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肾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6-04-18李达林李君贵陈国福
李达林 李君贵 陈国福
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肾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李达林 李君贵 陈国福
【摘要】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肾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在四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肾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并选取同期肾癌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开放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5年8月,观察组1例术后12个月死于肝转移,对照组3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肺转移、骨转移。其余患者经B型超声、X线、CT等检查,未出现远处转移等征象,恢复良好。结论 对肾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手术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
【关键词】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肾癌;临床疗效
四平市中心医院,吉林四平 136000
肾癌是肾实质肿瘤的常见类型,以腰部肿块、疼痛及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1]。近年来,肾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肾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手术是治疗肾癌的主要方法,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美观、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和深入,经后腹腔途径切除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研究就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肾癌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在四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肾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均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及细胞学检查等确诊为肾癌[2];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0~70岁,平均(59±7)岁;左侧21例,右侧19例;肿瘤大小为1.2~7.8 cm。选取同期肾癌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0~72岁,平均(59±6)岁;左侧20例,右侧20例;肿瘤大小1.2~8.0 cm;临床表现:腹部包块、疼痛及血尿;经CT检查显示对侧肾功能良好,未出现淋巴结、肾上腺等远处转移,未形成深静脉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开放肾切除术治疗。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于第11肋间或第12肋下做一切口,于腰肌及肾周筋膜间准确游离肾脏,结扎并分离,切除输尿管和肾蒂,完整切除整个肾脏,并完整切除肾门淋巴结、肾周脂肪。
观察组患者采取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升高腰桥,留置导尿管。建立腹膜后腔,留置套管。于腋后线第12肋缘下做一2.0 cm纵切口,钝性分离肌层和腰背筋膜,分离腹膜后腔,于腹侧推开腹膜。在腹膜后腔放置自制扩张球囊,充500~8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扩张3~5 min,抽出液体。于腋中线髂棘上放置10 mm套管,在腋前线肋缘下放置5 mm套管,在腋后线第12肋缘下留置12 mm套管,缝合伤口,以免漏气。进入腹膜后腔,明确肾周筋膜、膈肌、腰大肌、前后腹膜折返线等解剖结构,暴露侧椎筋膜,暴露肾前筋膜,在肾前筋膜外与腹膜间深面分离暴露肾旁前间隙,钝性分离肾后筋膜与腰肌筋膜,明确肾动脉搏动,切开肾动脉鞘,游离肾动脉,夹断后离断。深面游离暴露深静脉及属支,夹断后离断。若存在其他异位肾动脉,小心游离肾动脉周围组织,逐一找到并夹断离断。继续扩大游离肾脏,在近髂血管水平处夹输尿管并离断,根据患者术中情况决定是否切除肾上腺。切除的肾脏放置于自制标本袋内,延长腋后线肋缘下切口,取出标本,放置腹膜后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常规使用3~5 d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根据情况,1~3 d拔除腹膜后引流管。出院后定期复查,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腹部B型超声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并观察患者预后。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实施,观察组无一例患者中转开腹,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肠道恢复(h)住院时间(d)对照组 40 136±30 276±56 55±8 13±3观察组 40 110±29# 99±29# 29±8# 7±2#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2例发生皮下气肿,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对照组术后3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4例切口感染,经相应处理后均相继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5年8月,观察组1例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于肝转移;对照组3例患者术后10个月死于肺转移、骨转移。其余患者经B型超声、X线、CT等辅助检查,未出现远处转移等征象,恢复良好。
3 讨论
肾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恶性肿瘤[3],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既往治疗肾癌的常用方法,已经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相比,开放性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恢复较慢。
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分为经腹腔和腹膜后两种入路,经腹腔入路解剖标志清晰,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气腹压力较小、二氧化碳潴留少,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腹腔脏器和肠道,增加了术后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经腹膜后入路可直接抵达腹膜后器官,不会对腹腔脏器及肠道产生干扰,对有腹腔脏器手术的患者[4]也不会产生影响。在特定情况下,两种入路术式各具优势。在治疗肾癌方面,采取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可直接快速到达肾门,较腹腔入路更能有效处理肾蒂,避免污染腹腔,防止肿瘤细胞在腹腔种植[5],效果显著。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对肾癌患者采取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减轻患者的术中损伤,促进患者术后较快恢复。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对肾癌患者采取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
在采取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时,其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肾动脉和肾静脉,并快速处理。在后腹壁侧由浅入深地逐步处理时,经过3个肌肉标志、3个筋膜标志,3个肌肉标志包括腰方肌、腰大肌和膈肌的腰部,3个筋膜标志包括膈肌外侧弓状韧带、膈肌内侧弓状韧带和膈肌脚[6]。明确患者3个肌肉标志和3个筋膜标志,有利于找出肾动脉和肾静脉。在明确肾动脉和肾静脉后,可简化手术操作,规范后腹腔镜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8月,观察组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因肝转移而死亡,对照组3例患者术后10个月因肺转移、骨转移而死亡,其余患者未出现远处转移等征象,恢复良好。
综上所述,肾癌患者采取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手术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黄兴,王蕾,石洪波,等.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附96例报告)[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073-2075.
[2] 孙妍,蔡胜艳,任春慧.肾癌64排CT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6):210-211.
[3] 冯建伟,祖强,孙圣坤,等.单孔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与标准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4, 3(2):73-76.
[4] 李王磊,郑昕,孙洵.后腹腔镜根治性与开放性肾切除术治疗局限肾癌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675-675.
[5] 龚小新.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45-246.
[6] 黄俊祥.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对T2期肾癌临床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3):305-306.
【中图分类号】R737.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