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时代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开发
2016-04-18尚端武
尚端武
摘 要:微时代的到来和媒介的变革休戚相关,它是以网络媒介的日常化为特征的全媒介时代的产物。微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状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系列问题。笔者以微时代的传统民族艺术作为考察对象,探究在微时代场域下传承和开发传统民族艺术的路径,以期推动传统民族艺术持久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微时代;传统民族艺术;传承;开发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广告等无处不在的“微产品”,将大众带入了一个“以文字少、移动终端体积小作为典型文化传播特征”且和传统媒体差异悬殊的“微时代”。便利的新型传统媒介将世间万物以短小精悍的信息形式展现给大众的同时,也滋生出浮躁化、浅层化、弹片化等“微心态”。当下的年轻人生活在电脑、网络和手机普及的年代,成为“电脑族”、“低头族”、“手机控”,习惯于陶醉在尼尔·波兹曼所谓的“娱乐至死”的时空下,传统审美心理中的“非功利”元素正在被微时代悄然解构,我国传统民族艺术黯然褪色,渐渐失去了对传统民族艺术传承的主角——年青一代的吸引力。这就将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传承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尽管如此,在这种境地下,做好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微时代”仍将大有可为。
传统民族艺术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沉淀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精神体现,在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民族艺术非常有必要。弘扬传统民族艺术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结合当今时代需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力量,创新性地弘扬传统民族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弘扬传统民族艺术更应结合当今时代旋律,运用大众能轻易接受的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弘扬传统民族艺术不能流于形式,不是摇头晃脑念几首故事,也不穿穿汉服读几首经典。要把传统民族艺术中精华的东西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是要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都是宣传传统民族艺术的有力工具,要大力加以利用。尤其是正确把握和引导大众出现的系列“微心态”,将对微时代场域下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艺术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在微时代场域下,“微心态”是一个矛盾体,它喧嚣、浮躁的另一面是推崇高度的快捷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巧妙地展现它的“正能量”对传承民族艺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首先,应多维度探讨微信、微电影、微博等新媒介传播对年青一代在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利用年青一代对这些“微元素”盲从和追逐的偏好,将民族艺术中的各种经典元素现代化、时尚化,潜移默化地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赢得年轻人自觉的青睐、关注与参入。譬如,福建闽南地区就凭借“一带一路”契机,运用网络推广“民族民俗真人版桌游”、微信推送当地民族小吃烹饪技巧、制播充满闽南风土人情的微电影艺术等方式,让年轻群体在游戏、美食和视觉感官艺术中主动自觉地体验和探索了当地民族艺术,培养了其对传统民族艺术浓烈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利用“微元素”的传播力对传统民族艺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对部分腐朽、时过境迁的传统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加以革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好地契合“微时代”的流行趋势和个人体验。如2012年端午节前夕,一部公益微电影《我的端午节》正式推出。该片6月21日起在凤凰网视频、爱奇艺高清、优酷、中青在线等多家主流网站上线后,10个小时内就吸引了超过10万网友观看。对在异地求学工作的人们来说,这部微电影承载了他们对家的思念,对亲情的眷念,对童年的追忆,也让他们在观看微电影的同时,更了解我们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类似于这部微电影一样,短短的20多分钟讲述了传统的端午文化与艺术,恰好迎合了当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年轻人接受了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再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是弘扬传统民族艺术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中国传统饮食艺术文化的展现,各种温情故事的穿插,让人易于接受,追忆过往的年代,回味童年的记忆。对大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传统民族艺术熏陶。
诸如此类的案例举不胜数,皆是传统民族艺术的现代表达。弘扬传统民族艺术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我们在弘扬传统民族艺术时,要注重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充分用好“微时代”这把利器,不断扩大传统民族艺术网络宣传影响力,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民族艺术,寓教于乐把中华优秀传统民族艺术的种子根植于我们内心,让其开出美丽的文明之花。
参考文献:
[1]李静修.传统文化的传承须重视“微心态”.《光明日報》,2015年12月08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