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墨江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研究文献综述

2016-04-17李怡洁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
关键词:哈尼族云南德育

李怡洁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墨江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研究文献综述

李怡洁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哈尼族是云南省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40多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和玉溪等州、市。哈尼族传统道德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哈尼族传统道德内容,教化哈尼族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同样应该成为哈尼族地区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近期,笔者在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类文章近300篇,其中,涉及“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有160篇,而专门研究哈尼族德育的有20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方面的资源,所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对于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已有的相关内容研究

1、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哈尼族非常强调小的尊重大的和晚辈尊敬长辈。在节日宴会或重要的宴席上,先让长者们入席,吃饭时,只有年长且辈分高的人先尝并讲祝福的话后其他人才能吃。在家庭里,儿孙们外出带回来好吃的东西,也要老人先尝。平时处理重要事情时,须征求老人的意见,以得到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勤劳、俭朴、诚实、礼貌、谦让也是长辈经常教育晚辈的内容。哈尼族大多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勤劳和俭朴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不勤劳的家庭,日子过得很紧,甚至温饱都无法解决。因此,当儿子要成家的时候,父亲就会叮嘱他要做一个勤劳的家庭主人;当女儿要出嫁的时候,母亲就会教导她如何孝顺、谦让公婆和丈夫,同时会强调勤俭持家的重要性。另一种德育的途径是家庭祭祀活动的传承,家庭祭礼活动分两种:一种是由莫批主持的祭祀活动,如叫魂、治病等;另一种是由家庭长者主持的祭祀活动,如节日里进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年轻的家庭成员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掌握什么节日举行什么祭祀,以及祭祀的方式、过程,祭祀的禁忌行为、言语等,以此来让年轻的家庭成员掌握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学会如何尊敬老人,如何与人和睦相处等知识。

2、 艰苦创业的韧性品格。哈尼族人民居住在山高林密、层峦叠嶂、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更是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史诗《哈尼祖先过江来》记载了哈尼族由北向南迁徙的经过,反映了哈尼族祖先几经迁徙,历尽艰辛,沿途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最后来到哀牢山区,艰苦创业,开发祖国西南边疆的斗争生活,从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 》中亦可以有所了解,哈尼族为了寻求适于农耕的平坝居住地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跨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环境的变迁,苦难的历程,炼就了哈尼人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这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贯穿于哈尼民族世世代代不断适应环境求生存谋发展的一次次艰辛历程中,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今天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入世界民族之林,同样是极其珍贵的,也是需要大力弘扬的。

3、 诚信友爱,和睦有礼的传统。哈尼族是温和善良的民族,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追求心平气和,和睦相处。据《续修蒙自县志》卷三载:“窝泥自呼哈泥 (哈尼族),蒙之河泥里,其所居也。其性柔,畏法,不敢为盗贼,然善合群”。清王思训在《滇南杂志》卷三中也写道:“窝泥或作斡泥 (哈尼族)……性巧慧,人莫能及者。男多黧黑,女徵白。上下相接皆有礼。畜养山羊而不食羊肉。乃夷中之最善者。”从这两条记载中可看出哈尼族宝贵的民族特质:一是“性柔”,温和柔顺善良才能协调各方关系,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二是“畏法,不敢为盗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自尊自重,严格的民族自律和讲究法治而使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品质,它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所需的诚信友爱、融洽相处、互帮互助的精神,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大家庭。

4、 互助共存、文化交融的优良传统。哈尼族在长期的迁徙和与其他民族接触的过程中,不但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异族文化,表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能力与兼容能力。哈尼族与其他民族关系亲密,围绕保护山区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与各民族开展友好往来。如苦聪族、芒人、瑶族、彝族等,哈尼族与山区各民族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互通有无的民族关系,这正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可以借鉴或继承的东西。哈尼族互助精神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 、 起房盖 屋 、农事活动中,主要的互助方式有如下几种: (1)“昂交交”,为生产互助形式,意为换工。(2)“巴交交”,意为轮流借钱用,是哈尼族专门为办丧事筹集钱粮物的一种借债形式,也是哈尼族内部互相帮助举办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3)“昂罢木”,是对为本寨子的某个人家盖房时所尽的义务劳动的称呼。一家盖房,大家帮忙。这是哈尼族的一大传统,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欢迎。(4)“普塔扎”,是哈尼族民间一般情况下经济互助的形式。淳朴善良的哈尼人民,把助人渡过难关视为自己应的职责,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最可贵的美德。

5、 和谐生态的环境教育。哈尼族的每个寨旁,都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水源林,村民们把它神圣化为“竜林”。这片竜林被视为村寨守护神之所在,严禁任何人砍伐,不准进林放牧拴马。成片的森林还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避免山洪泥石流的侵袭,许多哈尼族村寨已经建寨几百年,拥有竜林几百亩。正是基于对自然环境的正确认识,哈尼族才择林而居,崇敬森林,保护森林,从而也保护了自己的家园。传统的习俗使居住在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明白,保住了这片竜林,就保住了人类所需的生命之水,因此,保护竜林也就成了人们的自觉行为。此外,哈尼人还将森林划分出村寨林,减轻了对自然的掠夺性甚至是毁灭性开发。从这种朴实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尼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总结与展望

1、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云南哈尼族的德育主要是在家庭教育、祭祀活动、日常生产劳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中进行,德育方式基本是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进行德育教育。

2、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研究基本是以思辨性研究为主,而笔者认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应该在思辨的基础上多加强实证性的研究,用科学的技术工具进行实地研究和实际分析,思辨与实证相结合。

3、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来看,研究的对象都是以红河州的哈尼族为主,对墨江地区的哈尼族涉及甚少,所以该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对哈尼族德育研究领域范围和内容,所以,做此课题的研究还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

[1]李宣林.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

[2]李少军.论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的方法与意义[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4

[3]杨红英.哈尼族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3

[4]刘亚雄.试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 2001.6

[5]龙庆华.哈尼族传统道德及其当代意义[J].民俗文化,2003.6

[6]李泽然,车金明.哈尼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2001.3

[7]侯峰,余一泓,林永.试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 1993.3

[8]祝军.试论哈尼族文化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新西部,2007

[9]金晶.哈尼族竜林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机制探析——以云南省墨江县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10]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生态农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哈尼族云南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