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考

2016-04-17刘璐瑶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
关键词:自然界客体恩格斯

刘璐瑶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考

刘璐瑶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发展方式及客观基础,说明了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意味着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在内的事物、现实、对象、客体,都需要并只能从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更将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得到改变。

实践观;人;本质;社会生活

马克思以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并且阐明人始终存在于具体的历史的能动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科学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八条提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马克思提出的这一全新命题,将唯物主义历史观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与在历史观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做了明确区分,而且同直观唯物主义做了原则上的区分,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对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是从劳动实践中“走来”、是社会实践的存在物、将走向社会实践的深处。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一) 实践的概念和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着的两相对应的要素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质的规定与规律的制约,同时主体还具有能动地反映客体的本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不仅要受到客体本质的规定与规律的制约,而且主体具有积极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功能,这也就是实践过程中的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即:实践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等基本特征。无论是实践的主体还是实践的对象,或是实践的工具,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物;实践的水平、深度以及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此同时,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因此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征。

(二)实践与人的存在。人类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且统一于整个实践过程中,其中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直接看来,生产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据对于自然规律的已有认识或经验,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物质条件、人力和技术条件,运用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产生一定的物质或成果的活动及其过程。

(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意味着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在内的事物、现实、对象、客体,都需要并只能从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更将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得到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2]这就很清楚地表明:只有以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实践为基础,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而且在这两种实践关系中,只有人们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之后,才能形成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关系。

从社会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力来看,它不是自然界原本的自发产生的东西,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果,是实践主体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结果。马克思强调的物质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结果,或者说是人在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能动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如他在阐述人类改造自然界而获得的工业成就时所说的那样:“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3]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仅是指物质生产实践。比如说,他们曾提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这句话中的实践主要指的是政治革命实践。毛泽东后来对实践的类型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认为实践活动除“生产活动”这一形式外,还包括多种其他的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5]等。

从社会生活条件中的具体精神条件来看,它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反映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没有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客观世界是不会自然而然地开放出意识的花朵的,意识或精神、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生活条件,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从社会生活条件中的社会制度体系来看,社会制度体系中得以运行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其建立得以依据的理论观点,分别是由物质生产的实践和精神生产的实践创造的,社会制度体系中的规范条文和组织机构,是由制度生产的实践创造的。人们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探索和改造着社会制度,造就了相应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组织机构。

三、正确的实践观点以及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总的来说,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地运用实践观点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刘璐瑶(1994-),女,汉,河南,现就读于苏州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猜你喜欢

自然界客体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