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词三部曲:读、想、品

2016-04-18周乐

教育界·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藕花如梦令首词

周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词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李清照在词里追忆了她年轻时一次郊游的经历,那是一份欢快而甜蜜的回忆。

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学生读了不少古诗词,对于“词”这一文学形式不再陌生。因此,学习这首《如梦令》,学生理应在读懂“这一首”的同时,对“词”有更深刻的了解,掌握一些读词的基本方法。

朗读,理解“词”的意思

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存在,到了今天,已不再注重演唱。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读者理解词意,一步步走进词的必然途径。

师:五年级时,我们读过一首词——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它和我们今天要读的《如梦令》,在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有词牌名,有题目,而《如梦令》只有词牌名。

师:也就是说,一首词可以没有——(生:题目)必须要有——(生:词牌名)。为什么?

生:词牌名很重要,它决定一首词的格式,还有过去演唱时的调子。

生: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清平乐村居》分上下阕,但是《如梦令》只有一段。

师:对了,《如梦令》是一首小令。“小令”是短小的词。这首短小的词,很好理解。请你反复读上几遍,一边读一边想象每句话大概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词意。)

师:大概能读懂吧!(学生表示能读懂大概意思)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问题,帮助你理解。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李清照在做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她在喝酒。

生:我看到她划船回去,把船划到了藕花丛中。

生:我看到她们把一滩鸥鹭惊吓得飞起来了。

师:这些同学看到的,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请一学生完整地说一遍。)这就是《如梦令》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它主要写了什么?再读的时候,就会更有感触。请你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各自的体会。)

师:读着这首词,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很愉快!

生:快乐。

生:自在。

生:流连忘返。

生:轻松。

师:让我们用朗读把这些感觉读出来!我读每一句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四个字,好吗?(师生以2/4停顿的节奏进行朗读)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我们停顿的节奏比较轻快,适合表现这种快乐、自在的感觉。自己再读着感觉一下!

(学生用2/4的节奏朗读,体会。)

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读《如梦令》这首词前,调动学生的已知,请他们在《清平乐村居》与《如梦令》的对比中,加深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了解。这就使学生能在已知的基础之上,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教学古诗词,最忌逐字注解,生硬记忆。那样的教学将失去了诗词本该具有的韵味。读词,更重要的是在反复诵读中,去感觉,去体会。《如梦令》并不难理解,词中所记郊游一事,呼之欲出。学生读上几遍,脑中或深或浅地留有一些大概的印象,这正是解读这首词的基础。“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词中先读出一件事,这符合学生读词的规律,也是每个人读这首词必然要经过的第一个层次。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学生再读它就更易读出各自的体会。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的特殊节奏”。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其实,节奏是有讲究的。我们在这首《如梦令》中感受到的愉悦、轻快,唯有用同样轻快的节奏来表现。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读“常记/溪亭日暮”,就有了这种味道。朗读需要指导,以怎样的节奏来朗读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

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词以境界为最上。”传诵千古的佳作,往往都是意境极佳的作品。读词,就要读出词的意境。而要读出一首词的意境,只靠理解注释是远远不够的。借助想象,让词中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是走进一首词的好方法。

师:读这首词,当你读到哪些词句的时候,眼前会不由地浮现出一些画面?

生:我读到“常记溪亭日暮”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落日的画面。

生:“兴尽晚回舟”让我仿佛看到了她回去的画面。

生:“藕花深处”是一幅优美的画面。

生:“一滩鸥鹭”也是一幅画面。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这首词里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些画面中,哪一幅最吸引你?

生:“藕花深处”最吸引我。(师:它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朵朵美丽的荷花。

师:看得再仔细点,那是怎样的荷花?(生:粉红粉红的)对了,这样的荷花更吸引人。除了颜色,肯定有同学还会看到它的形状、数量,还会看到美丽的荷叶。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内容。荷花,还不由地让你想到了哪句诗?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真好!想象还可以联系读过的诗文来想呢!

生:最吸引我的是“溪亭日暮”。(师:这四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我仿佛能看到太阳落山时,天空美丽的云彩,还有波光粼粼的水面。

师:词里没有写到云啊,你在哪里见过?(生:我去太湖边玩的时候见过。)你真会想象,懂得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来想。同学们,下面就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把最吸引你的那幅画面,用你的笔描绘出来。

(学生写话。)

师:谁来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美景?

(组织交流,请学生朗读自己描写的文字)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想象中,我们把这首词读活了,词里有如此美丽的景(板书:景),更有李清照那一喜、又喜、再喜的情(板书:情),此情此景交融在一起,就形成了这首词的“意境”。(板书:意境)读词就要读出它的意境。

想象,是走进一首词的最佳路径。而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去,则是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教师首先请学生在词中感受画面,继而提炼出最具画面感的三组短句。这三幅画面中有什么呢?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想象。想象不是囿于字面的理解,也不是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要联系生活所见,联系阅读所得来展开想象。这样的想象既扎实,又灵动。

学生联系生活与阅读,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写下来,其实正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的再创作,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在想象中,学生将这首《如梦令》读活了,一首词变成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而这番美妙的情景交融,正是《如梦令》所营造出的意境。读词,就是要读出它的意境。

品味,感悟“词”精妙

古人写诗填词,极讲究“炼字”,力图每个字都用得精当。正如贾岛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李清照填词同样用字精妙,值得细细品味。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的基础上,体会哪些字用得好,既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词意,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师:这首意境优美的词,李清照用极平常的三十三个字就写出来了。因为古人写诗填词,都讲究“炼字”,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就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请你品味品味这首词,你认为哪些字用得也很妙!

(学生自读品味,并圈出相关的字。)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体会?

生:“深”字用得很好,说明藕花很多。

师:挨挨挤挤的荷叶,铺满水面,那才有“深处”。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误”字用得也很好,说明李清照她们是不小心才进去的。

师:“藕花深处”的美丽是意外发现的。这次“误入”也就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沉醉”说明了李清照“误入”的原因,因为她们喝酒喝醉了,还是“大醉”。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错!

生:“一滩鸥鹭”的“滩”字用得好!说明水鸟很多。

师:还说明了水鸟正栖息在岸滩上。

生:“争渡,争渡”两个连用,写出了李清照她们忙着、慌着出去的样子。

……

师:李清照用这些精妙的字词,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我们一起把这些精妙的字词,精美的画面留在心中。

(学生齐背《如梦令》)

一首词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需要从整体上去感知,不宜作支离破碎的分析。因此,教学古诗词我们不倡导将诗词作科学研究式的解剖,分解成一个个字词来理解。但是,当学生通过朗读与想象基本理解词意,体会意境后,再作一些赏析,却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深化阅读体验,大有好处。

一首词,或者一篇文章,能够千古流传,并不一定在于它的辞藻多么华丽,而是将每个字都用得很妥帖,很传神。学生整体感知《如梦令》后,就抓住其中看似平凡的“沉”“误”“深”“争”“滩”等字,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融合进去。此时的解释,不是照搬参考资料上的注释,而是有自己内在体验的自然表达。

教学《如梦令》一词,能指导学生在读懂“这一个”的基础上,还学会“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的读词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去读《词两首》中的另一首——《渔歌子》,甚至将它运用到其他诗词的阅读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有效的教学一定不只是教知识,更是教方法。

猜你喜欢

藕花如梦令首词
Like a Dream如梦令
如梦令
西 湖
颜志语
如梦令,长相思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