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髁关节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比较
2016-04-18李宏
李宏
单髁关节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比较
李宏
作者单位:118000 辽宁 丹东,丹东市中心医院骨科
目的 比较单髁关节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0—2012年丹东市中心医院院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采用单髁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假体在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膝关节自由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HSS评分、WOMAC指数和Fell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体在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翻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术损伤较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当,但是术后假体在位情况不及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选择。
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
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又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等,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骨关节炎主要累积关节软骨或者整个关节,病变范围包括软骨下骨、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膝关节由于承重较大,是骨关节炎的好发部位。目前,骨外科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单髁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两种。然而,关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尚有争议[1]。因此,本研究收集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比较上述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2年我院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0例,诊断符合《外科学》相关标准[2],除了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外,具有明确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48~73岁,平均(59.4±9.9岁);病程7~11年,平均(9.4±1.9)年;单膝关节炎93例、双膝关节炎27例。入组标准:病变性质为骨性关节炎,排除关节结核、肿瘤、外伤等;入组患者心肺功能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止凝血功能正常;有明确的手术意愿;能积极配合研究及随访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单髁关节置换。取膝前内侧切口,沿切口切开诸层组织显露关节腔,以咬骨钳去除内侧胫股间隙边缘增生的骨组织。采用股骨髓内定位,经截骨导向器行股骨远端截骨,依据测得的股骨假体型号对应的截骨模块,行股骨后髁及斜面截骨。胫骨采用髓外定位,胫骨截骨目标是截骨后间隙能恰当置入胫骨全聚乙烯垫片厚度或胫骨平台假体加衬垫厚度。试模测量屈伸间隙平衡后置入假体[3]。
1.2.2 对照组 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取膝前正中纵切口,将关节面邻近滑膜、髌下脂肪垫、前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切除后,髓外定位,垂直于胫骨纵轴行胫骨平台切骨。在股骨髁间沟上的后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前方钻孔,插入股骨髓内导向杆,安装切骨导板。测试假体大小,安装间隙试模确定内外侧间隙和伸膝、屈膝间隙相等,并检查下肢力线良好后,胫骨翼状开槽。安装股骨和胫骨试件,脉冲冲洗截骨面和髓腔,调和骨水泥并安装相应大小股骨、胫骨假体及衬垫[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假体在位情况。①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膝关节自由活动时间。其中膝关节自由活动定义为膝关节能完全伸直并主动屈曲达90°。②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时间点选择在术前、术后1年,评估方法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法、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Feller髌骨评分法[5]。③假体在位情况:观察时间点选在在术后3年,并比较接受假体翻修患者的假体失败时间。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膝关节自由活动时间分别为(140.7±21.4)mL、(13.2±2.4)g/L、(3.4±0.4)d,明显对于对照组的(245.6±33.9)mL、(16.7±3.1)g/L、(4.9±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4、4.09、3.14,P<0.05)。
2.2 膝关节功能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HSS评分、WOMAC指数和Fell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假体在位情况 随访3年,观察组假体在位52例、翻修8例,在位率86.7%,翻修时间(1.84±0.2)年;对照组在位58例、翻修2例,在位率为96.7%,翻修时间为(1.94±0.3)年,两组假体在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P<0.05);而翻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6,P>0.05)。
3 讨论
骨性关节炎是困扰老年人日常生活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重度患者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和单髁置换是治疗严重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方法。但是,该类手术价格昂贵,术后可能发生感染、假体失败、不明原因疼痛、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此外,关节假体使用寿命有限,部分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需要二次翻修手术[6]。而且,目前关于二者之间的优劣判断仍存在一定争议。
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120例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旨在从手术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假体在位情况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手术方面接受单髁置换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膝关节自由活动时间均小于全膝关节置换。这说明单髁置换的方法可以减少对患者机体带来的损伤。其次,通过1年随访发现,两组治疗后HSS评分、WOMAC指数和Fell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但是组间无明显差异。这说明两种手术方法对于膝关节的治疗效果是相当的。最后,我们在3年随访是发现,单髁置换之后假体在位情况不如全膝关节置换。以上与彭颂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和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相当,临床医生应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表2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分)
[1] 王一鸣,王琦,张先龙.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适应证及远期疗效综述[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6,1(3):341-346.
[2]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83-787.
[3] 徐建平,徐卫东,林国兵,等.双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小切口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2):157-160.
[4] 梁宁.单髁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5年假体在位率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3):8544-8548.
[5] 康凯,高石军,郑晓佐.单髁置换术治疗中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6):638-644.
[6] 陈伟,陈百成,王飞,等.应用不同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600-602.
[7] 彭颂,胥伯勇,曹力.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患者膝关节评分的比较: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8):7724-7730.
R68
A
1672-7185(2016)12-0059-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12.025
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