脾胃内伤、阳虚发热等,并可作为单症出现,治疗以滋阴养血,清热泻火等治则为主。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手足心热亦可由血瘀发热引起,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良效。文中从血瘀发热致病的角度出发,对其造成手足心热的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并以两验案佐证其正确性。

【关键词】 手足心热;血瘀;三物黄芩汤;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76-02

足心热是中医临证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手心、足心有发热感觉,伴或不伴有烦躁。目前临床上多认为阴虚内热、脾胃内伤、阴阳失和、湿热熏蒸等病因皆可致手足心热。张仲景用小建中汤治疗气血阴阳俱虚的手足烦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李东垣亦从脾胃内伤的角度出发,以升阳散火汤治疗“手心热,手背不热”之症[1]。本文独从血瘀发热的角度出发,论述其致手足心热的病机与清热活血散瘀之治法,并附两例三物黄芩汤治疗手足心热之验案以佐证。

1 血瘀发热手足心热的病机

凡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之中,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停留于体内,均可称为瘀血。妇人之经带胎产,无不以血为本,故此证型多见于女性,若因情绪郁结、或经期受寒而见血瘀宫室,以致气滞、血寒,使血行不畅而凝滞。《瘟疫论》曰:“百病发热,皆由壅遏”,血瘀内阻,日久失治,即郁而化热。人体五脏六腑与手足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脏腑经络的病变均可在手足有所反映。《素问·阳明脉解篇》:“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又因血瘀致热,热属阳邪,此乃两阳相得,阳气独盛,故可见手足烦热。唐宗海在其所著《血证论》亦云:“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烧”,“以上所论,皆属血家发热之实证也”,进一步佐证肝郁血瘀,郁而发热之病机。《医津一筏》有云:“手足心热及夜热,有虚有实,不得独定阴虚”。本文所讲血瘀发热为瘀血阻络,郁久化热,实热致病,治疗上当以清热活血为主,辅以滋阴以防久病成虚或苦寒伤阴,应当与阴虚内热之滋阴加以区分。

2 三物黄芩汤治疗血瘀发热手足心热的方剂解析

手足心热的病机为血瘀化热,其治疗应以清泻实热,化瘀散结为主。《续名医类案》有一则“张子和治常仲明之妻,每遇冬寒,两手热痛。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当夏时散越而不痛,及乎秋冬收敛则痛。以三花神丸大下之,热遂去。”提示临床遇实热证型所致之手足心热,当下之则病去。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云:“《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黄芩一两(《千金》作“二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本方由三味药组成,清热解毒,养血滋阴,吕奎[2]用三物黄芩汤治疗以手足心热为主要表现的邪热内伏、阴虚血燥之烦热症34例,痊愈26例,好转8例,有效率100%,临床疗效颇佳。

本方先用苦寒之黄芩,取其清热解毒、泻火燥湿之功,《药性论》曰“能治热毒,骨蒸……去关节烦闷,解热渴”。现代研究表明,黄芩提取物具有解热作用,而黄芩苷是解热作用的主要药效物质[3];对其活性成分进行抗焦虑活性评价,发现黄芩也具有明显的抗焦虑效果[4]。此方与《肘后方》中苦参汤药味组成相同,但黄芩在苦参汤中比例较高,是以用治“五六日以上热不除者”。《神农本草经》论黄芩则首言“主诸热”,其清实热、湿热、血热,一药三用,故能直中病所。

辅以另一苦寒药苦参,《本草正义》曰:“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苦参既可清热祛湿,又兼活血化瘀之功,助黄芩通泄实热。使血行通畅,经络通达,邪热不得煎熬血液,则瘀除新生。在苦参碱注射液的研究中,发现苦参提取物苦参碱对治疗瘀胆型肝炎有很好的疗效,具有清热利湿、凉血化瘀的作用[5]。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参同样具有显著的中枢镇静作用[6]。与黄芩并行,对手足心热引起的烦躁不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干地黄具有凉血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既助黄芩、苦参清热泻火,又具“除寒热积聚”而疗“瘕积聚痃癖”的作用。古方治疗痰阻气滞血淤之症,多用干地黄以消散瘀滞,并常与当归、川芎等化瘀之品合用[7]。此外,血瘀发热属于内伤范畴,与阴血亏虚又可互为因果,日久成虚或苦寒伤阴,皆可致伴随阴虚内热,虚实夹杂。津液不足,血液相对粘滞,运行不畅,能产生瘀血,瘀血形成后,血流缓慢,全身各脏腑组织因得不到充沛的血液和津液的濡养,久而久之亦可形成阴虚之证[8]。中医一贯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故用地黄凉血养阴,以防上二味大苦大寒,进一步损伤阴血,造成阴虚内热。

是方清热而不伤阴,去邪热则津液复,三药共奏清热逐瘀,滋阴凉血之功,临证多根据病症配伍赤芍、田七、当归等清热活血之药,血行通畅,实热得泻,则手足烦热自愈。

3 临床验案举隅

病例1: 患者李某,女,34岁。2015年8月22日于普宁市培元堂诊所就诊。主诉:手足心发热5年。患者诉5年前经剖腹产生下一子后,开始出现手足心发热,或伴两颧发热。春秋冬常感发热、发烫,夏季则伴手足心汗出。冬季常不觉寒冷,夜间入睡只需盖一层薄被子,双手、双足常发热,必须露于被外。西医以口服激素、涂擦干燥剂等治疗,症状皆无法缓解,故求治于中医。刻诊:面色灰白,两颧微微发红,常感疲倦乏力,脉细略涩,舌质淡边红,苔薄有瘀斑。饮食正常,睡眠一般,二便调。生理期时伴有痛经。无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病史。辨证为瘀血阻络证,治以凉血散瘀。方用三物黄芩汤合四物汤加减:黄芩30g,苦参15g,生地30g,熟地1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9g,地骨皮30g,白薇10g,紫草15g。6剂,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服。5月19日二诊,告知发热已减轻,上方加龙骨、牡蛎各15g,续服10剂,6月随访,得知其诸症消失,手足心热及失眠痊愈。

按:产后多瘀,患者剖腹产后,胞宫受损,离经之血停留致瘀,郁而发热,虚实夹杂。治疗以三物黄芩汤加味,清热逐瘀,滋阴凉血,佐以补血之熟地、当归,活血之赤芍、川芎,清热之地骨皮、白薇、紫草,攻补兼施,达清手足热之效,又能顾护阴分。

病例2: 患者陈某,女性,41岁。2015年8月8日于普宁市培元堂诊所就诊。主诉:手足心发热、瘙痒、起皮疹2年。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手足心发热,伴有瘙痒、皮疹,夏季多汗出不止,冬季则常皮肤皲裂。常年口服知柏地黄丸,疗效不佳。西医诊断为“出汗不良性湿疹”,经涂抹激素等无效,建议进行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患者不允,求治中医。刻诊:双手足发热,伴见烘热汗出,可见些许蜕皮、湿疹,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食少,小便正常,大便一日1~2次,偶有便溏,睡眠一般,夜间易出汗。脉沉弱,微涩,舌质紫暗,边有齿印,偏红,苔薄黄有瘀斑,口唇爪甲色暗,经行有刺痛感,血色暗,可见紫黑色血块。既往无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病史。辨证为脾胃亏虚,血瘀发热,治以健脾益气,凉血散瘀。方用三物黄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黄芩30g,苦参15g,生地30g,白术15g,茯苓15g,党参15g,田七12g,丹参12g,甘草10g。10剂,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服。7月20日二诊,诉诸症明显减轻,原方减丹参、田七至5g,续服10剂,随访痊愈。

按:“气为血之帅”,本病例乃气虚停滞,无法推动血行,血郁遏不通而发热。故见卫表亏虚,少气萎黄,舌紫暗、瘀斑等一派气虚血瘀之象。基础方以三物黄芩汤合四君子汤,逐瘀、益气并行,再以田七、丹参加强活血之力,药证相合,故热退病除。

综上所述,瘀血既可以是胞脉受损或气滞不行等原因所致的病理产物,又可为引起如发热等诸多病变的致病因素。临床上辨证论治不应忽视这一病理产物,拘泥于局部,只治远端病因或近处症状,以防愈补愈血瘀,愈凉愈凝滞。当从血瘀发热的角度整体考虑、辨证论治手足心热,方能清热而不伤阴,养血而不滋腻,手足心热之症便自除。

参考文献

[1]廖文明.浅论手足心热从脾胃辨治[J].内蒙古中医药,2008:65.

[2]吕奎.三物黄芩汤治疗烦热症3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15(4):33.

[3]尹华熙,白筱璐,邓文龙.黄芩的解热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6):51-53.

[4]王红燕.黄芩抗焦虑活性成分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2.

[5]郑尧兴,俞如期.苦参碱注射液合中药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4):27.

[6]詹爱萍.半夏与苦参合用的镇静催眠作用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29(6):81-82.

[7]张一昕,李渡华,许占民,等.干地黄“消瘀活血”的古方运用探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04):23-24.

[8]刘健,孙桐.试论阴虚血瘀及滋阴活血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6):331-332.

(收稿日期:2016.01.10)

猜你喜欢

中医治疗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血瘀体质知多少
“攻”“补”“通”法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临床疗效研究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镇脑宁神胶囊治疗血瘀质型偏头痛80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