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旅行成为思想的“接生婆”

2016-04-18黄正平

群众 2016年4期
关键词:接生婆法子记日记

黄正平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先生有一句名言:旅行是思想的接生婆。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对这句话是深以为然的,旅行途中是我思想、意念较为集中的时候,也是我抒发内心感慨比较多的时段。在旅行时,我总会挑留下记忆比较深刻的场景作番记录,之后稍加整理便成为游记。

过去我不太把这类游记类文章作为思想,而最多、充其量也只是当作随笔、散文。但现在当我细细琢磨自己在海外的游历时,感觉还真是思想的旅行。出趟国实属不易,所以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珍惜的法子很多,有的人带着相机,下车就拍;有的人把钱包准备得鼓鼓囊囊,见物便购。这些容易做到,我也不例外。拍照,我虽达不到摄影艺术家的水准,但布局、构图,人与物的情形,还能掌握,特别是我注意不把游客摄入镜头中,使画面多了份纯净、原始的生活态。回来后,请懂行的人评论评论,就又多了份美感和借鉴。购物也是,我不会完全按照领队的意思,而是循着自己的足迹,因此能淘到诸多当地的特产,甚至是手工艺品,而且花钱又不太多。

我还有一个法子,就是记日记、写随感。为了记日记,我会在观览途中不停地询问,专注地聆听,不断地思考,看到中文书刊还会用外币买上几本。我基本上每天都写,有时出行前就写。2005年3月那次去台湾,回来在香港转机,夜里我就在香港朋友提供的公寓里,就着行李箱写访台的总结性文字,生怕回来一忙就无暇顾及。在境外,我一般都是一天写一千字左右,或记日记,或写独立成文的随笔,有时还交叉着写。在德国那次学习时间长,有半个月,白天我通过行走观察、听课提问进行学习,晚上通过记日记、写访德观感进行思考,回到国内一整理,日记篇天天有,有时一天还写两次,同时有随记四篇,形成了两个系列。去北美那次,我每天晚上都记下所见所闻所感,回国后写了篇《文化北美》,并以“紫玫”的笔名登在了《人民日报》的《国际副刊》。以后每次出国我都要写一到两万字。有时实在太累太困了,眼皮都睁不开,但我仍然就着台灯在纸上沙沙沙地书写着,把流淌的当日印象、即时感悟注入笔端、变成再也忘不掉的文字。

读万卷书,了不起;行万里路,一样了不起。我想,行万里路有时甚至比读万卷书更为重要。我一直说不上是什么缘由促成我下这个结论,但当读到这句“旅行是思想的接生婆”时,我对自己多了份自信,也可以说是信服。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不思考不运用,就会成为“书呆子”,而旅行一定会促成思考,而且能催生、接生出思想这个“婴儿”。我的经历如此,相信不少的人也如此。

凡尘里,只要背起行囊,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新的思想和情感就会再次诞生。即使没有目标,漫无目的地行走,思想与情感也会自然成为难以忘怀的目标。行走,应是我们的一种姿态,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猜你喜欢

接生婆法子记日记
联合国呼吁加强接生婆队伍
我身边的新鲜事
坚持记日记好处多
写作从记日记开始
坏消息
“老娘”词义源流
“接生婆”的工作也精彩
可怕的健康警告
酒井法子的AB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